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首创“周总理唱秦腔”
秦腔现代戏《西安事变》是“文革”之后解放思想的代表作,当时革命领袖人物是不能以真实姓名出现在舞台上的,更不要说让他们开口唱地方戏了。“《西安事变》能不能演出?周恩来能不能唱秦腔?表面上似乎是一个剧目问题,一个艺术形式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有没有从过去的旧框框走出来,反映了新时代的戏曲工作者敢不敢在艺术上闯关的问题。”戏曲评论家苏育生认为这是《西安事变》的价值所在。
编剧杨克忍在创作过程中,曾定下三条原则:一、总理要迟出场,给观众适应的时间;二、尽量让总理在后面唱,先让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物开口唱,使观众进入秦腔的氛围;三、非唱不可的地方再让总理唱,运用秦腔音乐中最好的板式。这三条在现在看来都很平常,但那时候却是战战兢兢,生怕过不了审查关。

《西安事变》海报
1977年3月,易俗社成立《西安事变》创作小组,编剧杨克忍、李哲明、范角、段肇升,导演陈尚华赴北京、大连、上海等地访问和收集资料,三个月后开始剧本创作,9月完成初稿,10月剧本送文化部审查。1978年初,《西安事变》开始排练,4月中旬,文化部组织有关人员观看了彩排,认为运用地方戏曲表现革命领导人形象,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批准在内部公演。
然而就在演出进行之时,市文化局接到通知,根据中宣部一份文件精神,要求戏曲和歌剧暂不做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尝试,《西安事变》中周恩来说陕西话,唱秦腔,难以想象其不会损害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因此要求立即停止演出。为了让上级领导看到《西安事变》的演出实况,经过录像送北京审查。文化部同意在内部继续演出,但又建议将周恩来的唱段改为说白。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演出时断时续。
1979年初,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文化部决定《西安事变》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关于周恩来能不能唱秦腔的争论才宣告结束。
《西安事变》主要角色由“49级”担纲,郭葆华扮演周恩来,伍敏中扮演蒋介石,孙莉群扮演宋美龄。正式排演前,剧组给郭葆华在招待所包了间房,让他住在那里看文件,厚厚的几个本子,西安事变前后所有发生的事情,谁是啥身份,谁起啥作用,全部看一遍。郭葆华说:“我看了40多天资料,还在电影公司看了小电影,演的是周恩来访问17国,我每天学习总理走路的样子,外形、神情、讲话的语气等等,慢慢地找到了感觉。”
孙莉群扮演的宋美龄也大受关注,在西安公演时,她一出场,台下观众都说:“快看!宋美龄出来了。”之前没有见过这样的舞台形象,大家感觉很新鲜。孙莉群说:“年轻时个子挺拔,再穿上旗袍、高跟皮鞋,观众都觉得漂亮。但那会儿由于政治关系,公开报道很少提我和伍敏中。”关于人物造型,孙莉群是费了一番功夫的。“宋美龄在戏里穿皮鞋,但那会儿‘文革’刚结束,街面上找不到一家皮鞋店。后来是在西门外找到一个军工厂,专门给部队做皮鞋的,易俗社给我开了介绍信,才定做了两双,一双黑的,一双红的。还有宋美龄的蓬蓬头,我在钟楼大上海理发店找到一位老师傅,手艺很好。每天下午7点半开戏,我6点去找他做发型。”
孙莉群说,在北京演出的时候出了个小状况,“‘南京密谋’一场戏,宋美龄出场杀气腾腾的,一见何应钦,拿起杯子,往桌上一放,我使劲有点大,结果桌子倒了。我当时想:倒就倒了,接着演。下来后导演说:“孙莉群,你咋还胡加戏呢?咋把桌子推到了?”我说:“地毯太软了,我穿个高跟鞋走了几圈,没把脚崴了就是好事情。”其实这算个演出事故,但表演还在戏剧情境里头,大家也就谅解了。

①《西安事变》郭葆华饰演周恩来(右)

②《西安事变》孙莉群饰宋美龄,伍敏中饰蒋介石
在北京献礼演出期间,文化部组织了座谈会,戏剧家曹禺以《勇于实践的首创精神》为题,谈了自己的观感。“开始有个同志告诉我,在这个戏里,周恩来说的陕西话,唱的秦腔,我当时觉得这简直不可能。那位同志说,人家已经那样做了,而且在西安演出,大受群众欢迎……这次他们来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我尽管又忙又病,还是看了剧本,看了戏。果然搞得不错,它的整个路子,完全是按秦腔的方式走的,而不是话剧的味道……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现在许多地方剧种,也都敢唱了,我们应该感谢秦腔敢闯、敢做、勇于实践的首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