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危机
1926年春,河南军阀刘镇华在吴佩孚、张作霖的支持下,纠集号称10万的镇嵩军进攻西安,刘镇华围城8个月之久,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率全城军民坚守,时称“二虎守长安”。这艰难的8个月,对易俗社而言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孙仁玉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配合守城,安定民心,易俗社坚持正常演出,六七月间,城内粮食奇缺,中秋节过后已无法继续演出。孙仁玉忧心忡忡,每天奔波于许士庙街的寓所和易俗社之间,由于眼睛深度近视,他便拄着拐杖,顺墙根摸索而行,子弹从北边来,便顺北墙根走,子弹从东边来,便顺东墙根走。一天晚上,他从易俗社往回走,一颗炮弹在离他不远处爆炸,他蜷下身子躲避,等炮声稍歇,才敢走动,回到家时,已经成了一个土人。可第二天一早,他仍坚持去易俗社。
围城月余,孙仁玉去西大街城防司令部找李虎臣,李不在,孙仁玉便向杨虎城的顾问,也是自己的学生李可亭提建议,希望军队能保护老百姓从西门出城逃命。正说着,杨虎城进来了,误以为来了个给刘镇华说情的,当即血气上涌,说:“长敌志气,灭我威风,来人!把他拉出去正法!”李可亭忙介绍这是孙仁玉先生,不是奸细,这才解除误会。后来孙仁玉给人讲,他险些吃了杨虎城的“花生豆”。9月,战事吃紧,街道上经常可见被炸死和饿死的平民,城内处于极度困难的状态。为了保护学生安全,易俗社决定将大、小学生分流,大学生(注:高年级学生及毕业学生,全书同)出城投靠亲友,小学生(注:低年级学生,全书同)继续留在社内。孙仁玉再次去面见杨虎城,请求由军队保护大学生出城。杨虎城同意了,并立即做了安排,他又问:“孙先生准备什么时候出城?我好安排人护送。”孙仁玉说:“走不了啊,我还要经管那些小学生,杨司令守到什么时候,我就守到什么时候。”三天后,大学生全部安全出城,社里只留下一班小学生。10月,粮荒越来越严重,守城军队常以屯粮不交为名进百姓家搜粮,好在军队不进学校,孙仁玉便将朋友、学生帮着买来的一点油渣、麸子放在女子师范,一家人也挤在学校居住。其时,一坨油渣已涨到二十四块银圆,全家每人每顿分食一块油渣麸子饼度日,再往后,只能喝点稀糊糊了。学生李可亭看不过去,几次劝说老师带着全家和他一起出城,可安排在周至、户县(今鄠邑区,全书同)一带的守军驻地,孙仁玉不答应,说:“我要一走,易俗社这个摊子就砸了,孩子们只有活活饿死。”
11月28日,围城终于解除了。解围的军队强驻社内,衣箱道具等损失过半,自成立以来保存的剧本遗失十有八九,很多剧本就此绝迹,其中包括孙仁玉的《新女子顶嘴》《道州城》《良心观》《双烈女》《婚姻谈》《中国谈》《王相公要账》《游骊山》等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