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历史沿革
暨南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是年1月,暨南大学聘请留学哈佛大学的叶公超出任外国文学系主任兼教授。6月4日,他持笔撰写的《英国文学系课程指导书》列出“初级科目”,其中就有“新闻学”课程,具体时间和学分为:“每周二小时,一年修完,四学分。”8月,聘请《申报》编辑马崇淦出任新闻学课程“报学概要”讲师。课堂新闻教学的同时,马崇淦注意“理论与实际并重”,重视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培养。为了开拓新闻视野,他利用自己在申报馆工作的便利条件,在课余假日时间组织报学班(或称新闻学班)同学前往上海各大报馆,“练习采访与编辑”,定期同新闻界人士座谈交流。马崇淦一个学期的新闻教学,受到学生好评,“学者极感兴味”。1929年春季开学时,原来仅外国文学系学生选修,扩大至“政治、经济、文学三系共选修”,一时“加入该班选习之人数激增,竟超过原额四倍以上”。1929年3月,马崇淦积极准备在暨大组织成立新闻学研究会,聘请报界名流莅校讲演,筹划出版新闻刊物。他当时授课受欢迎的程度,《申报》曾以“暨大新闻学班卖座甚满”为题进行报道。1929年7月,随着叶公超先生离校北上和马崇淦先生被复旦大学聘为新闻学讲师,暨南大学遗憾地停止了刚刚起步的新闻传播教育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暨南大学真如校舍毁于炮火。1941年夏,暨南大学在福建建阳复校,新闻学火种薪火相传。以卢宗汉等为首的学生组织成立“新闻学会”,以研究新闻、阐扬三民主义为宗旨,积极开展新闻研究和新闻出版工作,“为宣扬校誉,联络校友及练习新闻工作起见。”新闻学会出版《南风》周刊,“每天从当地美军电台和建阳县政府电台拿来国内外新闻的电讯稿件加以编辑,并且有评论,有副刊,有插图等,在校园中张贴时,常常围了一大堆观众,很受同学们欢迎”。抗战胜利后,暨南大学于1946年6月迁回上海办学。同年8月,暨南大学文学院增设新闻学系,聘请资深报人冯列山出任系主任,招生新闻主修学生30名同学,系统开展新闻传播教育,标志着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正式进入正规发展的新时期。暨南大学新闻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为冯列山先生。冯列山(1907—1998)新加坡著名华人报人。192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32年赴德国留学,1935年在慕尼黑大学新闻学系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在德期间,兼任上海《申报》驻欧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多家写稿。1937年回国后在《申报》任职。上海被日军侵占后随《申报》迁往香港并任主笔。1938年8月应聘前往新加坡出任新创刊的《星岛日报》主笔。1939年星系报业收购新加坡《总汇新报》,主持该报改革。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到重庆,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1943年迁居成都,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兼在四川大学讲新闻学。抗战胜利后,暨南大学在上海复校,冯氏应聘主持该校新闻系两年。1947年重返新加坡,任《南洋商报》主笔,继又兼总编辑直至1972年退休。著有《新闻讲话》一书,由新加坡南洋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现编有《冯列山新闻文集》。第二任系主任为詹文浒(1905—1973),上海光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译所所长。1939年8月,出任《中美日报》总编辑。1941年12月,他前往重庆市,任中央日报社副社长,1943年,任中史政治学校新闻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新闻报》总经理,1946年兼任上海市记者公会理事。当时暨大新闻学系创办一年后,成绩显著,名声远扬。1947年8月,詹文浒任上海暨南大学新闻学系主任后,报考学生多达404人,仅录取22名。他著有《报业经营与管理》、《新闻学概论》等书籍,并自任“报业管理”和“新闻学概论”课程讲师。他聘请邵鸿香讲授“英文新闻写作”、“英文新闻文选”;吴嘉棠讲授“采访学”;许君远讲授“报纸编辑”,并邀请社会著名记者报人来校讲学,如王芸生讲座“一个理想的报纸与报人”,赵敏恒讲座“国内外大事分析”。学生创办有刊物《暨南新闻》并成立了暨南通讯社。当时暨南大学新闻学系被誉为“培养发展华侨报业生力军的摇篮”。1949年8月,上海解放后,暨南大学停办,新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1960年,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支持下,暨南大学中文系开办新闻学专业,杜导正参与了专业建设工作。当时,杜导正先生被错划为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撤销一切党内外职务,派往暨南大学参与创办新闻专业。他到暨南大学向梁奇达校长报到后,积极参与筹备中文系新闻专业。第一届学生招生40人左右。至1965年“文革”前培养了110多名学生。1970年,暨南大学因“文化大革命”停办,新闻学专业随中文系并入华南师范大学。1978年,复校后的暨南大学重建新闻学系。历任负责人有杜导正、周冷、马戎、马彦珣、吴文虎、黄匡宇、马秋枫、蔡铭泽等。从此,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
1985年,暨南大学新闻学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我国第一批新闻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向海外招收兼读制硕士学位研究生。1996年,经评估成为暨南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至1996年,新闻学系拥有了新闻学硕士点、新闻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广告学专业学士点和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大学专科的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向海内外招生。当时,暨南大学学科优势主要是:研究方向明确——新闻实务、历史、理论三者并重,其中某些方面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早,广告学与公共关系系以及新闻边缘学科(新闻美学、新闻心理学)等研究业已开始。研究所的实验技术设施,包括电视、广告、摄影灯实验室和资料室、阅读室较为齐全,在国内各高校中属于一流水平。出版的学术著作影响广泛,如《怎样阅读英文报纸》一书,为国内同类书籍中第一本,1983年至今累计印数达10万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下设的新闻学专业委员会决定出版13本教材中,暨大新闻学系承担了主编三本教材的任务。《新闻写作教程》、《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分别获得省部级奖励。
2001年,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升格为学院,院长为蔡铭泽教授。现任院长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范以锦教授,执行院长为支庭荣教授。新时期以来,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不仅扩大了办学规模,而且提升了办学层次,先后开办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国际新闻(全英文)、网络与新媒体等本科专业。2001年获准建立传播学硕士点。2003年,暨南大学新闻学专业入选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新闻学学科入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重点学科。2005年,“新闻事业经营管理”课程被批准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6年,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学科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准建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与中文系合作建成广东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2008年,媒体实验中心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开办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的培养单位。2011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建成本(双学位)—硕—博—博士后高级专门人才完整的培养体系。学院与美国、英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高校院系有着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任行政领导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