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程

2.2.2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程

1.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简述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属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一般新闻传播教育具有大同小异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我国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系成立时间晚,专业基础弱,发展速度慢,依附性强。最初,许多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院系依附本校汉语言文学、翻译等其他文科专业发展起来,鲜有新闻院系是独立发展的。学界普遍认为,正规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起点是1961年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研究班的成立。然而,早在1953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前身)就成立了蒙古语授课新闻编译专业,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开始的标志。发展至今,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传媒系一直保持着蒙古语授课的特色,为内蒙古地区新闻传播单位培养人才。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是以1953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新闻编译专业的创办为起点。

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探索时期(1953年蒙文专科学校新闻编译专业成立至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开设四年制新闻专业)。这一时期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依然保留了最初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形式,即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新闻技能训练和新闻知识的学习。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培养民族新闻从业人员以及管理干部,服务民族地区新闻媒体单位。民族院校新闻教育最早培养的一批新闻人才,已经成长为中国各项民族事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党的民族政策遭到践踏,民族院校新闻教育一度停滞。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新闻训练班学员结业后,没有继续兴办新闻研究班。但是,早期的民族院校新闻教育,为民族院校系统的新闻专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院校参照内地新闻院系办学机制,纷纷设立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稳步推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形成了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多层次专业教育体系与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较为全面的专业格局。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中文系开设四年制新闻专业,1989年开始招收民族硕士研究生。根据当时形势,挂靠民族学硕士点,招收攻读民族报刊研究方向的学生,先后开设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概论”、“民族摄影学”、“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业务研究”、“影视民族学”等“民字号”课程。1989年,原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新闻教研室和文学教研室合并组成新闻系,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设立蒙古语新闻学专业的院系;1995年,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开设新闻学专业;同年,贵州民族学院创办新闻学本科专业;1996年,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利用在内地办学优势,开办新闻专业,首届招生29人;1997年,广西民族学院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之后创建传媒专业奠定了基础;1999年,西北民族学院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告学专业。这一时期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尚未实现相对独立发展,主要依附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从课程设置上也明显偏向汉语言文字、比较文学等人文学科类课程。这种情况直到2000年才有所改善:中国民族院校开始搭建新闻专业学科框架,树立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理念,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开始转入正轨。

从1996年起,新闻学被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正式定名为“新闻传播学”,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自考、在职培养等多层次格局,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也有了重大发展。

第三阶段:转型提升时期(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后,以各民族院校纷纷改组合并,成立新闻传播院系为主要标志,中国民族新闻传播教育驶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民族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逐年攀升。2002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的新闻学专业点高达61个,大多数升为新闻传播院系,实现较为独立的专业发展。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开始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为中心,从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基地、研究平台、科研立项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规律为指南,大力发展民族新闻传播教育。2002年,中央民族大学执行学院建制,成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发展成为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文科学院。2005年,西藏民族学院成立新闻传播学院,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主持四个专业,2010年,开始挂靠民族学专业,招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我国两所顶级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获得迅速发展。2008年,中南民族大学在原有文学院的基础上,增设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新闻传播学门类专业,整合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与民俗学两个硕士点。同年,西北民族大学成立新闻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编导4个本科专业。贵州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前身)传媒学院开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远程教育技术广告学、教育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主持9个普通本科专业。2010年,申报“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硕士点,成为全省和全国民族院校中第一个完整拥有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2010年,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改组成立传媒系,开设新闻学、播音主持、摄影3个专业,学生培养层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青海民族大学在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整合师资力量成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下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研室,拥有中央财政与地方共建的广播电视传媒实验室。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挂牌成立,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编辑出版学和传播学四个本科专业,同年,学院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硕士点开始招生。截至2015年年底,15所民族院校均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点,其中有6所成立了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或传媒学院,6所院校与文学专业共同组建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所与法学专业合并组建文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唯一的“211”、“985”重点建设民族院校。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系逐步实现专业化发展,并成为我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以及民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主要基地。

