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科点始于1955年建立的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创办的第一家新闻教育机构。1958年,以燕京大学新闻系为基础组建的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由此汇聚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校力量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开启了中国新闻教育的伟大历程。1988年,新闻系改名为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至今,涌现出安岗、罗列、余致浚、甘惜分、方汉奇、张隆栋、蓝鸿文、郑兴东、成美、何梓华、秦珪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教授,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新闻学院现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学)所在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所在单位,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4个层次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是国内新闻传播教育最为齐全的单位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的两所院系之一。1984年获得新闻学博士点授予单位。1998年设立传播学博士点。200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目前,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设有4个二级博士点: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播电视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社会公认的中国新闻事业重要的人才库、智囊库、理论创新基地和国内外学界、业界的交流平台,正立足新闻传媒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打造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院,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学院拥有全国新闻院系中资料最为完备的资料室,保存有解放前的报刊样本3765种、报纸影印本422本,新中国成立后的报纸合订本1100余本,期刊2700本,中外图书资料20000余册。建有融广播电视、新闻摄影、网络传播和广告学于一体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下设广播电视及多媒体出版实验室、新闻及广告摄影实验室、新闻采编及网络新闻实验室,实验用房面积达1500平方米,设备1500件,硬件设备总值约3570万元,软件价值约200万元,已经成为集报社模拟系统、数字报纸出版系统、网站发布系统、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电视摄像、PC数字图片制作系统、苹果数字图片制作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视演播厅、传播效果研究等多功能平台。新闻学院编辑出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已经为社会培养百余位新闻传播博士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教学的骨干力量和优秀代表,正辛勤奋斗在中国新闻事业的一线。现有在读博士近百名。2010—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新闻学院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27人,其中2010年28人,2011年29人,2012年35人,2013年35人,2014年31人,2015年36人。
2.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中国传媒大学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其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1998年,中国传媒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正式拉开了其新闻传播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序幕。新闻传播学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学科,实力十分雄厚,其中新闻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根据“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主干学科支撑着其他学科发展,并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因此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散布在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新闻学院、传播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新媒体研究院、传媒科学研究所)、广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等多个院部,表现出专业分支细致和交叉普遍等特点。当前,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既有常规的新闻学、传播学,也有根据学校情况自设的若干专业。新闻学和传播学主要依托新闻学院和传播研究院。新闻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老牌院系,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传播研究院是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整合校内学科资源,为打造的具有优越的学科竞争实力和完善的国际合作网络的传播学学科前沿阵地而成立的,目前负责组织校内传播学专业所有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工作。新闻学专业,下置新闻理论与历史、新闻采编和报刊理论3个研究方向,雷跃捷、陈作平、郎劲松、谢国明等7人担任博士生导师。传播学专业,下置理论传播学与传播史、国际传播、受众与传媒生态、传媒政策与法规、传播研究方法、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和政治传播6个研究方向,胡正荣、陈卫星、赵月枝和隋岩等21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学科建设始终紧贴发展前沿,各类人才培养高度对接行业需求。在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上,中国传媒大学充分体现了自身特色,整合全校学科资源增设了7个二级博士点:国际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编辑出版学、舆论学、广告学、广播电视语言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拥有一支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博士生导师队伍,其中包括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一大批业界领军人物。建有艺术研究院、传播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和文化发展研究院,建有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文化部国家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基地、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基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等,为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实践平台。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重大项目,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尤其在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独具优势。主办的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在新闻传播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在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明确规定了博士生实践要求。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的实践,既可以是教学实践,也可以是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可安排本科生或硕士生授课(课程部分内容)、辅导、指导本科生或硕士生创作实习、协助指导本科生、硕士生相关研究等,专业实践可安排科研任务,也可安排田野调查工作。实践环节完成之后,博士生须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调查考核表》,并提交不少于3000~5000字的实践报告或田野调查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学校,负责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论坛、亚洲传媒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为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提供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渠道。学校建有国家级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动画与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级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影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教学中心等,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为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提供了精良的硬件保障。
3.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学科点。1929年建立新闻系,迄今已有87年的历史。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之后,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沐风栉雨90多年,是中国新闻教育史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新闻教育机构,也是中国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镇。改革开放以来,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极为迅猛,建立起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四个层次完备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
