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台柱子

25年台柱子

1924年冬天,易俗社笼罩在失去刘箴俗的悲痛中,尤其是教练党甘亭。刘箴俗入社,党甘亭手把手教导,看着这个孩子从懵懂无知到登台唱戏,短短几年便成长为易俗社的台柱子,他是既欣喜又欣慰。没想到,这孩子福薄,年纪轻轻就走了,党甘亭真是伤心啊,他不知道,现在还有谁能够接替刘箴俗,撑起易俗社的舞台。

党甘亭是清末民初秦中名旦之一,艺名“胎里红”,其时民间流传着“只要能看胎里红,哪怕熬眼到天明”。他成名早,拿手戏多,经常是连台戏,走到哪唱到哪,20多岁嗓子就不行了。易俗社成立的第二年,他被聘为专职教练,从此潜心教授学生,刘箴俗、张秀民、田畴易等皆由他手出名。刘箴俗的离去对党甘亭打击很大,很长一段时间缓不过来,直到他发现了王天民。

王天民乳名天贵,字子纯,1924年春入易俗社学艺。据说王天民的祖上是当官的,曾祖父官至道台,祖父曾任县令,但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渐渐败落,产业也没有了,父亲只好去有钱人家作厨。王天民的母亲姓陈,出身名门,为了贴补家用,平日里做些缝补浆洗的活计。王天民一天天长大,看着别的孩子进学堂,心里羡慕,却从不表现出来,每天依然拾柴捡炭,换一点钱。11岁时,母亲考虑再三,将他送到了易俗社。上不了正式学堂,学一门技艺也是好的,而且易俗社不光学艺,还学文化,这一点让母亲稍感安心。事实证明,王天民有唱戏的天赋,那时党甘亭正为失去学生刘箴俗伤心不已,在新入社的第六期学员班里,他发现了一个孩子——习小生行当的王天民。他找到编辑主任孙仁玉,说:“这孩子的身形、声音条件适合学旦角,让他跟我学吧。”

王天民学的第一出旦角戏是《柜中缘》,他的领悟力常常令党甘亭惊讶,之前,张秀民、刘迪民都因演许翠莲获好评,现在王天民版的能否超越呢?党甘亭排戏素以细腻熨帖见长,喜欢在无人时闭门教授,师徒俩都是极有耐心之人,一唱一做,反复细磨细抠。1926年春,镇嵩军围攻西安,城内人心惶惶,易俗社的演出收入每况愈下,必须要有一出叫得响的戏支撑危局。当下选定《柜中缘》,由王天民扮演许翠莲,耿慧中演淘气,康顿易演李映男。演出当天,大家都捏着一把汗,一个12岁的孩子,能顺利演下来吗?大幕拉开,王天民在帘内两声应答:“来了,来了!”嫩声娇气,一掀帘子,迈着小碎步翩然行至台口,站定,环顾四下。一个通堂好!

王天民红了,在易俗社排演的众多剧目中均担任主演,《复汉图》《夺锦楼》《蝴蝶杯》《颐和园》《三知己》《黛玉葬花》……唱一部火一部,时人评价,“金瓶牡丹,富贵缠绵;声似裂帛,字正腔圆。”

战争时期,不少演员因生活所迫,出社另谋出路,常有外地剧团在西安拉名角。据王天民的女儿王淑珍说,当时有人出重金拉父亲出易俗社,他一律拒绝。一次,“宁夏王”马鸿逵以十箱大烟土、一万现大洋及金戒指等诱其去宁夏,他不为所动,后随剧社去宁夏演出,马私下赠以重金,他如数上缴社方。时任社长高培支多次赞叹:“王天民之于易俗社,真忠臣也!”

从1926年到1951年这25年间,王天民一直是易俗社的台柱子,直到身体不允许,才不得不退出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