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 安岗的新闻教育实践与思想

6.1.5 安岗的新闻教育实践与思想

安岗(1918—2013),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报人、新闻教育家,在革命战争年代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文革”结束后,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教育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1.安岗生平

安岗,原名安正元,笔名郑远。1918年生于河北一个职员之家。1935年在汇文中学读高中时,他积极给当时天津《益世报》主编写信,希望进行新闻工作的实习机会,得到了对方的热情支持,这一段经历使安岗与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36年,安岗来到太原,参加了薄一波组织的“牺牲救国同盟会”,并于193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他的新闻生涯。革命战争期间,安岗曾任晋东南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部长,1938年5月任太行区《胜利报》编辑主任、社长,1941年7月起历任《晋冀豫日报》副社长、社长,1943年10月任《新华日报》太行版副总编辑,1945年9月任新华通讯社晋冀鲁豫前线总分社社长兼新华总社特派记者,1946年6月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在新闻战线上的各项工作,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安岗继续在新闻业工作,于1949年10月起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955年4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1959年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社务委员。“文革”结束后,安岗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1980年参与创办北京新闻学会(后改名首都新闻学会),以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为基地,团结全国相关研究力量,开展新闻学学术研究,有力地扭转了“新闻无学”的错误观念。在办报方面,他先后负责创办《市场报》和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市场》、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经济动向》等报刊。1995年12月离休。离休后仍笔耕不辍,在新闻、公关事业等领域积极开拓。2013年4月28日,因病逝世。

安岗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新闻记者、评论家、新闻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凭借从多年的革命新闻事业中总结出的大量新闻教育经验,积极投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建立与发展当中,总结并提出了系统的新闻教育思想,并针对性地将其付诸实践。在培养新闻人才的过程中,将“知行合一”的传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等埋藏于新中国新闻教育的根基,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我国新闻教育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回顾安岗的新闻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研究我国20世纪新闻教育事业的历史轨迹和促进当代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2.安岗的新闻教育实践

安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出色的新闻教育家。具体来说,他的新闻教育实践始于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胡乔木、邓拓和安岗,提出要办中国自己的报纸,也要办中国自己的新闻教育。1955年春,安岗开始筹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这是他在新闻教育的岗位上初次进行实践。“文革”后,安岗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继续奋斗在新闻教育战线。他将自己在革命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实践经验发挥在办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新闻教育实践。

(1)领导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并担任系主任,为新闻系的创建与早期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具体如下:

第一,在教学科研中努力贯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安岗在多篇文章和谈话中都强调,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客观世界、判断客观事实,揭示事实真相。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开创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事业,传承党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闻人才。此外,安岗还带头讲授马列的政论写作、毛泽东宣传思想等课程。在他的组织推动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时编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列宁论报刊》、《毛泽东论报刊》等著作。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也为新闻系的教学指出了基本方向。

第二,在师资方面上积极招揽人才。20世纪50年代,安岗访问莫斯科大学时,有位苏联著名老学者问他:“你办新闻系的方针是什么?”他回答了“广罗天下人才”六个字。这句回答真实地体现出了安岗办新闻教育的一个理念。建系之初,他曾对学生说过:“我要让你们在校学习期间把知识吃饱!”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师资人才。为此,他聘请了不少有真才实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称得上是一流水平的人士来校讲授新闻课程。这种做法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也极大地活跃了新闻教育的空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60]

第三,努力增强新闻教育的实践性。安岗本人抗战初期就从事新闻领导工作,在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前,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具有丰富的一线新闻工作经验,对新闻教育的实践性——紧密联系实践,必须培养学生了解实践、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认识得很透彻,也非常重视。建系初期,由于教师是从各不同单位调来的——据蓝鸿文统计,做过新闻工作的至少有20人,而且大部分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他们大多数担任教研室主任及以上职务);同时,还吸收了一批从其他大学新闻系和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此,当时新闻系的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多样,知识结构与特点也不尽相同。由于新闻学培养的学生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部分教师来自非新闻单位甚至非新闻专业,对新闻业的实践了解不多,所以,教学突出实践性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了此时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之中。安岗为此做出决定:对没有新闻工作经验的教师,新闻系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接触实际,获取经验;对于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则要求他们“再实践”,如和《人民日报》挂钩,到报社参与一线工作。他还派一些报社来的老教师列席报社的编委会,及时了解新闻工作的动向。同时,他和中宣部、新华社联系,派遣教师进入这些机构的资料室,阅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有关中央负责同志撰写和修改的重大新闻、评论稿,并将这些珍贵资料做成卡片,供师生日常学习研究使用。

