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综述与相关文件
1.“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综述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实施的最重大、最基础、最具深远意义的思想理论建设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战略工程和基础工程。马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
2004年1月,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由中央办公厅转发。2004年4月,中央召开工程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接见与会同志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马工程正式启动。2004年以来,历次中央全会和党的十七大都对工程工作提出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会议多次听取工程工作汇报。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程。2012年6月,再次召开工程工作会议,回顾总结8年来工程建设工作取得的进展,对深入推进工程建设进行部署和安排。经过八年多的艰苦努力,马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的广度深度大大拓展。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拍摄《复兴之路》等电视理论专题片,召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研讨会数十次,在中央报刊发表一大批理论文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编译出版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推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等。设立18个子课题,对经典著作基本观点进行研究。
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思想引导不断深化。确立一大批专门课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连续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通俗读物,推出《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等。针对鼓吹新自由主义、否定改革等错误思潮,组织发表重点文章,辨明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6个二级学科。目前,全国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均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一大批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扭转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一度弱化的倾向。
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30多种工程重点教材相继出版,其他100多种教材编写工作扎实推进,一个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和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开新局面。推出4门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5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均已出版,正在推广使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度弱化的状况得到扭转。
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骨干力量。成立160多个课题组,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专家数万人;中央举办社科教研骨干研修班46期,培训5000多人;举办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32期,培训3000多人。
目前,已经完成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有: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已经完成编写的专业课重点教材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法理学》、《社会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文学理论》、《史学概论》、《宪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军队政治工作学》。
这些教材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继承、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立足中国实际,回答重大问题,进一步推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从已经完成编写的教材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到教材之中,又坚持最高的学术标准最严格的教材规范、把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体现到教材中,赋予教材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综述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从选题申报、确定公示以及广泛采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历经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使用后,获得了比较好的声誉和口碑。这是教育部落实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呈现,从已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来看,在内容上都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做到了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其中许多国家级规划教材能不断适应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发展来及时地修正和调整,不断彰显出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
国家级规划教材广泛分布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之中,着实发挥了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导向性和驱动性。新闻传播学类国家级规划教材既注重理论建构,同时也更多地注重实践应用层面的指导和训练,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出版发行既能够较好地满足新时代社会语境下新闻传播学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在宏观上让高校学生精确把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整体的理论框架体系,更可以在微观层面上帮助专业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的实践业务知识有一个深刻而具体的了解。实践证明,这些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最突出特点是比较充分地反映出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体现出了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这些教材能够充分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注重运用比较鲜活的材料来阐述基本理论,注重概括实践中的经验充实到各学科理论之中,让这些教材具有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和鲜明实践特色,其中多数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从“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调研和梳理而推出的修订版和修改版,这充分保证了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单从这些国家级规划教材的选题申报、评审公示以及监督管理等层面的严格程序来看,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权威性,这也体现出了整体上选材选用的基本原则。从“适用性”原则来看,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符合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专业培养及全面发展的方向,也满足课程教学大纲和学时的要求,保证了在学时的范围内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从教材的难易程度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从“先进性”原则来看,上述国家级规划教材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基础上体现出先进性和学术前瞻性,充分反映出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正在选题评审进程中,其基本的标准和要求也是继续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权威性、先进性、适用性和择优原则,不断充分发挥出国家级规划教材应有的导向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