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巷42号
2012年,著名主持人陈爱美在陕西省政协会议上,把保护性开发高培支故居作为一项重要提案,获得了多位委员的共鸣和赞同。
“兴隆巷42号,是著名剧作家、教育家高培支先生的故居。这样一座西安古城墙内仅存的完整清代民居院落,却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寂寂湮没于钢筋水泥高楼之下,年久失修,日见颓势,几成危房。如果不尽快进行修缮、保护,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倒塌消失的命运,成为老西安文化永远的遗憾。高培支故居不仅是关中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易俗精神的历史见证。高培支曾四任易俗社社长,被学员们尊称为“高爷”的老社长高培支正是在这里,写下了《夺锦楼》《亡国影》《甲午海战》《鸳鸯剑》等一系列不朽的剧作。易俗社是世界上现存的三家最古老的剧院之一,2012年是易俗社百年华诞,以此为契机,结合陕西文化旅游和振兴秦腔艺术,对高培支故居进行保护性开发。”
在提案中,陈爱美呼吁:应借鉴绍兴鲁迅故居、乌镇茅盾故居等名人故居的保护性开发模式,积极吸纳民间力量,塑造属于古城西安的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品牌。
时光荏苒,一晃7年过去了。兴隆巷42号像一处被遗忘的角落,孤独而顽强地存在着。在高培支孙媳,张菊芳老人的陪同下,我们重访了这座百年老宅。院落为长方形状,南北长50米,东西宽12米,建筑布局为三开间三进院落,街房、厢房、过厅、二门、上房一应俱全。两侧厢房是“房子半边盖”的典型陕西民居特色,过厅为硬山明柱出檐式,前后、东西相向对称,上房为硬山明柱出檐二层楼。

高培支故居(摄影/刘波辰)
张菊芳老人抚摸着斑驳脱落的墙壁,连声说“可惜”。“我也有两三年没来了,听看门的人说,小偷倒是来过几回,翻墙进来,把东西往外吊。”老人说,过去与高家宅院相连的,还有另外四座清代民居,可惜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了。“十年‘文革’,这块‘孝阙流芳’的匾被我们卸下来,藏在我奶奶的寿材后面,才保存下来。院里的这些砖雕,‘平为福’‘竹苍’等,当年都是用泥糊严实了,才没有被铲掉。”
当年,张菊芳的丈夫,高培支嫡孙高公信为了保护这座老宅子,经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省、市文物保护部门奔走呼吁。终于,兴隆巷42号相继挂上了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并得到了修缮。而为此耗尽心力的高公信先生却“壮志未酬身先去”,一系列振兴秦腔艺术、保护性开发老宅的计划也就此搁浅。
张菊芳是1961年结婚后搬进这个院子的,到2005年离开,在老宅住了40多年。高培支1960年去世,她没有来得及见上丈夫的爷爷,但听丈夫讲过不少往事,“每逢春节或高培支生日,易俗社的师生们都会赶来给他拜年或祝寿。那时真是热闹……房子一没人住,就破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