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初创

1.1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初创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内部各种危机日益加深,外敌侵略依然不断,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在教育上,为解决中国的各类社会问题和教育自身的发展问题,各种门类的教育学科不断出现和系统化发展。

中国新旧文化的更替是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体制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在中国结束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逐渐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逐步地开始接受西方进步思想的过程中,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根本改变的过程中完成和实现的。

1917年年初,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新旧文化的更替进一步深入。他们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认为文学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要进行一次革命,要提倡“国民文学”,通俗的“社会文学”。鲁迅则把反封建的革命性与白话文的创造性相结合,树立了新文学的典型,并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建,《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一时新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蔚为大观。新闻传播教育也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全国报界联合会于1920年5月在广州举行第二次会议,倡议设立“新闻大学”,并通过了《新闻大学组织大纲》。由于该会不久即告解散,通过的决议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但仔细品味这个大纲,对日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良性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全国报界联合会所倡议之《新闻大学组织大纲》如下:

第一条 新闻大学之宗旨:(1)造就新闻专门人才,(2)促进全国新闻业之发达,(3)补助国际舆论,(4)输入新文化。

第二条 新闻大学之成立,由全国报界联合会选举委员5人,择定国内相当之大学筹备组织之。

第三条 新闻大学设立于择定大学内,即各为某大学之新闻大学科。

第四条 新闻大学之经费,由择定大学与本会两方合并筹足固定基本金30万元,存储生息,以作当年经费之用,以后视发达之程度,逐渐推广。

第五条 新闻学主要学科,由大学教授会定之。

第六条 新闻大学应附设函授科、周行科,使国内现在从事新闻事业及一般有志入学而不得者,皆得受大学同等之教育,并促进社会之文化。

第七条 新闻大学视经济之状况,应聘请国际有名望之新闻学大学主持教授。

第八条 谋新闻大学之发达起见,得设立各种名誉职,授予各方之热心援助本大学者。

第九条 本大学学员之收录,由筹备员与择定之大学协定之。

第十条 本大纲一切应行修改,或未尽事宜,均由筹备员与择定大学两方协议定之。

以上诸多背景的呈现,昭示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已经具备了发端的条件。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开设新闻学讲座,这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起步的标志性日子,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首诞之日。百年以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历史的积淀中前进,在时代的洪流中壮大,在社会的需求下转型,在理念的转变后完善,在科技的助力下升变,在国际交流与融合的背景下走向国际化。

据统计,1920—1926年,全国高校共创办了12个新闻系(科),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闻传播教育的系统。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了新闻系。该系由美籍教授卜惠廉(W.A.S.Pott)提议设立,附于普通文科内。聘请当时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生(D.D.Ptterson)担任系主任,授课时间都在晚间。当时选修这个专业的学生有40~50人,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校长见学生对新闻学颇有兴趣,乃函告美国董事会,从美国聘请了1名新闻学教授前来任课。1924年,武道(M.E.Votan)来华任系主任。开设课程有新闻、编校及社论、广告、新闻学历史与原理等,以英语讲授,每学期学生50~60人。圣约翰大学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所设,课程设置与当时美国大学新闻系的大致相同,可以说完全是仿美式。1942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被迫停办。后于1947年恢复,武道再度担任系主任。上海解放后,由黄嘉德任系主任,教授有汪英宾、助教有武必熙等人,课程大部分改用中文讲授。原英文《约大周刊》停办,改出中文周刊《约翰新闻》。1952年院系调整时,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1922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开设8个学科,其中有报学1科。在此之前,该校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以及新加坡、马尼拉等城市的报纸上刊登了招生广告。该校新闻学科的设置,广告宣传在先,实际成立在后。草创伊始,教授缺乏,仅有1名学生,课程与文科相同,徒有其名。翌年夏,有一些江浙学生负笈前往,报学科人数增加至6人。但学校当局重视理论,漠视其他学科,报学科学生乃组织同学会,要求学校当局聘请主任,添设课程,购买图书与印刷机器,并介绍同志加入此科。1922年冬,学校聘孙贵定为报学科主任。孙于报学颇有心得,锐意经营,报学科遂日有起色。1923年厦门大学发生学潮,教授9人和全体学生宣布离校,赴沪创设大夏大学,报学科也因此停办了。

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创立报学系,由徐宝璜担任系主任,教授有《京报》社长邵飘萍、国闻通讯社社长吴天生。首创4年学制,加上2年预科,共6年,为国人自办正规新闻传播教育之始。学生分3班,其中男生105人,女生8人。他们在课外组织“新闻学研究会”,于1924年出版《北京平民大学新闻学系级刊》,每半月出1次,王豫洲任主编。该系的课程比较齐全,共设46门。

1925年春,上海南方大学创立报学系,《申报》协理汪英宾兼任系主任,分设本科与专修科。该系宣布办系宗旨为:“报业,高尚之职业也。惟其感化人民思想及道德之重大无比,故亟宜训练较善之新闻记者,以编较善之报章、而供公众以较善之服务。报业之为职业也,举凡记者、主笔、经理、图解者、通信员、发行人、广告员,凡用报章或定期刊以采集设备发行新闻于公众者皆属之。本科之唯一目的,为养成男女之有品学者,以此职业去服务公众。”该系还曾规定:凡学生修完必修与选修各课满80学分而经毕业考试及格者,由学校授予“报学士”学位。南方大学报学系创设时仅有本科生18人,专修科5人,选修生80多人。戈公振等为教授。该系还成立南方大学通讯社,由学生外出采访新闻,免费提供给上海各报采用。1926年因闹学潮反对该校校长而停办。从此再没有复课。

1926年,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沪江大学都增设报学系,开设有新闻学、广告学等科目。同时,上海复旦大学也在中国文学科中将原设立的新闻学讲座扩大为“新闻学组”,聘陈望道为系主任。与此同时,南方一些大专院校,如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及上海商学院等,也开设了新闻科或“新闻学概论”一类的科目。这种现象说明,新闻传播教育已为国人所喜爱和敬重,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新闻函授教育在初创时期迅速发展。上海的新闻函授教育创办较早,1925年由周孝庵等成立的上海新闻大学在法租界茄勒路昌兴路1弄1号设立了新闻函授部,招生广告宣布:“本大学根据实验参以新闻学原理,以造就优秀之男女记者,服务新闻界为宗旨。”男女“有志新闻事业者,随时均可入学”,“报名者分文不收”,“学费低廉”。因此受到普遍欢迎,报名者达700多人。同年9月,上海新闻文化界人士“为普及国人于国内政治社会各项高尚新闻知识,造就新闻人才起见”,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承道里1号,设立了上海新闻专修函授学校,不收学费,6个月为1期。第一期招收学员200余名。1932年6月,上海新世纪函授社也增设了新闻函授科,内分本科、选科和研究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