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坚持练功演戏

十四年抗战,坚持练功演戏

1938年1月,高培支被推选为易俗社第十一任社长,这是他任职时间最长的一次。抗战十四年,国民党抓壮丁补充兵源,易俗社演员以年轻人居多,害怕被抓,终日惶惶。加之敌机不时轰炸,有时正演出,突然警报鸣响,演员顾不上卸装,就往防空洞跑。久而久之,学业荒废,练功、演出都无法正常。高培支意识到,抗战不可能短时期结束,这样坐吃山空,终究不是办法。

抗战初期,大家在社内的花园挖防空洞,后来敌机一日数炸,周边平房和临街楼都被炸毁。城里待不下去了,高培支带领学生,早上每人背十个馍,赶九时集中到距城十五里外的东南乡观音庙村。在那里租了两间土窑,坚持给学生上课、练功、排戏,晚上回去继续开台演戏。高培支年已六旬,和大家一样早出晚归,往返步行三十里,每日照常给学生训话,督促排练。

秦腔演员雷震中曾说起过高培支“受诬”一事:民国二十九年,日军空袭西安,易俗社剧场和宿舍西楼被炸,硝烟弥漫,高培支如坐针毡,忽有四五个宪兵入社,声言抓“放信号弹的汉奸”,搜出高培支看书用的放大镜,诬为汉奸所用的对空“反射镜”,当即要逮回盘问。外交秘书姚应春和茶房杨福治说:“这是社长。”但怎么解释,宪兵总是不信。无奈之下,姚应春代社长入宪兵队受拘审查。事后,高培支感叹:“荒乱年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我一生最怕兵哟!”

秦腔名旦王天民在高培支代表作《夺锦楼》中扮演钱瑶英

有一回正排演《牧童艳遇》,日机突然轰炸市区,高培支急令中止排练,大家都往西南树林内的简易防空洞钻。那天,莲花池一带及王家巷炸得最惨,树枝上挂满了人的肠肚和衣服。剧作家樊仰山是《牧童艳遇》的作者,他在《八年抗战中的陕西易俗社》(“八年抗战”是关于抗日战争时间的过去提法)一文中回忆:“投弹的地方和防空洞距离不过六七公尺,震得我们浑身是土,东倒西歪,小学生吓得哭叫不止,王天民面无人色,好久也问不出一句话来,真是死里逃生。”

在这种境况下,生命尚且不保,谁还想到发展艺术?但正如高培支所讲,“革命无停止,易俗无停止”。那时排演了大量反映抗日内容的所谓历史装扮、现实题材的戏,如《长江会战》《湘北大捷》《血战永济》《卢沟桥》《东望楼》等。以今天的角度看,披上靠蟒、绘上面谱演抗日题材,长矛短刀对打,旧瓶装新酒,艺术上确实有待商榷。但在当时,观众是完全能够接受的,而且起到了激发民族抗日热忱的作用。

易俗社挺过十四年抗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里面有许多如果,如果剧场被炸毁,如果学生解散,如果没有维持夜戏,如果没有同仁一致坚守,如果高培支不当这个“困难社长”……也许会是另一种情况。但是,所有这些“如果”都没有发生,当时全国不少剧社偃旗息鼓,而易俗社坚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