眼高手低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为避免求知脱离实践,在吴玉章校长的支持下,安岗领导新闻系在建系初期就围绕教学办实体,创办了面向全国的《新闻与出版》和《汉语拼音报》两份报纸,供学生们学习之余亲自实践,利用这块园地探索学问,锻炼写作,通过自主采写稿件、自主编辑、自主印刷出版等活动,了解报纸的采写、编辑和出版过程。在1958年,新闻系还在不依赖学校资金人力支持的情况下,独立创办了印刷厂、剪报社(后称报卡社,现为学校的书报资料中心),作为学生日常学习排字、拼版、印刷、资料整合的基地。还通过组织到基层、报社实习等活动,使学生不总是接触“二手”材料,而是到工厂、农村、商店、居民区去和普通百姓交朋友,去真正体会实践、了解实践。这些宝贵的新闻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到了分配单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及时进入角色,受到报社同事们的认可与好评。

第四,组织编纂新教材。新闻系建系之初,面对着选择教材的难题。当时,原旧中国的新闻教材因为种种原因不适合继续使用,而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教材又不能立足中国国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照搬照抄。实际形势决定了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编写一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总结了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经验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新闻学教材。安岗鼓励大家克服畏难情绪,研究上下“两头”:“上头”,就是重视研究马、恩、列、斯关于报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毛泽东等党中央负责同志关于报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党中央关于新闻宣传的决定、指示。“下头”就是重视研究新闻工作实际,去报社做调查。因此,在1956年下半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抽调9名教师组成两个组,由安岗指挥,一个组去东北三省新闻单位做调查;另一个组去华东、上海、山东等省市新闻单位做调查,搜集编写教材的相关资料,历时三个月。他还亲自带了几名教员去山西日报社,住在那里,一面搞调查研究,一面编写教材,为大家做示范。新教材投入使用后,因为确实是经长期锤炼、深入结合实践的作品,并且适合新闻系的教学现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学生和教师们的好评。

第五,为基层培养新闻宣传干部。1958年全国出现了一个办县报的高潮,但同时基层又缺乏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安岗对此非常重视,他于当年夏天派党总支副书记邓茂生和教师蓝鸿文去河北、河南调查县报情况,之后又带他们去中宣部报刊处汇报,从而争取到了中宣部批准下文,开办了为时一年的县报班,为县报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一年的县报班,参加学习的有河北、河南两省的县报主编200多人。县报班的教学提高了基层新闻干部的专业素养,对当时基层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县报的专业化发展。

(2)兼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再一次投身到新闻教育事业中。

“文革”结束后,安岗重新回到人民日报社工作,面对着人才培养因为受到文革干扰而变得青黄不接的现状,他经过一番思索后决定:新闻教育还要继续办。于是在人民日报社的编委会上,他提出要创建新闻研究所,从而为报社培养高水平干部人才。这一举措受到编委会的有力支持。于是在1976年研究所成立后,安岗开始主持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所的教学工作。后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又让其兼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由于是第一任所长,他不仅为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做了诸多开创性工作,同时还要在百忙之中亲自为研究生授课。针对当时拨乱反正的形势需要,安岗提出了“研究我们的读者”的口号,以严谨的学术作风为国家新闻单位培养了新一代新闻人才。当时的新闻研究所可谓人才辈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毕业的一批研究生,大多成为新闻行业的骨干,如名记者艾丰、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李东东等。

3.安岗的新闻教育思想

纵观安岗投身新闻教育事业的历程,是一个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他认为,新闻教育是一个“让思想长上翅膀”的过程,新闻系的系主任不应该是“修道院的院长”,不应呆板地固守“课本中的死知识”,而应该鼓励学生们“走出去”,让思想和社会接触,等等。他的言行中蕴含的新闻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代新闻教育有着较好的启发作用。

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应该在新闻教育中处于指导地位,在新闻教育中应坚持党性原则

安岗曾讲:“在学校要着重打好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和新闻专业基础。要着重学好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打好了基础,工作起来才有后劲。”他将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的新闻教育有机结合,坚决在教育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由此为新闻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安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时,也把党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观的精髓和核心,从20世纪50年代“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到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课堂上,安岗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2)新闻教育应培养学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安岗认为,职业责任感应是新闻人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他说:“新闻教育要注意教育学生热爱新闻事业,对作为党和人民一项重要事业的新闻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他很注重对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

