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国际化特征鲜明
2000年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规模有所扩大,除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外,以往经济欠发达省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均有了自己的新闻传播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到改善。新闻传播教育层次结构有所提高,全国除了设立本科院系的新闻传播教育的点逐年增多外,每一次硕士、博士学科点的增设都有新闻传播学,说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正由培训型教育向研究型教育发展。新闻教学的专业结构细化,相应的配套举措得体。一些能够适应时代之需的课程如传媒现代化、媒介管理、网络传播理论、多媒体运用等涉及新技术手段和高科技成果的课程能及时纳入教学之中。对于早在西方立足的传播学课程的引进,虽然经历一波三折,但终究在教学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传播学的课程如传播学概论、媒体论、效果论、受众研究专题、传播政策、国际传播、政治传播、信息社会论、信息产业等课程,替代了原来不太适宜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综合。
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教育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做法,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所谓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就是面向世界发展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培养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国际水平、国际参与和竞争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就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在继承和保持自己业已形成的良好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以发展中国的新闻与传播事业并使之成为繁荣和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有力武器为出发点,吸收国际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中先进的东西,以全球化的眼光和标准来进行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传播事业的人才,在全球新闻传播的竞争中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在国际国内的媒体上充当排头兵和主力军,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再上层楼作贡献。要实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就应站在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制高点上,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的模式来重新审视和调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惯例,新闻传播教育应该突出通识教育和新闻技能的传授。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院规定,新闻专业的毕业要求是学生要修满120学分,其中非专业课学习必须占到90学分。为此,新闻学院为学生开设130门以上的课程供大家选修。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许多他们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可以有所涉猎。教师认为,新闻系学生应该做一个“杂家”,什么都懂,但不是“专家”,在校期间,对什么都只知道大概,不精深,就可以了。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最后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国际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内在组织部分。这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发展和提高,必须积极推行教育国际化。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按国际通行的惯例调整安排了教学内容,开设了相应的国际知识方面的课程,大胆引入传播学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加强现代传播科技的应用课,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了传统新闻学教学中已经明显不再适合于当今形势的课程,加大了选修课比例,在教学中采用国外先进教材,开设双语教学,引进国外智力等。
不仅如此,许多高校还举办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研讨会,邀请世界级的专家到会交流,多方位地进行沟通与合作,加快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和融合。
尽管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迈开了国际化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作为传媒业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地位仍然很不相称。据世界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2005年,我国日报总发行量、日均发行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日报发行量最大的国家。而与国际社会对话、沟通,需要一大批“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新闻人才,需要世界一流水准的新闻学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依然缺乏国际化办学的视野和理念,与“世界一流”的新闻院校的差距甚大。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中有1/3是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其目标是进行“全球化的国际教育”。我国已加入WTO,国外著名新闻院校正以各种方式抢滩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市场,我们必须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直接参与到世界范围的新闻传播教育竞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