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趋彼,我独守此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

高培支名树基,字培支,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幼读私塾,后考入陕西高等学堂,毕业后例奖“拔贡”。辛亥十月,在陕西都督张凤翙的总务府任铸印官。1912年12月被委任为教育部读音统一会陕西代表

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审定“国音”,即法定标准音。成员一共80人,由教育部直接任命50人,其余为各省推举,每个省最多两人。推举代表条件严格,要求精通音韵,深通“小学”,谙多种方言。1913年2月,李桐轩、高培支作为陕西代表赴北京开会,一个多月后,统一会共审定6500多个汉字的标准读音,6月,注音字母制成公布。高培支被委以陕西省模范巡行宣讲团团长,大力推广标准“国音”。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的拼音字母,对识字教育和统一读音有重要作用。1914年,高培支以有功社会教育,由教育总长颁布二等金色嘉禾章。

看高培支先生年谱,发现其一生任职不少,履历错综,但职业性质极为单纯,皆与社会教育相关,如:省公立模范通俗教育讲演所所长,陕西省图书馆馆长,陕西省教育厅咨议,1920年起历任西安各中学、师范学校的国语、国音、算术教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频繁的任职中,索资极少,有的纯属义务,不支薪金。在易俗社任社长期间,只有少许车马费,靠在学校上课的收入度日。他常说:“这些学戏的孩子吃的是开口饭,我怎好从他们嘴里夺食呢。”

1926年“西安围城”,一块油渣卖到了近三十块银圆。高培支当时兼任陕西省图书馆馆长,每月只有三元伙食标准,其饭菜之差,可想而知。但他生性爱买书,一有闲暇就到各书局转悠,见有新书,即买书送馆,馆员见书即盖公章、登记,结果,书成了公物,书款成私债。因为各书局熟悉经费状况,认个人不认机关,所以公款化为私债,赔累不堪。高培支向上呈请多次,总以“经费稍裕,再行核发”为由,一拖再拖。直到1934年邵力子主政陕西时,闻知此事,方令补发。当时他已在学校教课,补发之资除陆续归结旧账外,余数则存商号,不敢动用,以为可借以养老。无奈货币变更:一改法币、二改关金券、三改金圆券,所积攒的一点薄资即刻化为乌有。

虽然生活清贫,但高培支不愿在官场钻营。早在民国初年,张凤翔任陕西民政长(注:相当于省长,总理全省政务)时,曾请他做官:“现在县知事(县长)急需人,你对那里情况熟悉,政府准备委任你。”高培支回答:“我一怕军人,二怕土匪,做不了官。”坚辞不就。友人责问:“此等优待,他人求之不得,何故不愿?”高培支说:“我如果当了县长,右手向老百姓要钱,左手就要交给‘肩枪’的(即军队),良心何忍?”

邵力子主政陕西时,高培支因从前跟邵学习法文和西洋史,二人有师生之谊。前往拜会,邵力子询问他的近况,高培支回答“教书”。邵力子问:“忙吗?”答:“很忙!”过后有人笑他太迂阔,为何不说“赋闲”,也许可得提拔。高培支再见老师时,再次表明态度:“科长、秘书干不了,科员以下不愿干,当县长,搞税收,不说要铺保,就是聘请,我也不干。现在以教书为生,只要能按时领到钟点费,我便心满意足了。”说完辞别离去,邵力子为之动容,亲自送他出门。

这两件事,可见高培支为人刚正、清廉。“人皆趋彼,我独守此”,这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生性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