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演出火爆,疾呼“还我河山”

北平演出火爆,疾呼“还我河山”

1937年6月10日,北平《世界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为《陕易俗社昨晚抵平今日演剧》。消息称:该社全体学生昨晚八时半抵平,旋至汉花园亚东饭店休息。此次该社来平人数共达120人,计演员70余人,皆着白制服白帽子,精神甚佳,年岁长者30余岁,幼者十二三岁。

这是易俗社的第二次北平之行。第一次是1932年,演出不足一月,但观摩学习,多有受益,《易俗社编年记事》总结:“北平为京剧发展荟萃之地,秦腔因语言、唱法不同,观众不习惯,每逢上演,同仁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经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到社指导,又有京剧名伶向外界宣传,才令北平观众接受,赏识,直到称颂。如果说第一次北平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学习,让秦腔走出去,那么第二次北平之行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时值华北风云日紧,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日救亡之际,易俗社此行肩负着宣传抗战,鼓舞人心的重任。

当时原西北军冯玉祥部二十九军已调驻北平,军长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其部下多系西北人,为稳定人心,鼓舞士气,宋哲元邀请易俗社前往北平演出。易俗社甲乙两班合并,组成强大演出阵容,由副社长耿古澄、教务主任兼戏剧指导封至模率队,奔赴抗日前沿。

抵达北平后,易俗社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招待新闻界与戏剧界知名人士,封至模致辞并介绍概况及演出计划。从6月10日起,在怀仁堂等处为二十九军、冀察驻军及北平市府各局、机关、新闻界、各大中学校教职员工演出了《山河破碎》(前本)、《还我河山》(后本)、《淝水之战》等剧,观众反响强烈。据《全民报》报道,“观众极多,足无隙地,无票遭拒于门外者大有人在。观众欢迎之情绪,诚为仅见。”

将演出推向高潮的是由封至模编剧并导演的《山河破碎》(前本)、《还我河山》(后本)。有报道称:“当此国难严重之日,实与宋朝无二致。宋时君昏臣懦,畏敌如虎,因循苟且,只图贪生,抗敌之士,不能见容,奸佞当权,卖国误国,卒至沦为异族。”赞扬此剧“写历史的伤痛,促民族之觉悟,振聋发聩,立懦警顽,实对现时之中国当局,下一针砭”,“方今举国民众,抗敌殷切,故亦极欢迎此抗敌救国主义之民族佳剧也”。学者潘凫公署笔名“闲云”在《全民报》发表诗作,赞《还我河山》:

靖康奇耻几经秋,膻雨腥风感不休。

半壁豪辞留正气,唤起袍泽赋同仇。

朱仙抗战走风雷,直捣黄龙才举杯。

组练三军能用命,气吞胡虏见雄才。

十二金牌万众谣,长城自毁壮图销。

狱成三字莫须有,激沸秋江泛怒潮。

兴亡遗恨付清波,寄意弦歌感慨多。

错采缕金凭妙笔,起衰振懦费吟哦!

观众情绪被点燃,甚至有传一军人看戏过于投入,激愤处掏枪欲击饰演秦桧的车裕民,幸被阻拦,方醒悟是在看戏。《山河破碎》《还我河山》以场面戏见长,气势宏大,风格粗犷,一改往常闺阁戏之绮丽绯靡。由此也引发热议,“场面太多,费时太久,不集中,但知道从国难上着想,这种精神,不能不加以赞许。”“易俗社来平后,有誉之为高亢悲歌者,有毁之为野声刺耳者,中肯与否姑置不论。然易俗社之戏剧内容,含义深远,极合时代之要求,有相当之价值,则诚然也。”

《还我河山》戏报

有署名“瑕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由易俗社谈起》。当时有一些负面的声音,认为易俗社的表演“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作者“瑕生”反问:“你们自己的玩意儿,是不是那么一回事?”“易俗社编排的剧本……有没有诲淫诲盗那一类剧情?有没有神奇怪诞那一类剧情?像《挑帘裁衣》既教奸,又诲淫,究竟算哪一回事!……是易俗社的路子对,还是你们的路子对?”

7月7日,封至模在《京报》发表文章,介绍《山河破碎》《还我山河》两剧的写作意图。他说:“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戏剧是大众意识的表征,在家破国亡的时候,是冲锋破敌的号角……两剧算不得如何的剧本,唯一的希望,是不要把它当作过去的历史看,……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到了被外族侵略,国将不国的时候,总有几个大或小的汉奸,媚外卖国为人奴役,……或将国土,拱手送人。”而“李纲一力主战而被谪,岳飞以恢复自任而遭害,韩世忠、梁红玉功勋盖世而至退休,……观此而不扼腕而叹,奋臂而起是无人也。……再回观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华民族,现在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否与南北宋相若?!……我们只有大声喊着,‘山河破碎了!’‘还我河山吧!’”

当晚,日军进攻卢沟桥,占领宛平县城,截断了北平通往天津、保定的铁路线。“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家民族濒临危难,加之北平戒严,无法演出,易俗社于平汉线的最后一次通车时机,告别北平,返回西安。

《还我河山》刘文中(右)饰梁红玉、宋上华饰秋桐

康顿易《还我河山》饰演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