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凋敝

墓园凋敝

1958年,在全国性的“平坟运动”中,包括范紫东墓地在内的范氏家族墓地被夷为平地。之后的政治运动接踵而来,家庭成分变得极为重要,而偌大的范氏家族竟找不到一个“贫下中农”,如此沉重的政治包袱下,他们战战兢兢,噤若寒蝉。在一次次的土地调整中,范家后人与范紫东墓地彻底失去了联系。

直到1992年,业界对范紫东的研究逐渐升温,在戏剧界人士及民间研究者的奔走呼吁下,乾县政府重修范紫东墓。无奈时间久远,范紫东的坟冢又没有任何标记,该在哪里竖碑呢?

一筹莫展之际,传来好消息。范紫东的外孙罗启瑞在平坟运动中偷偷步量了坟冢的位置,这一次,他根据记忆,以东边小路和南边壕沿做参照物,重新步量了坟址,确定了墓地的位置。乾县政府对墓地进行了复原,修筑围栏将坟冢和农田隔开,划定一条从墓园通往田间道路的通道,墓碑由著名作家冰心题写。

墓地重修后的20多年间,由于管护缺失,范紫东墓再一次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围栏没有了,通道被果园挤占,墓碑上方的砖瓦残破掉落,杂草丛生,果树枝条蔓延,从田间经过,很难发现这里淹没着一处荒冢,而果园的主人也不允许旁人踏进自家领地。范紫东研究会会长吴钟久曾来祭拜,见此境况后写下:“生前文章誉四海,一死名空作招牌……”喟叹世事沧桑,人心不古。

范紫东寓居西安城后,时时不忘故土,民国二十九年,由他编修的《乾县新志》甫成,他感怀道:“不睹家山者十有五年矣,每一念及,辄为之神驰。”他帮助乡党张秦伯在乾县创立晓钟社,参照易俗社建制,取名“晓钟”,意在敲响晨钟,以唤醒民众。他亲任编剧,无偿将剧本《软玉屏》《三滴血》《玉镜台》等交与晓钟社排练,并多次给演员讲戏,提高其艺术修养。凡此种种,无一不显露先生眷恋故土之情怀。先生身后,劫波连连,手稿化为灰烬,坟冢夷平,墓园凋敝。范紫东曾有诗云:

老年范紫东

意气不矜万物春,圆空证果岂无因。

惊心岁月终还始,入眼风云幻亦真。

过去生中谁是我,如来身后竟无人。

沧桑今古应常变,何处桃源可问津?

今天读来,悸动尤甚。岁月如此“惊心”,先生可找到自己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