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创办及意义

1.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创办及意义

1954年秋,中央提出要在人民大学办新闻系,而且提出要适合于中国的形势、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建立起一个新闻教育阵地。中央决心要让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中国生根发芽,使其成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中,理论和舆论的建设应该走在前头。这是从宏观方面来讲。从微观方面来讲,过去许多老新闻工作者有不适应今天工作的弱点,而接受过系统学习的由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新的新闻人才,数量少,但社会需求大,加之我国的新闻事业在那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新闻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紧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创办受到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怀,从组织筹备到拟定具体计划,都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央当时的精神是要把形势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新闻工作如何跟上形势的发展就成了党和政府关心的一件大事。1954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扩大现有的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数目”的决议,为人大新闻系的成立提供了契机。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尚没有建立起一个自己的新闻系。50年代初中期,我们一切都向苏联学习,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教学要求到课程设置,很多系科都如法炮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觉得教学效果不理想,新闻业务课除了一门报刊史外,统一归到一起叫“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把理论、报纸宣传、采编工作以及业务性、技术性问题都包罗在内。这样不仅难以培养起各有专长的教师与学生,也做不好基础训练。一门包罗万象长而又长、形统而实分的课程实在影响教学效果及师资成长和教材建设。那个时候,有相当多的新闻界人士认为:大学新闻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没啥用,新闻人才要靠党校来再培养;也有说文史学科毕业生也可以,或者主张招大学文科程度好的毕业生施以短期业务训练的办法来培养新闻人才,似乎新闻系要不要都无关紧要。再看看全国,南只有一个复旦(已合并了圣约翰、民治等校),北只有一个北大,新闻传播教育的前景不容乐观。党和政府注意到这方面的情况,于是决定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此来顺应时代和新闻事业发展的要求,来具体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的精神,来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的新突破;并借新闻传播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来说明新闻传播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也不是可以被其他学科替代的教育,而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教育。

1955年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筹备处在北京市东城区校本部挂牌办公。第一件事是招贤纳士。从全国各地调来章南舍、鲁西良、华青禾、汪溪、秦明、黄河等同志,担任新闻系的教学骨干和行政领导工作,又请到了本校的著名教授何洛、汪金丁、赵澧等同志,并配备了系党总支和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1955年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正式开学,系址在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首任系主任为安岗。该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新闻与出版事业方面的记者和编辑人才。第一年招收学生90人左右,全部是由北京和全国各地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出版部门报送在职新闻工作人员应试,经过学校考试合格后录取的,他们都是在新闻出版工作岗位上工作了3年以上的调干生,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活动能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学习4年后再回到原单位。第二年招生时,从4000余考生中录取314人,其中由新闻与出版专业部门报送应试的在职人员164人,自由报考的具有一定社会实际工作经历的各行各业青年150人,入学后分别实行3年制和4年制两种学制。从第三年起,开始逐渐招收应届高中毕业学生。该系教学计划的安排,除新闻业务课外,侧重“政治理论和语言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4门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语言文学方面设有“语法修辞”、“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文学引论”、“外国文学史”和“外语”(俄、英、日、法语任选一种)等课程。此外,还开有系列专题讲座和部分选修课。该系创办有教学和实习用的报纸《新闻与出版》报,创刊初期,订户多达12万份,影响遍及于全国新闻出版界。

《新闻与出版》报是一张铅印对开4版大报,半月出1期,1956年10月15日正式创刊(9月9日出有1期试刊号),到1957年12月25日至第30号停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为创刊号撰写《发刊辞》,明确指出:“人民的新闻出版事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人民的重要宣传事业,它要求担任这一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具有足够的基本业务理论和知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和较高的写作能力。”他希望新闻系的教学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总结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新闻出版工作经验,认真研究中国和外国的新闻出版事业的现状,通过科研逐步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新闻与出版》报努力实现《发刊辞》提出的要求,它设有多种专栏:评论、新闻动态、新闻讲座、新闻论坛、报刊史料介绍、报纸工作讨论等,总共发表100多篇新闻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和研究资料文章,同时,还广泛介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印度、缅甸、埃及等一些亚非国家,以及美、英、法、意、日等世界各国的新闻出版事业、新闻传播教育状况和经验。这张报纸不仅办成新闻业务教学的活教材和学生练笔的实习园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国新闻出版工作者交流经验、传递信息、提高业务的一个园地。出版到第5号即受到读者来信1000多封,受到全国新闻出版队伍的欢迎和支持。在《新闻与出版》存在的1年3个多月中,经历和反映了新闻出版界从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反右派斗争的开展与扩大化这一过程,在提倡新闻学研究方面有成绩,也有失误,为总结研究这一时期的经验留下了可贵资料。

安岗认为,社会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闻人才的关键。因此,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是学习四大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现代革命史。同时学校还认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而且要有丰富的知识;不仅要了解现实社会的情况,而且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政治经济知识,而且要有文学、法律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不仅要熟练地运用汉语,而且要至少学会一门外语。只有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配做一名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当时新闻系开设的课很多,学生除学习20多门必修课外,还有10多门选修课供选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教学安排,既体现了那一时期党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具体要求,又合理地吸收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精华,把教育与培养人的目标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开了个好头,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在全国乃至世界赢得应有之地位奠定了基础。当然,处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一些课程的安排,如大量的劳动课就显得不尽合理,但作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尝试,出现些偏差也是不足为奇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在政治上突出了党性和群众性。建系之初来该系任教的是从事党的领导工作和党的新闻事业的业务尖子,创办过程中一直坚持了党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领导,在教材组织和教学安排中常以人民日报对新闻稿件的处理作为范例,体现了党的特色。在业务上突出了实践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最初招来的是有新闻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施以对口培养,在教学中他们也安排多次到新闻单位实习,现身说法的情况在教学中时常出现。

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相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坚持“强调基础,注重实践”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素质的训练,力求使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教育不断线,实践锻炼不断线,写作训练不断线”,注意在“新”、“活”、“深”字上下工夫。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新闻业务知识比较扎实,新闻敏感较强,文字表达能力较好,到工作岗位后上手快,后劲足,适应性和竞争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