2.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现状概述

中国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从无到有,从单一发展到全面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特色鲜明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国家部委直属民族院校与地方民族院校一道,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民族新闻传播人才,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中国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形成了兼具共性与个性的教育特色。

1)学科建设

由当前中国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统计情况可知,15所民族院校均设置了新闻传播学科相关专业,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其中9所院校设置了新闻传播学科一级或二级硕士学位点(见表2-2)。

在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环境与历史文化与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民族新闻传播媒体发展所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与一般新闻媒体单位也略有不同。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求与民族新闻传播人才需求,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有所体现。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汉双语传播是重要特征,民族语言媒体与汉语媒体长期共同存在。2013年,响应教育部、中宣部号召,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整合校内资源,与藏学院联合成立藏汉双语新闻基地班,生源来自中国5个藏区,致力于培养藏汉双语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根据区内外学生的不同情况,分为区内班与区外班,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培养计划。建院10年间,为西藏地区新闻单位和相关部分输送了大量的新闻传播人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经过不懈的努力,将该校新闻传播学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呼和浩特传媒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从成立之初即确立了蒙语教学特色,所有专业实行蒙语授课,为内蒙古地区民族新闻媒体单位输送精通蒙汉双语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

2)人才培养

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学校的中心环节是教学。进入新世纪,中国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与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一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向各民族地区与民族事务各单位输送各类人才。据粗略统计,至2015年年底,我国15所民族院校在校生已逾20万人,其中新闻传播专业在校生11391人,包括硕博生、留学生522人。本科生中新闻学专业3086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388人,广告学专业1950人,编辑出版专业556人,播音主持专业1108人,其他新闻传播相关专业1781人。民族院校设立39个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点,培养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等,形成了具有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民族新闻传播教育。

表2-2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系专业设置统计表

中国各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学教育能够按照国家的规定,完成专科三年、本科四年的专业培养计划。同时,各民族院校又根据自身地域优势、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所体现。国家民委主管民族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更偏重新闻传播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地方政府主管民族院校,则更偏重为民族区域发展需求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我们选取部分民族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显示不同类型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见表2-3)。

表2-3 不同民族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续表

3)课程设置

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兼备一般新闻传播教育共性与民族高等教育个性,中国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既包括一般新闻传播教育所要求的专业课程,同时部分新闻传播院系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注重内涵发展,开发了一系列民族特色课程(见表2-4)。

表2-4 部分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民族特色课程

续表

关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民族院校大体包括四个部分:

(1)公共课,属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等,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占课程体系的35%~40%;

(2)学科基础课,指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奠定专业学习基础,占课程体系的20%~25%;

(3)专业方向课,通常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例如“网络编辑”、“国内外新闻传播史”等,是较为深入的专业学习,占课程体系的25%~30%;

(4)实践类课程,包括专业实习、职业规划课程等,占课程体系的10%~15%。课程基本覆盖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要求,但同质化情况较为明显。

此外,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还特别注重新闻传播实验室、实验中心建设,培养学生新闻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课程成绩计入学生考评系统,并逐渐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以适应新闻传播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4)师资建设

近几年来,中国民族院校利用地缘、对口支援优势,努力提高师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素质,在数量与质量上,有较为显著的提高。粗略统计,15所民族院校共有教师596人,其中教授102人,副教授176人,讲师239人,其他7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前几年有明显的增加。在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教师队伍中,有多位教授享受国家和省、自治区特殊津贴,在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与一般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相比,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系,特别是位于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少数民族教师占了相当比例,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土家族、哈萨克族教师,体现了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特色(见表2-5)。

5)科研情况

以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为特色,针对民族问题研究领域的重大议题,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校形成了多层次、多视角、多方位的研究格局,产生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从科研成果上看,关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受众需求、民俗文化,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成果展现出中国民族地区社会与信息传播发展进程,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是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重要平台(见表2-6)。

表2-5 部分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情况统计

说明:师资数量包含新闻传播专业所属院系整体师资规模。

表2-6 部分民族院校新闻传播院系科研项目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