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叫雨农一排就活了
由于秦腔长期植根于农村,多为露天演出,表演者是聚散不定的江湖班社,虽然唱腔上有秦音激昂豪放的特点,但艺术表现总体是粗糙的。陈雨农在江湖班社浸淫多年,很明白这一点。易俗社将演出搬到剧场,不仅要压低音响,表演上也要更加细腻,注重人物内心刻画,唱腔上讲究缠绵悱恻,悦耳动听。
陈雨农还在魁盛班时,民间就有“德娃的走雪,一回一个样子”的说法,这并不是说他在舞台上没有章法,而是他喜欢不断研究、琢磨,每演一回就有了不同的想法和创造。拿《走雪》举例,戏剧家封至模这样评述:
过独木桥一场,桥不易过,曹玉莲(陈雨农饰)半晌为难,最后老曹福给她抓了一枝杨柳,她才轻松地手握柳梢走向前去。谁知刚到桥中,无意间忽然眼睛向桥下一扫,天呀!悬崖峭壁下的流水,簸动不稳的木桥,齐出现在她的眼帘。这一惊把曹玉莲的魂魄直飞向天空,因而立即转移视线,颤振腰肢,闪出那种变脸变色,吐吞失神的心情。
实际上,舞台上空空如也,没有独木桥,也没有杨柳梢,全凭陈雨农的眼睛、神色和举手投足,让观众融进了他编织的场景中,为人物捏了一把汗。陈雨农深谙戏剧之道,让观众相信和共情,靠的是他长久的生活积累和对世态炎凉的细心体察,再经过艺术加工,最终呈现在舞台上。剧作家范紫东曾说:“剧本叫雨农先生一排就活了,我的戏能受观众欢迎,有他很大的功劳。”

左起:党甘亭、赵杰民、陈雨农、唐虎臣
陈雨农每接到一个剧本,都要仔细地阅读好几遍,到排戏时达到完全背熟的程度,对剧情或唱词有疑问时,他不会硬排,而是找编剧讨论,直到弄清楚为止。陈雨农和孙仁玉的合作最多,两人有时为着一部戏彻夜长谈,实在累了他就睡在孙先生家里。他排戏是启发式的,很多学生在进易俗社之前识字有限,看不懂剧本,他便给学生讲戏,讲通吃透了,再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排戏那几天,他常常天不亮就站在城下等开城门,到社后,学生还没起床。他从不因私事耽误排戏,如此数十年如一日,在过去戏曲界不可多见。
在易俗社30多年,陈雨农导演了300多部戏(包括本戏和折子戏),影响较大的有《一字狱》《三滴血》《夺锦楼》《软玉屏》《庚娘传》《双锦衣》《殷桃娘》《三回头》等,不胜枚举,这些戏,至今仍活跃在秦腔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