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易俗,他被挡在门外
刘箴俗能进易俗社,要感谢一个人——剧作家孙仁玉先生。刘箴俗乳名平儿,户县李伯村南堡人,出身贫苦,九岁丧母,随父亲在西安卖羊血度日。易俗社招收第一期学员,当时任主考官的是社监薛卜五。11岁的平儿身材瘦小,衣衫褴褛,头上还生着黄疮,薛社监以“不堪入目”为由,将他拒之门外。
平儿是哭着走出易俗社的。刘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本想给儿子找个稳当的营生,虽然唱戏地位不高,起码有吃有穿,不用跟着他风里来雨里去地卖羊血了。现在报考不成,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两人一前一后出了易俗社,在门前的一棵大树下停了一会儿,平儿看着易俗社红色的大门,又抹起了眼泪。正要走时,一位先生向他们走过来,问平儿几岁了,家在哪,叫什么名字。之后说:“娃呀,跟我进来吧。”
平儿和父亲不认识这位先生,但看他慈眉善目,便跟着进去了。先生到了评议室,和薛社监说了几句话,考官们小声议论,又向平儿打量。平儿感到浑身不自在,躲在父亲身后不敢抬眼。他不知道,他的命运在这一刻被改变了。这位叫孙仁玉的先生说服了众考官,将他收入易俗社,还说这孩子如果出不来,责任他负。
后来平儿听人讲,孙先生说他是“小翠喜一流的材料”,他问人家小翠喜是谁,人家说,是个唱京梆子的名伶。平儿想,他不能辜负孙先生,他要当秦腔的“小翠喜”。易俗社的先生给平儿起了艺名——刘箴俗,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身形瘦弱的刘箴俗扮演旦角反而多了几分优势。他们那一班的学员还有:青衫刘迪民、赵振华、王安民,小生沈和中、路习易,丑角苏牖民、马平民,须生刘毓中,老旦贾明易。
易俗社不提倡梨园行叩头拜师的习俗,学生尊称教练为先生,教练负责训练学生基本技艺兼排练新戏。学生入社,除文化课有固定老师,教练则根据所排剧目的不同来选定。刘箴俗所演诸戏,大多为陈雨农和党甘亭二位教练排演。排戏时,身段唱念,都是一对一教导,易俗社所编均为新戏,对传统剧目改编后方可演出,所以学生学戏,不必从传统戏启蒙,经简单训练后,便可参与新剧排演,刘箴俗便属此例。他悟性极佳,其开蒙戏为孙仁玉新编的《新女子顶嘴》,这是一出时装小戏,如果说“新女子”使刘箴俗小荷初露,那么真正奠定其“秦中第一标准花衫”地位的则是大本戏《青梅传》。
1914年,易俗社教练陈雨农首排孙仁玉编剧的《青梅传》,刘箴俗饰青梅,唱念俱佳,一鸣惊人,从此以童伶身份跻身名伶之列,时年13岁。山西名士景梅九看过刘箴俗的演出后念念不忘,作诗赞道:“生小十三上舞楼,窈窕身似女儿柔。只因一曲《青梅传》,到处逢人说嘒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