3)实践在新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安岗重视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安排学生、教师到新闻单位实习锻炼,提高学生、教师对实际业务的熟悉程度。他同新闻系师生除了在课堂上探讨研究新闻理论外,还一起创办了《新闻与出版》和《新闻学报》,让师生参与其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其新闻教育理念中,他强调新闻教育必须手脑并用,新闻专业学生必须兼具很强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4)创办实体以服务教学

安岗认为,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结合实践教,光说不成,要有实习报,实习工厂。以前办县报、厂报,这是个办法”。他认为,新闻教育离不开实体,应该创造条件创办实体来作为教育的辅助。

5)重视对新闻学的理论研究

安岗在1957年第7期《新闻战线》上发表的《让新闻学成长起来》一文,为新闻学的研究指出了研究内容:

首先,研究新闻学的理论和新闻学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马克思列宁新闻学的基本理论;(2)世界各种派别的新闻学理论根源及其演变;(3)中国新闻学史(包括对中国资产阶级新闻学流派的研究)。

其次,要研究世界各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如下内容:(1)对世界各主要报纸(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的研究;(2)对世界各主要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事业的研究;(3)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新闻政策和新闻立法的研究。

再次,我国新闻工作历史经验的研究和总结。内容有三点:(1)对中国报刊的历史、通讯社的历史和广播事业的历史的研究;(2)对中国传统的新闻编辑和采访方法的研究;(3)对中国人民民主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种新闻工作经验的研究和总结。

最后,要对新闻工作中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有:(1)对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的研究;(2)对新闻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的体裁和文风的研究;(3)对新闻报道效率问题的研究;(4)关于版面学和报纸编辑工作中美学原理的运用;(5)对新闻摄影学和广告学的研究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安岗作为新闻教育家,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刚刚建立之初的50年代已经对新闻学这一学科有了深入理解,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三个方面构建起了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本体系。另外,在这三个方面中,从历史的纵向到跨出国门联系世界的横向,几乎“事无巨细”地为新闻学的研究指出了具体问题单。

而对于如何做好新闻学的研究,安岗又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抢救新闻史料,这是最迫切的。

第二,新闻出版工作要跟上新闻研究的需要,要舍得拿出点钱和纸来多出点新闻方面的书刊。

第三,要加快步子培育新人。

第四,研究工作更要面向实际解决新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使问题能提到理论的高度去解决。

第五,面向世界,发挥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应该对世界新闻事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中国的新闻研究工作也要同世界各国的新闻研究工作合作。

第六,要扩大新闻研究工作的范围,要加强对报纸的研究,也要搞好对广播电视等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介的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安岗为研究新闻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新闻教育实践。[61]

6)重视编纂教材,注意经常修订

安岗认为教材是向学生输出知识的重要手段,新闻教育必须很好地编纂教材。他在当时强调,新闻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认真地搞好教材建设,并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同时开始制定教学大纲、编纂新闻史教材。而在日常,应时刻注意教材的修订,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新需求。

7)新闻教育在招生和培养方面应以适应工作岗位需要为导向

安岗倡导招生与培养应更多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比如,他主张学生应该先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再进行专业学习,比如对于新闻系招收的应届高中生,可以先到报社实习两三年,在具备实习经验后再进行专业学习,这样学习更有针对性,毕业后上岗工作效率更高。同时他主张应开放新闻双学位制,从别的院系招收新闻人才,也鼓励新闻系的学生积极学习其他专业,例如可以在两年新闻专业学习后,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其他专业的学习。这样,学生不只有一门新闻学知识,还有其他专业的知识,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在报道领域上会更宽广,也会做到更专业,从而更适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8)毕业生分配应扩大自主性,激发就业活力

1987年,安岗提出在学生毕业分配方面可以扩大自主性,提倡毕业生自由选择、新闻单位择优录取的模式,从而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与选择机制,这样有利于新闻人才的合理利用和新闻业的更健康发展。

9)学生学习应在通识的基础上有所专精

安岗提出,“要让学生的思想飞向社会,到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去,去认识社会,去了解人”,应为自己未来的报道工作打下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他认为开展通识教育应是新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他又认为学生应有所专精,在某一方面成为内行,从而可以更胜任深入、专业化报道的任务。

(撰稿人 王国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