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思不歌——“49级”往事

谁能思不歌——“49级”往事

易俗社第十四期演员训练班,1949年入学,1955年毕业,俗称“49级”

2019年9月28日,位于西安市西一路282号的易俗社迎来了一群老人,他们平均年龄80岁以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易俗社第十四期演员训练班学员,俗称“49级”。2019年是“49级”从艺70周年,学生们回娘家了。

同学相见,百感交集。2009年曾举行“49级”从艺60周年联谊会,来了20多人,这10年间,走了11位同学。活动召集人孙莉群说:“我和巧民商量,还要不要办?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怕同学们凑不起来,后来我俩商量了个原则,7人以下就不办了,今天来了10多位,见到大家特别激动。”

这的确是一场特殊的联谊会。70多年前,他们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报考易俗社,爱唱戏是一方面,也许更多的是想学一门谋生的技艺,可以有饭吃,有衣穿。他们一起练功、排戏,一起吃饭、睡觉,他们在练功场忍受身体的疼,也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喝彩。从1949年入社到1955年毕业,朝夕相处六年之久,这样的同学情谊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活动当天,全巧民来晚了,她是拖着病体赶来的。还未说话,先落了泪,“昨天我还在医院,但我想,今天一定要来见大家。我今年82了,以后还不知有没有机会再见……我永远感恩易俗,感恩老师,感恩同学。”

100多年前,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在《甄别旧戏草》开篇写道:“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这是引用《乐府·子夜歌》中的两句,以此说明戏曲的普世价值。原诗还有两句:“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日暮时分倚门西望,总有无限惆怅。正如走向人生暮年的这些老艺术家,回忆前尘往事,百般滋味在心头。

扫码听戏

据记载,1949年9月,易俗社面向社会公开招收男女新生,打破过去不收女演员的惯例,报考者上百,录取44人。10月10日举行开学典礼,一年后首次对外公演。1955年1月18日举行毕业典礼,从此“49级”分散各地,为秦腔艺术的振兴不懈耕耘着。在戏迷心中,“49级”群体是一个传奇的存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小生陈妙华、王芷华;旦角全巧民、张咏华、孙莉群、李箴民;须生王保易、惠焜华、郭葆华;武生刘果易、薛庆华;丑角辛恒民、任慧中,等等。他们代表着20世纪50到80年代秦腔艺术的繁荣,他们是功不可没的一代。

联谊会上,学生代表黄熙民作诗一首,向“49级”共同的70年致敬:

承前启后非等闲,易俗史册添新篇。

有幸同岁共和国,不忘一九四九年。

感恩先贤诲不倦,师生携手共奋勉。

百花盛开飞蒲英,各领风骚数十年。

少年同窗趣事远,耄耋相逢两鬓斑。

蓦然回首望丰碑,百年沧桑亦巍然。

(特别说明:易俗社“49级”从艺70周年联谊会召开的两周后,2019年10月11日晚10时8分,全巧民先生在西安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