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渐进发展,彰显特色:体育新闻教育发展阶段及特征

2.4.2 渐进发展,彰显特色:体育新闻教育发展阶段及特征

1.体育新闻专业确立、探索阶段(1989—1998)

1)发展概况

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的正式批准,上海体育学院正式开办体育新闻专业,同时下达年招生指标为在全国范围内招生30人。从这一年开始,该校设置体育新闻专业本科,该专业毕业学生获得的学位由教育学学士改为文学学士。

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上海体育学院逐渐找到一条发挥本院优势,借助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社会媒体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办学新途径。在“夯实基础、追求真实”精神的指导下,体育新闻教育学人们和衷共济,潜心经营,向全国各地的新闻单位输送合格的体育新闻专业人才。据1993年7月3日出版的《文汇报》报道,“二十六名全国首批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经过双向选择,已经全部分配到位”,“上门征聘的新闻单位络绎不绝,呈供不应求态势”。首届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广泛声誉,为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得到学界认可和收到业界欢迎业绩的鼓舞下,拓展办学规模,提高体育新闻教育教学质量,创办体育新闻系的设想在“上体”人孜孜不息的追求中开始孕育。1994年5月,上海体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体育新闻系,成为全国第一个专门培养体育新闻工作者的院系。当时提出的教学目标是: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新闻报道所必需的社会学科知识、较广泛的体育学科理论和体育专业知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体育新闻报道的技能,并要求有一定的外语和电脑操作能力。主要分配去向是新闻、出版单位,体委及其他宣传部门。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的成立,是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和院系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成果。然而,体育新闻学科建设迫在眉睫,正是在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人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新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新的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体育新闻专业教育有了初步的培养模式,并粗具规模。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也被誉为“体育新闻记者的摇篮”。

2)基本特征

这一阶段体育新闻专业教育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一枝独秀,开创先河。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在上海体育学院正式设立,开辟了我国体育新闻教育的先河,为新闻媒体和体育宣传部门培养了大批体育新闻专业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体育新闻专业的设立和体育新闻系的成立,改变了体育院校专业布局和院系结构,使以单一体育教育训练为主的体育院校增加了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优化了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实务为重,彰显特色。这一阶段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突出体育特色,学科归属基本是以体育学为母学科,新闻教育教学内容以平面媒体的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为主,体育教育教学主要是以体育基本知识、历史文化、各项目技术战术、赛事组织规则等。重点是解决体育知识与新闻知识技能的结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体育新闻人才。但是,由于体育新闻教育是新增专业,在教师的数量和结构、教材编写和实验室建设方面,还显得有些稚嫩,体育与新闻教育的结合仍然是在探索之中。

第三,应时而生,顺势而为。这一阶段随着我国成功举办北京亚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电视逐渐增加对体育赛事的转播,特别是1995年央视体育频道的开播和各省市体育频道的设立,电视体育传媒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与时俱进,适当增加了广电采访、录制、播送和体育赛事解说的教学内容,为广电体育媒体输送专业人才。

2.体育新闻教育专业调整、扩容阶段(1999—2009)

1)发展概况

1997年我国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新闻学由原先的二级学科升为一级学科,更名为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随着新闻学科专业的调整,1999年体育新闻专业更名为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这一调整明确了体育新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新闻学的一个方向,其母学科为新闻学,体育新闻教育重点是在新闻学母学科指导下,突出体育新闻特色的教育。在此背景下,继体育新闻学之后,体育传播学也顺应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潮流,随之诞生与发展,各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的院校在开设体育新闻方面的课程教学的同时,也纷纷增设了体育传播学方面的课程。

为了实现2010年将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到15%这个目标,国家做出了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决定,并且还将新办专业的权力下放到各省市批准。[2]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全国各地拉启了大规模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的序幕。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有高校成功增设体育新闻专业,先是南京师范大学在其新闻传播学院下设的新闻学专业中开设了体育新闻方向。紧接着,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吉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4家高等院校在2000年开办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教育,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河南大学在2001年创办体育新闻专业,2002年西安体育学院创办体育新闻专业,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开办体育新闻专业,2004年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郑州大学相继开设体育新闻专业。在各院校纷纷上马体育新闻专业的同时,老牌院系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也加快了发展步伐,逐年扩大招生人数,拓宽招生地域。到2004年,该校新闻系共有本科毕业生605人,其毕业生在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加强体育新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6年和2000年开始成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先后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中招收体育新闻方向的研究生,之后一些院校也开始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中招收体育新闻方向的研究生。2003年上海体育学院开始从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中招收体育传播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成功增设了新闻学硕士学位点,其毕业研究生授予文学硕士。高层次体育传媒人才改变了体育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为体育传媒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体育新闻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已成为提升体育新闻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推动体育新闻学术研究,200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正式增设体育新闻传播分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范围的体育新闻传播学术年会,全国体育传媒学界和业界的学者在体育新闻教育、体育新闻史、体育新闻理论与实务、体育传播、体育广电传媒、体育网络与新媒体、国外体育新闻研究等领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使体育新闻教育和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为适应媒体和体育新闻传播国际化发展需要,2004年上海体育学院同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签署本科学生学分相互承认“2+2联合办学”模式之后,全国各体育学院体育新闻院系先后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大学建立体育新闻教育国际交流关系,通过国际交流拓展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国际化水平。

