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风范
孙仁玉自幼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染,重义轻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据他的女儿孙明回忆,1925年,李虎臣任陕西督军,常到易俗社看戏,见孙仁玉衣着简朴,又因同乡关系,欲委任他以禁烟局局长之职。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人人瞩目的“肥缺”,但孙仁玉几次以自己能力不足婉拒,一直拖了三个多月。李虎臣见孙仁玉坚决请辞,才另委他人。一些亲朋知道了这件事,很不理解,说他“放着官不当,倒愿意过穷日子”。孙仁玉说:“我编戏教书,对社会尚有些益处,一生但求无愧于心,生活平淡点没什么。”
对自己苛刻的孙仁玉,面对旁人的困境,却常常出手相助。1914年,白朗西征陕甘,易俗社被迫停演,社里事务停顿,无力维持,不得不暂时遣散学生,每人仅发路费铜钱二百文,学生们嫌少,不愿走。孙仁玉于心不忍,自己掏钱给了几个家境特别贫寒的学生,又好言劝解一番,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走了。
西安榛苓社的演员张秀民,最初行当是须生,久练不成,被社里辞退。在彷徨无助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对孙仁玉说起,孙仁玉将其端详一番,又让说几句念白,之后感叹:“你本是旦角材料,怎么能唱须生呢!难怪练不成。”遂将张秀民收到易俗社,改习青衣,果然唱演俱佳,不几年,便成为易俗社的当家正旦。
1917年,孙仁玉任易俗社社长。这一年西安城又起战事,靖国军护法讨陈(陈树藩),西安警备军统领耿直率部在城内起事,发生了著名的“耿直打炮”事件。战事骤起,学校停课,剧场停演。偌大的易俗社,整月分文不进,一二百人等米下锅,到了年底,欠下一千多缗外债。孙仁玉从家里搬到事务所,和所有职工、学生日夜在一起,即使不能演出,教学和排练不能停。他在全员大会上说:“有我孙仁玉在,决不叫各位饿死,也决不会把易俗社解散!”
城内炮声稍歇,孙仁玉便组织学员坚持午场演出,但座位尽被城内官兵占去,每日收入甚微。孙仁玉决定,上至社长下至学生,月薪减半,同时严把收入、支出各关口,一是监督票房,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名义提取免费券;二是食堂发了多少面,蒸了多少馍,他均有记录,防止有人多拿多占,搞特殊化。有一次,炊事员悄悄给孙仁玉碗里多放了一个馍,孙仁玉端着自己的碗,把大家召集起来,说:“大师傅怕我身体垮了,给我多分了一个馍,师傅的好心,仁玉心领了,可我不止一次地跟各位说过,我们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我不能自食其言。”遂将多出的馍还给食堂。这件事令大家颇为震动,也感佩孙仁玉社长的苦心。元宵节过后,社里事务逐渐恢复正常,孙仁玉又租来骡马市的药材会馆,搭台分班演出,收入一日胜似一日,到了六七月间,补发了年前所欠月薪,难关初渡。

①秦腔名丑马平民演出《看女》

②孙仁玉剧本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