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秦班”进北京

“三大秦班”进北京

1932年和1937年易俗社赴北平演出,曾引起巨大轰动。20多年后的1958年11月,易俗社第三次进京,这回是和陕西省戏曲剧院二团、眉碗团共同组成陕西省戏曲演出团,业界称“三大秦班”。而易俗社的主要演出阵容是“老带新”,老演员有刘毓中、宋上华、樊新民、孟遏云、肖若兰、宁秀云等,新生力量以“49级”的陈妙华、全巧民为代表

陕西演出团共198人,在京期间,演出了《三滴血》《赵氏孤儿》《游西湖》《夺锦楼》等剧。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亲自邀请易俗社为戏剧界专场演出。早在1921年,欧阳予倩率领南通伶工学社,与易俗社同在汉口演出,双方多有往来交流。阔别30多年,又在北京相逢了,欧阳予倩感慨万千。他特别撰文写道:

我经常去看戏,和他们的剧作者、演员聚谈过好几次。当时有名的旦角如刘箴俗、刘迪民,丑角马平民,都在青年时代先后去世了。须生刘毓中这回来了,我还能认识他,问过他才知道,剧作家范紫东先生已故,李约祉先生已经八十多岁,还健在,不禁兴起怀旧之感。但是他们所演的戏还历历在目,我曾经为之感动,并把他们编的《韩宝英》《软玉屏》改编为京剧,由我和周信芳、高百岁演出过……

荀慧生(前中)与易俗社演员合影

梅兰芳评价易俗社的几位演员,“樊新民发挥了秦腔传统袍带丑的特点,排除了低级趣味的庸俗表演……肖若兰、陈妙华、雷震中等都演得好,青年演员全巧民的贾莲香是初见,她塑造的这个鲜明活泼的少女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孟遏云是秦腔中的正工青衣,这次她在《火焰驹》中演李母,出色地创造了一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形象,可以看出她把青衣和老旦的演技融合在一起了,是一个成功的创造。”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曾在1957年来易俗社视察访问,当听到杨公愚的介绍后,他激动地说:“我国有这样一个生存了半个世纪的剧团,中央还不知道,太不应该。现在世界上具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剧团只有三个:一个是法国芭蕾舞剧团,一个是莫斯科大剧院,还有一个就是易俗社了。”那时,临近易俗社成立50周年,田汉认为应该大张旗鼓地纪念一番。

北京演出间隙,举行了多场联欢活动:中国京剧院的联欢晚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联欢会、中央戏剧学院联欢会,等等。在中国京剧院的联欢会上,马少波院长为“三大秦班”题诗一首:三大秦班进北京,盖过当年魏长生。谁说新人不如旧,老树树更老,红花花更红。他还把部分演员的名字制成灯谜,让大家猜,比如:我家池中无此鱼——马兰鱼;人人都是多面手——全巧民;仁贵封官——薛增禄。大家玩得很尽兴。

12月23日晚,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应邀与演出团成员在中南海紫光阁联欢。舞会开场,由陕西演出团的乐队演奏了一首秦腔曲牌《开柜箱》,气氛热烈,别具一格。易俗社老艺人郝振易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北京的冬天很冷,陕西演员大都穿着‘棉窝窝’,当时紫光阁的暖气特别足,跳了一会儿舞,脚上的臭气就发出来了,大家都很不好意思。第二年再上北京,衣服、鞋子全换了。”

1959年5月,文化部通知陕西省演出团以《游西湖》《三滴血》两剧作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剧目。9月23日到10月21日,演出团在京献礼演出。之后抵达南京,开始了“三大秦班”下江南的首站演出,陕西地方剧种以空前的规模,陆续在无锡、苏州、上海、杭州、泉州、厦门、南昌、广州等地巡回演出,将古老的秦腔传播至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