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经历了学科地位、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结构、教材出版、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变化,取得的成绩令人欢欣鼓舞,经验与教训同样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主要的经验与教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宏观方面,要进一步处理好质与量、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层次与院系地位等几组关系,增强新闻传播教育的科学性。要用改革精神和开放思想指导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竞争力;并在大胆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发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范式新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合新闻传播教育良性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教育体制。
从国内外横向比较看,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制约和影响了它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过分注重外延扩张,内涵发展较为缺失,如,1995—1999年,5年中新增新闻学与传播学类专业点50多个,平均每年增加超过10个,2000—2004年,5年中新增新闻学与传播学类专业点335个,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2005—2007年,每年平均增加的数字突破了100个。相应的许多措施跟不上,导致许多新闻与传播院校经费不足,师资不够,教学工作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另一方面,超常规发展带来人才培养的供大于求;管理和监督不严,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堪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精神在新闻教育中迷失;整体的无序性,与实践脱节,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声誉;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仍需规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还需要不断创新。针对以上情况,可采取如下举措:调整结构,内涵挖潜,促进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面向时代,紧跟现实,全面繁荣新闻传播学研究。
(2)认识与行动结合。实践表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新闻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底蕴不够,科技含量不足,虽然上手快,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而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要能够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服务。为此,新闻传播教育要采取果断行动,以“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现代新闻传播模式和方法的训练”、“现代新闻传播设备和技术的掌握”、“新闻传播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抓手,进行专业与职业相结合的教育。在“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宽口径、厚基础”、“文科与理科渗透、艺术与技术结合”、“建立产学研联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面向国际化、面向数字化、面向个性化”等具体目标下,以确实可行的行动来向理想的目标靠近。
(3)教授治学,给学校以更多的自主权与主动权。国内新闻传播教育还是条条框框比较多,行政指导比较多。新闻传播教育的行政化在教育和高校日益行政化、权力化的今天,无疑加强了权力的砝码而降低了教授等专业人士的权责。这是与传统的规律和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规律相违背的。新闻传播教育的出路是给学校、给专业、给教授多一些主动权,包括课程设置、用人政策、课程的评比等方面。一些学校以看重官员的级别及其所能够带来的“资源”为考量,“海选”高官、名人入主新闻传播院校,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跟风,搅浑了一池清水,效果如何,还有待历史做出客观评价。
教授治学可以使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明白新闻传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即明白新闻课程、专业点,培养学生的具体目的。培养学者、研究员、教授,还是培养一线的编辑、记者或者电视编导等,手段和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一个是专业型的课程,另一个是研究型的课程。在不同的前提下,师资配置、课程内容,甚至对生源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在教授治学的同时,也应该相信教授具有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事实已经证明,教授治学是高等学校取得科学、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也可以视为金科玉律,它当然适应于新闻传播教育。
(撰稿人 李建新)
【注释】
[1]李寿朋、王士谷等:《燕京大学史稿》,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2]李寿朋、王士谷等:《燕京大学史稿》,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4]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5]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7~545页。
[6]李光诒:《夏坝时期的复旦新闻系》,载《重庆报史资料》1991年第9期。
[7]张之华:《建国初期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学研究概述》,载《新闻研究资料》第15期;孙正一、孙婷婷:《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载《新闻战线》1999年第10期。
[8]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285页。
[9]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9页。
[10]王大丽、吴廷俊:《中国新闻教育新热潮: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载《新闻大学》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