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 教育
1.师资力量
四川大学党委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各位领导,如邱沛篁、吴建和李苓教授,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意引进和培养人才。经过30多年的潜心规划,目前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截至2015年12月,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有专职教师45人。他们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12人,讲师17人,研究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0%以上,既有一批在学界拥有一定声望和知名度的中老年学者,也有一批来自日本、德国、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和内地著名高校的、富有朝气和学术潜力的青年教师。
除了专职教师,四川大学新闻学院还聘请了许多业界的骨干精英作为兼职教师或研究生业界导师,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讲学,起到拓展学识视野,弥补实践不足的巨大作用。
2.教育层次与专业设置
1)本科生培养
目前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有五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筹建专业:
(1)新闻学:培养具有扎实、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及熟练的新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摄影等专业技能的新闻学高级专业人才。就业方向:到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互联网站担任编辑、记者工作,也可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或到新闻教学与研究部门任职。
(2)编辑出版学:培养具有编辑出版学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编辑出版人才。就业方向:到出版社、杂志社、其他传媒产业和宣传、文教部门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发行及其经营管理等实际工作。
(3)广告学:培养具有扎实的广告理论基础、广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广告传播学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能从事广告创意、设计制作、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广告学复合型创新人才。
(4)广播电视新闻学:培养具有系统的电视、广播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编导理论基础及熟练专业技能,具有较高政治水平、文学艺术修养的电视与广播记者、编辑、编导、策划、制作、播音、主持人等高级专门人才。
(5)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应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培养急需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于2014年正式筹建,2015年获准建立并招生。
(6)数字出版专业(筹):几年来,国内外数字出版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新闻学院于2014年开始筹建数字出版本科专业。
2)研究生培养
(1)博士:
2000年,四川大学在文艺学博士点下招收第一届“文艺与传媒”博士生。
2005年,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了“文艺与传媒”“广播影视文学”和“文化批评”等与新闻传播学科相关的博士点,由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导参与博士生的培养。
2007年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点开始招生。
2011年,开始按照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的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博士点招生。
2014年,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增设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媒介经济、编辑出版、符号学等博士点并开始招生。现有在校博士生43人。
(2)硕士: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现有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媒介经济、编辑出版学、符号学七个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和出版两个专业硕士点。近五年来,每年招生120人左右。现有在校研究生340人。
3)成人教育
除了新闻传播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很注重成人教育。
1981—1988年,先后创办五届新闻干部专科班,共招生236人。
1989年、1990年创办新闻专业证书班两届,共招生152人。
1996—2002年,创办新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七届,共招生449人。
1992—2002年,创办新闻函授班,包括本科和专科,共招生830人。
1996—2004年,创办新闻自考班,包括本科和专科以及专升本班、外地网络班,共招生1512人。
……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成人教育,是在省市新闻传媒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的。它既为新闻传媒单位培养和提高了在职从业人员的理论和业务素养,又密切了学校与新闻传媒单位的关系,增强了新闻学院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新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2014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停止新闻传播学科的自考与函授招生。
3.学生情况
1981年9月,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届本科生和干部专科生进将近百人入学。随着专业的增多和研究生培养的增加,新闻传播学科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到2005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累计达到了600余人(包括博士和硕士),新闻与传播学科各专业的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已累计超过2000人。
随着高校本科扩招和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比例大大提高,到2015年,新闻传播学科在校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近400人,本科生746人。
35年来,四川大学新闻学院为国家输送和培训了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超过一万人。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新闻传播校友中,既有担任国内其他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的学界优秀人才,又有担任媒体高层领导的业务骨干,培养质量受到同行高度评价,毕业生亦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认可。
4.办学特色
四川大学从新闻专业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求索,探寻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首届新闻专业本科班开始,就在重视上好专业课的同时,充分利用四川大学的综合优势,加强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
由于新闻学是实践学科,为了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师生与新闻实践单位的联系,新闻系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四川大学新闻学科创始人之一的邱沛篁教授称之为“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邀请新闻传媒单位的老总、老编辑、老记者和社会各界名流来新闻系教学;“走出去”,就是积极组织师生到新闻单位参与新闻实践、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认真抓好学生的实习教学,密切学校和社会,尤其是新闻传媒单位的联系。为了使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经常化、制度化、组织化,新闻学院先后成立了新闻系社会实践指导委员和广告学专业委员会,同时在教学课程上不断更新,发展教学与科研并重型教学模式。不管院系和专业怎样分合变换,新闻传播学科始终保持并发展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特色,各个具体专业与业界合作创建了一批又一批实践实习基地,学生年年都去实习锻炼。这种办学模式,先后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2013年年底,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大学携手共建新闻学院,其具体措施,实质上就是“请进来,走出去”的进一步发展。
2009年,四川大学新闻系再次因为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改革闻名全国。在新闻系系主任张小元老师的呼吁下,在四川大学和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大学)关于坚持“高质量、多元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出台,“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不仅仅是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是反映学生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的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优秀文章”。顶着巨大的压力,2010年7月,新闻系首批三位同学以新闻作品取代传统毕业论文参加答辩,顺利毕业。新闻系的这一勇敢尝试,在国内高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整个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