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超支,引咎辞职

预算超支,引咎辞职

易俗社初创时,社址位于盐店街八旗会馆,随着学生增多,业务逐渐扩大,原剧场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遂于1919年买下关岳庙街的“宜春园”剧场。

“宜春园”本是清末甘肃固原提督张志行之子张少云,在关岳庙前的一块空地上修建的室内剧场,供皮黄戏(京剧)演出。陆建章督陕后,对此地垂涎三尺,凭借权势,从张家人手中廉价买来,做了一番修葺,招徕江湖班社唱戏。后陆建章离陕,“宜春园”几经倒手,易俗社觉得这块地方合适,多次洽谈,最终以六千银圆买下,几乎动用了社里大半资产。高培支时任社长,负责剧场的改造翻新,为吸引观众,舞台加装“转台”。从6月到8月,工程大致完竣,内外焕然一新。社员开会议决,关岳庙前新置房产为本社,盐店街八旗会馆为分社,甲班学生仍留守分社,乙班学生迁往本社,两班分别演出。高培支住分社,每天东西两边跑。

易俗社第二期学员毕业师生合影,第二排左三陈雨农、左五李约祉、左六高培支、左八孙仁玉、左十范紫东

其时社里资金捉襟见肘,除用于改造剧场,还要维持社务、日常演出。高培支提出:“广泛宣传,争取社会进步人士资助;印行新编剧本,赠送、销售全国各地函索者。”消息传开,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剧社纷纷来函索新剧本,如《柜中缘》《三回头》《双锦衣》《软玉屏》《小姑贤》等,风行全国各剧种,成为上演不衰的传统剧目。高培支还主张,“吾陕腔调,出力多而难见好,且为省外听不惯,不如皮黄,各省通行,日后可再添一班,请皮黄教练教之,排吾社所编新剧”。

易俗社曾多次遭遇天灾、匪祸,有同仁感到“一些演员受社会影响,沾染了烟、赌、嫖的恶习,不能易俗反被俗易,学生不知自爱,令人万分灰心,不如解散还账”。就连创始人李桐轩也动摇了,提出“他项笔墨亦能易俗,何必长此演戏”。但高培支认为欠外债过多,卖戏箱无济于事,且小学生何罪?一经解散不可收拾。

1920年1月,社员大会决算上年度营收,新剧场翻修预算超支,评议处大起弹劾。孙仁玉称,是他主张甲乙两班分开演出,分住东西两处,开支过大,以致负债日多。高培支称,作为社长,对经费超支负有直接责任。遂引咎辞职,方平息舆论。在1929年编印的《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中,高培支写道:“社中资财,全由编辑、教练、学生,以及其他许多人血汗所收入,必一分一文,加以爱惜,用得其所,方觉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