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班学生的礼物

甲班学生的礼物

西安兵变平息之后,易俗社的演出重上轨道,又经过两三年苦苦经营,到了1920年,甲班学生的表演日臻成熟,易俗社创作和改编的新剧目达200余部,其中孙仁玉一人占了66部之多,社会上对这个新剧社的关注前所未有。孙仁玉觉得,易俗社最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彼时他因在几所学校代课分身乏术,便辞去了社长职务,经评议会研究,他仍担任名誉社长。

在一次评议会上,孙仁玉和李桐轩主张去外地巡回演出。西安市面狭小,收入有限,长此以往恐无法维系,且拘于一地,故步自封,在艺术上鲜有进步。孙仁玉还一再强调,易俗宗旨,不分区域,将来的发展不特易本国之俗,应该走出去,去易东西各国之俗,方能达到最初命名之目的。提议一出,社员遂分“出发”和“不出发”两派,不赞成者认为,易俗社在西安地利人和,多有社会人士帮助,尚且经营困难,时有亏空,去外地人地两生,恐劳而无益,而且学生易染恶习,不能易俗,反被俗易,殊为不值。两方争论激烈,相持不下。

当时,《大公报》主笔张季鸾从上海回西安探亲,他是时任社长李约祉的妻兄,也是孙仁玉在宏道书院任教时的得意门生。学生拜会老师,老师请学生看戏,这一看不要紧,张季鸾大为激动,说这么好的戏为什么不去外地演呢?孙仁玉说,正有此意。张季鸾建议去上海,孙仁玉却以为上海不如汉口,上海虽繁华,但地处沿海,社会情况复杂,离西安又远;而汉口地处腹地,水陆四通八达,南北商贾多在这里汇集,市场繁荣,有利于业务的拓展。与李桐轩达成一致,孙仁玉极力对甲班学生进行宣讲,这些学生来社八九年,年龄多在20岁左右,有的娶妻生子,担起家庭重担,自然愿意多赚一点儿。学生受到鼓舞,联名上书请愿,在第二次评议会上,赴汉口演出的决议得到多数赞成而通过。李约祉和陈雨农先行赴汉口考察。

1921年3月25日,易俗社甲班学生在唐虎臣、赵杰民两位教练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向汉口进发,在那里演出长达一年半之久。从开始的鲜为人知,到后期场场大卖,赞誉之声从四面八方涌来,旦角刘箴俗、生角沈和中、净角杨育民、须生刘毓中、丑角苏牖民等人,更是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品评文章见诸报端,街谈巷议皆易俗。

彼时,孙仁玉因公赴上海等地考察教育,归来时特意在汉口停留,看望所有的演职人员。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感念孙先生力主南下赴汉,他们才有了今天的荣光。于是自发地买了两件礼物,送给孙先生。一件是铜制水烟袋,一件是暖手炉。这两件物品至今保存在孙仁玉嫡孙孙永宽的手中。铜制水烟袋上镂刻:孙老夫子惠存——甲班全体学生敬赠。

孙仁玉赴汉口看望演职人员,学生送给孙仁玉的铜暖手炉和铜水烟袋

孙仁玉非常看重这两件礼物,它们是易俗社赴汉口演出的见证,亦是学生对老师的情谊。他一直珍藏着,没想到在他走后的1966年,“文革”初期“破四旧”,徐氏夫人被迫将水烟袋扔进了院内的水井中,直到1986年,孙永宽找人用抽水机将井水抽干,才捞出了祖父的旧物。水烟袋已断成两截,它在黑暗中孤独地躺了20年,终于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