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青

梅子青青

《新女子顶嘴》的公演为易俗社赢得开门红,而令孙仁玉更为高兴的是,他力主留下的学生刘箴俗表现不凡,把个受母亲宠爱不愿缠足的小姑娘演得惟妙惟肖。“再好的剧本没有好演员演也是白搭,这孩子才11岁,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孙仁玉不由得想起初见刘箴俗的情形。

左起第一排:王文华、王天民、康顿易;第二排:陈雨农、孙仁玉、杨实易、胡文卿;后排:刘迪民、耿善民、张镇中(摄于1930年)

易俗社成立后,招生工作也随之启动。虽然对外宣告是新型剧社,但在多数人眼里终究还是“戏子”,来报名的不少,条件好的却不多,贫寒人家送孩子过来只是想学个吃饭的手艺。这一天,孙仁玉从学校回事务所,刚走到门口,见一个中年汉子领着个小男孩往出走,这孩子面黄肌瘦,头生黄疮,一边走一边抹泪。孙仁玉上前问:“娃呀,你哭啥?”男孩的父亲说:“娃想学戏,人家先生嫌娃脏,不收么。”孙仁玉拉过孩子细细打量,觉得眉目清秀,是个学旦角的材料。于是说:“娃呀,你跟我进去。”进了评议室,孙仁玉对主持招生的薛卜五说:“这个娃条件不错,我看是‘小翠喜’之流,收下吧。”小翠喜是光绪年间京梆子的名角。考官们听孙先生这么说,遂收下。这个小男孩叫平儿,也就是后来大红大紫的刘箴俗。

1921年在汉口演出《青梅传》的戏报

刘箴俗首次亮相后,孙仁玉便琢磨着为他量身打造一部本戏,几经斟酌,他决定以《聊斋志异》中“青梅”的故事为蓝本,写一出大戏。

蒲松龄笔下的青梅,原是狐女与凡人所生,先天聪慧,尤其擅识人。城里有个叫张介受的书生,家境贫寒,租了王进士的房子居住。有一回青梅偶然到张介受家,看见张生坐在屋外的石头上,正喝米糠粥,她进屋和张母说话,却见桌子上摆着荤食。当时张翁卧病在床,张生进屋抱着父亲小便,尿液沾了张生的衣服,父亲觉察后羞愧不已,而张生却掩盖着脏处,急忙出屋自己洗净,唯恐父亲不安。

这两件事让青梅大为惊喜,认定张生是个理想的夫君,回来后便对小姐阿喜说:“咱家的房客,是个不同寻常之人,你若想得好夫君,张生就是合适人选。”阿喜怕跟了张生受穷让人耻笑。青梅说:“我自以为能为天下士人看相,绝不会出错的,他日张生必成大器。”阿喜被青梅说动了心,无奈父母嫌贫爱富,断然拒绝了青梅的好意。想这位王进士真是目光短浅,还不如一个十几岁的丫鬟。

《聊斋志异》为孙仁玉提供了很好的蓝本,他将怪力乱神的部分舍去,将青梅塑造成一位冲破封建牢笼勇敢追求爱情的奇女子。青梅倾慕张生,但碍于婢女身份不敢表白,小姐阿喜和她情同姐妹,她便鼓励小姐嫁于张生,是为有情有义;当撮合无望,便主动向小姐表明心迹,让其帮她周旋,是为有礼有节。青梅深知自己的命运,将来不是被老爷收房,便是卖给下人做妻,一辈子当奴婢。决心已定,她果断跑到张生的房间,大胆表白,两人遂许终身。

孙仁玉苦熬一月,《青梅传》写成,很快投入排练。1914年10月,《青梅传》首演,一炮打响,轰动古城,创易俗社成立以来最高上座率。有诗赞箴俗:“只因一曲《青梅传》,到处逢人说嘒刘。”

在戏里,青梅有一段道白:“我青梅上无父母,下无兄弟,我不自己主持,谁人替我料理?”当13岁的刘箴俗用稚嫩的声音讲出这句话,台下先是沉默,接着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是青梅的心声,更是天下女子的心声。100年前,孙仁玉写下此剧,可谓追求人性解放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