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官场,加入易俗社

离开官场,加入易俗社

1923年,封至模学成归陕,先后在景龙中学、省立一中、省立三中、省立师范、富平县立诚中学教授国语和美术。他也短暂地担任过西安邮政包裹税局局长、骡马市蓄税局局长、陕西省财政厅编纂主任等职,做出了一定的政绩。涉足官场非封至模本愿,只是因缘际会之举,而让他念念不忘的,仍是从事和发展戏剧事业。他曾说:“在此故多有好之者,然皆以娱乐视之,绝少以文学艺术目之者。”可见,他是把戏剧视为文学和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娱乐。1931年,封至模离开官场,正式加入易俗社。这在世俗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封至模早为这一刻做好了准备。回陕之初,他即和著名京剧票友李友鹤、李逸僧等组织“广益娱乐社”,演出京剧的同时,学习秦腔,凡西安有大的节庆活动,他必登台献艺,成为票友中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当时《剧学》月刊记载,封至模“能演戏58出,拿手戏有《探母回令》《汾河湾》《浣花溪》《玉堂春》《穆柯寨》等”。他对传统戏曲的态度是,先实践,再研究,没有这两者做基础是绝不肯轻易下结论的。对于易俗社,他认为,“秦腔之不流为江湖卖艺小班,而打入国人意识中,易俗社之功也”,他在排演中引入了话剧、电影的创作方法,同时吸收京剧身段、手势、水袖、扇子等技巧,丰富了秦腔艺术,西安剧坛为之一振。

1931年编印的《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对封至模加入易俗社做了记载:

至模先生,系北京美术学校毕业生,善演花衫,唱仄音宛转曲折,不亚梅欧,在京津串戏,即有名。归陕后,艺益进。每一登台,座辄拥满,近复兼唱秦腔,亦能推陈出新。本年一月,与陈雨农为庄正中、刘文中排练《白门楼》,唱白姿势、情态舞蹈,色色俱精,面面俱到,现已认为社员。吾社改良艺术,使行于本省者,即可通行于全国,其在至模先生乎?

1930年冬,封至模(左)为庄正中指导《群英会》时合影

庄正中《群英会》之舞剑

在易俗社供职的8年,是封至模艺术生命的黄金季节,亦是易俗社发展的辉煌年代。封至模汲取话剧、京剧艺术之精华,移植于秦腔,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剧本、表演、舞台、化妆、服装、灯光、道具,不一而足。从38岁到46岁,他担任易俗社编剧、导演、训育主任,众多演员受其教导,感念至今。秦腔名旦宋上华曾追忆先生:“那时老师常带我们观摩兄弟剧种演出,人家好在什么地方,哪些技艺可为我所用,甚至谁在楼座看,谁在池座看,谁注意脚下,谁注意手上,事先均有明确指派。他敏于发现表演的佼佼者,善于启发点拨,使我们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封至模(中)与学生宋上华(右)、萧润华合拍《白蛇传》

宋上华也有遗憾,“我更多地受教于封先生,却是在他离开易俗社之后。随着年龄和艺龄的增长,才悟出先生艺术见地的精奥与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