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2年。学院以高度国际化的宽广视野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理念,在国内率先整合传播学和设计学,创造出大传播、大设计、交叉平台的创新型学院。学院拥有新闻与传播系、电影电视系、文化产业管理系和设计系等四个系,具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国民教育全系列学位授权点:包括新闻与传播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工业设计工程、新闻与传播、艺术硕士3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新媒体传播与管理、设计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媒介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媒介经济、媒介管理2个博士后工作分站。
学院有教职工101名,其中教授(含研究员)18人,博士生导师11人。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上海市东方讲座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SSCI期刊编委2人。教师中数十位来自密歇根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度大学、德国曼海姆大学、莱斯特大学、华威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和国内复旦、北大等知名大学。
学院已形成了大传播、大设计两大学群;以大数据为平台的新媒体传播和计算新闻学、信息可视化设计与互动设计、文化产业管理、媒介经济与管理等学科特色。学院亦学习美国加州理工、MIT模式,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积极建设了数十个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等基地、研究所、中心。学院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重点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数就有10项,名列国内同类院校前茅。
学院多学科高速发展获得卓越成绩。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比中,新闻传播学科跻身全国十强;在2012年及2014年的QS学科排名中,新闻与传播学科跻身世界百强;在2015年QS学科排名中,艺术与设计学科跻身世界第28位。
学院亦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单位。在学术合作上,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多年合作举办新媒体国际论坛;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密切合作;与中国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大等大学签署学生交换计划。
学院也是交大学生生源最国际化的单位。截至2015年12月,学院在读学生1200多名,其中本科在校生人数731人(留学生246人),研究生421人。此外开设全英文教学硕士、博士项目,面向全球招收学生,目前已有来自美国、非洲、东南亚等国家的20多位海外研究生。
学院10多年来,杰出校友辈出。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学院首届毕业生吴飞跃导演作品《我的诗篇》荣膺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热播剧《爱情公寓》系列由学院毕业生韦正导演;《里约大冒险》等好莱坞大片CG设计师刘澍亦为学院卓越校友。2007级研究生姜峰和2009级研究生吴昊的作品《私人的按摩师》获得纽约广告节学生组平面设计类金奖。
目前,学院拥有省部级以上研究基地6个,包括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国家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国家文化部“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舆情基地“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已连续十年发布《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编辑的《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是行业内唯一入选CSSCI集刊的刊物;李本乾教授发布蓝皮书《中国传媒竞争力研究报告》在学界与业界均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
自2012年以来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如2012年,李本乾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得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获得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二等奖,单世联获得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李武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童清艳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谢耘耕获得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胡惠林、王婧合作获得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学院学生每年约50%以上走出国门,进入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亦为国内外主流媒体、国际公关和媒介机构、跨国企业、政府各级公务部门、银行、专业机构等培养了一大批高端人才。
(撰稿人 俞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