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文章成残纸

半世文章成残纸

范紫东对自己的剧本手稿极为珍视,他曾对儿子戏言,这些手稿在百年或两百年之后将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抗战期间,为避战乱,范紫东把所有手稿转移到礼泉罗家,也就是长女范鸿轩的婆家。范鸿轩将其用油纸包裹严实,装入酒坛中,埋于后楼房开间门后的地下,上面摆放了一张条桌作掩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局势趋稳,才将手稿取出带回西安。

1949年秋,京剧大师程砚秋率秋声剧团来西安演出,邀范紫东观剧,旧友重逢,恍若隔世,范紫东感慨万千,遂作《秋声吟》,欣慰的是“程君得名三十年,一朝玉趾游长安。窃喜当年风韵在,不虚此日艺林传”,叹自己“七十老翁幸不死,埋没风尘竟如此。一腔心血付哀弦,半世文章成破纸”。虽然为自嘲戏谑之语,没想到竟一语成谶。现在读来犹显悲凉。

范紫东诗作手迹

《翰墨缘》手稿(图片由范紫东研究会提供)

“文革”初期,已去世十余年的范紫东被打成“反动文人”“文艺黑线人物”,虽然人不在了,他的作品却没有幸免于难。很多剧作被批“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唱赞歌”,是“封资修的黑货”,尤其《三滴血》台词中有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竟被污蔑为“反对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大毒草”,“打着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号反对毛泽东思想”。范紫东留下的大部分手稿是由长子范文经誊写,范文经民国时期担任过县长、省高等法院法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民革”,曾是西安市莲湖区政协委员。多年来,他悉心整理,保存了范紫东的剧本手稿以及收藏的古籍善本、字画、古董等。“文革”中,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成了“四旧”,范文经迫于压力,将这些文物装了两架子车,送交到莲湖区政协。范紫东在礼泉女儿家存放的著作印本、书画作品等,也无一幸免,被当作柴火烧了。“文革”结束后,范家人曾四处寻找剧本手稿的下落,被告知,当年那些“四旧”被送到西安造纸厂,化为纸浆。

范紫东的二女儿范文娥回忆,1966年9月5日,一伙红卫兵闯进香米园92号(范家),翻箱倒柜,将屋内陈设的字画、古董统统捣毁撕烂,辱骂范文经“继承反动父亲衣钵”,“是现行反革命”,他们给瓷坛里装满煤块,挂在范文经脖子上,又用皮带抽打,“可怜60多岁的老人,跪在搓板上,被辱骂围斗,一直折腾到天黑。红卫兵临走时还叫嚷,不许乱动,等着明天游街!”

一天水米未进的范文经勉强爬起来,吃了点开水泡馍,看到屋里一片狼藉,半生保存的父亲的手稿已被撕成残片。他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走到门道,在大门后的木梯上搭了一条麻绳,艰难地将脖子伸进去,就这么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