随着2001年我国成功申办和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传媒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体育新闻传播因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成为媒体激烈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广电媒体和网络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媒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体育新闻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伴随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为体育新闻传播提供更为活跃的报道素材,大众传媒也开始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进程,自主加入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从而准备了更为成熟的体育新闻报道机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体育运动的国际化也使得体育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迎来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全球化时代。

此外,随着我国体育参与和体育观赏人群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谋求生命质量,正视体育休闲的意义,这些也成为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的新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电视形成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为第一层次,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方等电视台体育频道为第二层次,山东、湖北等地方电视台联合组成的中国体育联播平台(CSPN)为第三层次的格局。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和新媒体体育信息传播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体育新闻教育为适应媒体的变革,不断调整专业和师资队伍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注重培养广播电视和网络体育传媒人才,为我国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输送了大批既懂体育又懂传媒的专门人才,使我国的体育新闻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师生在奥运期间运用相应技术进行舆情监督,定期向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司汇报,发挥了体育新闻传播舆情监督的作用。

2)基本特征

这一阶段体育新闻教育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专业重构,规模扩大。体育新闻专业更名为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使得体育新闻教育进行专业重构,由过去体育类体育新闻专业划归为非体育类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体育新闻教育遵循新闻教育规律,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这一时期,由于体育新闻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容,更多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和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充实到体育新闻教育领域,使得体育新闻教育和科学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由于体育新闻教育超规模发展,有些学校在教师不足,实验室不足,教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年招收150名左右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这种盲目扩招规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二,集群发展,共建学科。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体育新闻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且具有优化的体育新闻传播科研队伍结构和较强的科研水平。通过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先后发表了大批学术论文,出版了几十部教材和专著,在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体育新闻教育质量。这一时期,体育新闻传播相关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这些高层次人才改变了体育传媒队伍和体育新闻教育师资结构,提高了学术水平和办学质量。

第三,与时俱进,开拓视野。这一时期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使体育新闻教育和体育传播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提高。体育新闻教育更加注重理论与媒介实践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开始重视网络和新媒体体育传播人才的培养。

3.体育新闻教育转型、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1)发展概况

随着网络与新媒体迅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改变了体育信息传播的流程、方式、内容和规则,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适应体育传媒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体育媒体在融合发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经历了互动、整合、深度融合等不同发展阶段。互联网体育传播已呈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各种体育信息传播介质的边界更加模糊,体育媒体开始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层挖掘体育信息内容,将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功能一体化。体育传播内容更加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形态更加多样化、立体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媒介融合导致体育信息传播模式产生变革,要求体育传播者灵活运用多种媒体与受众互动,促使我们重新定位体育新闻教育职能,由培养复合应用型体育传媒人才向培养适应媒介融合的全媒体型体育传媒人才转变,是媒介变革时代的选择,也是体育新闻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媒介需求的选择。

为实现培养全媒体型体育新闻传媒人才的目标,各校体育新闻教育开始修订教学计划,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引进新媒体教师,加强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构建起全媒体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时期全国各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教育不断发展,呈现出专业数量、教师队伍、招生人数等方面均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新闻学专业的基础上,相继增设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艺术、广告学、公共关系、视觉传达设计、网络与新媒体等新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点,还有些学校从体育类硕士学位点招收硕士研究生,全国体育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在校本科学生近5000人,研究生300人,教师达到200人。

各校体育新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域本校的实际进行改革创新,错位竞争,形成了各自办学特色。上海体育学院根据以视频为引领的多媒体网络化发展特点,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体育影视专业委员会为依托,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体育影视比赛,大力培养体育视频制作人才。武汉体育学院作为湖北省首批省级试点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和“互联网+体育”省级培育特色优势学科群,在智慧体育领域进行攻关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在国际体育传播领域研究独树一帜,每年主持召开一次国际体育传播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根据地方语言特点,同乐视体育合作,用粤语解说转播体育赛事,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达到了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基本特征

这一阶段体育新闻教育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媒介融合,转型发展。媒介融合时代,体育信息传播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和受众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信息传播模式由单终端、单走向、单形态向多终端、多走向、多形态转型。这迫使我们重新定位体育信息传播者职能,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学会使用各种采编技术,掌握各种科技手段,操控各种先进设备,做到采、写、编、评、摄、录、校、播样样精通。体育新闻教育开始顺应媒介的变革和时代对体育传媒人才新的需求,由培养单一型记者、编辑向全媒体型传媒人才转型。这一阶段体育新闻教育虽然在全媒体型传媒人才培养方面有了一些改革,但由于这是一项涉及教师结构、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专业拓展,层次提升。随着体育新闻教育的发展,各院校体育新闻院系纷纷增加相关专业,扩大招生数量,有的院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每年招收100多名学生,呈现超规模发展现象。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办学层次也得到提高,继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拥有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之后,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成功增设了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点。继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开办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传播方向博士点之后,武汉体育学院从2015年开始,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媒体体育方向博士生。未来体育新闻教育要根据控制规模、提高质量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院校体育新闻教育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形成各自特色,既提高了办学质量,又为服务社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