走出陕西,誉满汉口

走出陕西,誉满汉口

易俗社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西安及周边各县演出,从未出过潼关。1920年11月,陕西榆林人、上海《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回西安探亲,提议易俗社赴沪演出。张季鸾是时任社长李约祉的妻兄,他的提议引起大家的极大兴趣。李桐轩、孙仁玉等极力赞成,李桐轩认为,易俗社决不可局限于陕西一隅,应推及全国。早在两年前,他撰文道:“同调之人,千里神交,知识交换,所以激发人民之善心,而遏止其邪念者,吾知其必有当也。”经研究,最终决定赴汉口演出。

1921年3月,先期赴汉口考察的李约祉、陈雨农来函,称一切准备就绪,可以成行。4月初,由甲乙两班组成的演出团抵达汉口。最初在长乐园演出,但秦腔不合当地人的欣赏习惯,观众甚少,入不敷出。由西安总社社长改任汉口分社社长的李约祉决定编印《易俗社日报》,刊登剧评、剧目及演员介绍等,广为分发宣传。武汉文化界人士始知易俗社不同于一般的江湖戏班,是一批知识分子发起创立,于是纷纷于报刊发表文章,向社会推介,陕西同乡商界也鼎力相助,垫资三千余元,为易俗社购置新箱。由于长乐园租金过高,5月后移至西会馆(山陕会馆),借贷千余元,开始自建临时舞台。8月建成,正式开幕。由于前期宣传到位,迎来了易俗社赴汉口演出的第一个高峰,从此一发不可收。有文章评价,易俗社“编者尽戏剧之能事,演者恰神肖而情同,所以见之则色舞眉飞,听之则性移心动,是诚易俗之良模,而教育之利器也……武汉积奢华之习,染淫荡之风,今日一旦听咸阳之歌,聆秦廷之曲,将见化郑卫为齐鲁,变剽悍为文明矣”。

李约祉

1922年3月,李约祉因母亲病故回陕,守孝在家。李桐轩此时已退休,但想到汉口事务不能没人管理,而儿子一时又无法回去,毅然赶赴汉口代儿子主持社务。他已经62岁了,但“爱社之心,老而弥笃”,时任易俗社社长的高培支说:“李桐老常以本社没齿不二之臣自任,多年住社,后以年老念佛,始居于家。到今天,仍不辞辛劳,勇猛前去,可钦也。”

此时在汉学生已离家一年有余,多半思归。部分学生声誉渐隆,受到沪、汉、京、津艺人生活待遇的影响,对自己的待遇和社里的限制不满,个别演员发展到不经批准,自行提取票款的程度。李约祉为此忧虑不已,“最不安分之徒,留之则损毁名誉,开之则演剧困难”,进退维谷,难以处理。回陕后,他建议总社早日召回两班学生。10月,甲乙两班归省,评议会决议取消汉口分社。至此,一年半的汉口演出结束了。

据《易俗社编年记事》记载,“本社汉口之行,收入优于陕社,通盘筹算,仍有亏累。但局踏西安,寂寂无闻,远行楚汉,使之千里之外,素知文化落后之陕西,尚有此著剧宏富,技艺雄厚之易俗社,自是始焉。而古老秦腔,自魏长生乾隆三十九年入都,以后南下扬州,传播梆子艺术,距今已一百四十余年矣。此次本社东越关山,涉足江夏,献艺汉上,时间年半有余,历时之久,收获之丰,享誉之高,实为继魏三之后,陕西秦腔史上远涉大江南北又一新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