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李桐轩往事

清人陆次云著《圆圆传》,其中有一段记载:
李自成据宫掖。宫人死者半,逸者半。自成询内监曰:“上苑三千,何无一国色耶?”内监曰:“先帝屏声色,鲜佳丽,有一圆圆者,绝世所希……进圆圆。自成惊且喜,遽命歌,奏吴歈。自成蹙额曰:“何貌甚佳,而音殊不可耐也?”即命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己拍掌以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顾圆圆曰:“此乐何如?”圆圆曰:“此曲只应天上有,非南鄙之人所能及也!”

李桐轩(1860—1932)陕西蒲城县人,易俗社创始人,首任社长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攻克北京后,有人给他进献名妓陈圆圆。命其唱歌,陈圆圆唱了一段昆曲,李自成皱着眉头说:“长得这么好看,怎么唱歌如此难听?”遂命群姬唱西调,自己拍掌和之。唱完了问陈圆圆:“这曲子怎么样?”圆圆说:“此曲只应天上有,非南方鄙陋之人所能达到。”
这里的“西调”,是指流传于陕西一带的民歌,虽然还不能称其为秦腔,却是秦腔声腔形成的主要阶段。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李自成,不喜“气无烟火”的昆曲,除过独爱乡音,一定与他所处的战争年代有关,秦声激越,多杀伐之声,而昆曲雍和,为太平之象。陈圆圆自贬吴歈,应是情势所迫的附和之语,不足为信,但秦声“热耳酸心”,却是真实的感受。

扫码听戏
秦腔声腔的形成和发展,可能经过了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清朝乾隆年间,李调元写《剧话》,其中记载,“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蜀谓之乱弹”。李调元是四川人,他特别指出当地人将秦腔称作“乱弹”,可以看出在乾隆年间,秦腔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南京人严长明当时在陕西做官,很喜欢听戏,慢慢结交了一批伶人,写下《秦云撷英小谱》。据记载,仅西安一地,就有30多个秦腔班社,演员中最著名的是祥鳞、小惠、琐儿,人称“曲部三绝”,即绝技、绝唱、绝色。
秦腔的繁荣还体现在民间艺人自发成立行业组织,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由秦腔班社发起,艺人响应,筹建西安梨园会馆,1780年落成。西安梨园会馆成为秦腔艺人联络感情,促进戏曲发展的重要场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伶人的地位。
100多年后,新型秦腔剧社易俗社诞生。这是中国戏曲界的一件大事,为什么说易俗社是新型剧社?因为它的创立者不同于江湖班社,不是掌管一切的班主,也不是演而优则达的“角儿”,而是一批接受维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旧班社以演员为核心,易俗社以编剧为核心;旧班社只演戏不教书,易俗社不光演戏,还承担着教育的责任,演员即是学员。文人编新剧,融合了通俗化和诗意化,大大提高了剧本的文学审美。
易俗社的创始人,首任社长李桐轩是陕西同盟会会员,较早一批参加民主革命的知识分子。早在清末,他就以鞭挞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题材,编写剧本《黑世界》《鬼教育》等,旗帜鲜明地表达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易俗社成立后,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和嘲讽,他在《偶成赠社友》一诗中写道:“晨兴教歌舞,亲履粉墨场。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