复旦大学1984年设立新闻学博士点,1998年设立传播学博士点,2000年成为国内首批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博士点。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富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有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名,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名,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1名,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2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副会长1名,中国广告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各1名。聘请了一批学识精湛、经验丰富的外籍专家、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充实和拓展了博士点师资建设。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有李良荣、童兵、孙玮、陈建云、张涛甫、谢静、廖圣清、曹晋、黄旦、黄瑚、刘海贵、朱春阳、顾铮、陆晔、孟建和孙少晶等人。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设有4个招生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坚持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服务。重视博士生课程建设,开设有社会科学前沿、新闻传播学前沿、媒介经济、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当代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当代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新闻传播学经典选读和世界传播学说史等。建有国内高水平的现代化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收有国内珍贵的近现代报刊资料,为博士研究生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了保障。新闻学院发起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传播学学术团体——“中国传播学会”,构筑了“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方法暑期学校”和“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新闻传播学篇”等全国知名的学术平台,以及1982年创刊的国内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新闻大学》,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学术实践园地。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秉承复旦大学“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百年学术传统,在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全球化与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传媒业发展的新规律和中国媒体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势,把握理论的制高点,不断推进基础理论创新。自1984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设立博士点以来,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教学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0—2015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招收学历教育博士研究生127人,其中新闻学61人、传播学44人、广播电视学17人、媒介管理学5人。自2013年起,媒介管理学并入新闻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博士生80多人。
4.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博士点
武汉大学1983年成立新闻系,是该校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之始。2000年12月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历经多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新闻与传播学院现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传播四个系,建有6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广告与媒介经济、数字媒介5个二级博士点。拥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体系完备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武汉大学于1999年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次年开始招收新闻学博士生。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借助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一平台,学院又成功申报了跨文化传播、广告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三个子学科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7人,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国家第一批“万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珞珈杰出学者2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和珞珈学者特聘教授2人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颇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近三年来,该博士点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0余项,横向课题40余项,项目总经费近2000万元,年均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出版论著(教材)近10部,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建有一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一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社会转型与中国大众媒介改革;一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2个CSSCI收录源刊:《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国媒体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点现设5个二级博士点:新闻学、传播学、数字媒介、广告与媒介经济、跨文化传播学。
在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新闻与传播学院结合武汉大学学制调整和培养机制改革要求,先后两次修订培养方案,使之趋于合理、科学和规范,不断提升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学习期间,博士研究生必须修满学分,通过学科综合考试、参加学术交流、完成一定量的经典文本阅读、参与规定的实习实践,并以武汉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C刊及C刊扩展版上发表不少于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为C刊),或在SSCI或学校奖励期刊发表1篇专业学术论文。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是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经过几代学者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新闻传播学科逐步形成了新闻学原理研究、新闻传播实务与文化研究、台港澳新闻研究、中西新闻比较研究、新闻传播思想发展研究、广告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多卷本资料汇编、《中西新闻比较论》、《作家型记者》、《新闻采访学教程》、《新闻采访学新论》和《新闻学基本原理》等一批具有开拓性的专著或教材。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教学实验设施齐备,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厅、多媒体报刊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摄影实验室等,总面积1090平方米,实验设备400多台(套),设备总资产达1000多万元,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优良的软硬件保障。建有专业图书资料室,拥有中外图书50000余册,订有中外报刊230余种;电子阅览室可与校图书馆共享电子文献资源,可供利用的网络和光盘数据库有400多个;现刊阅览室可供100名读者同室阅览。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生近百名。每年招录研究生分为两类:一是一般计划招生,含非定向招生、定向招生、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及对口支援计划招生;二是优秀人才招生,含北京班招生和深圳班招生。2010—2015年,共招录博士生200余人。
5.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博士点
国内多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始于新闻专业,而清华大学得新闻传播教育则肇始于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2002年4月21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成立。学院秉持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素质为本和实践为用的办学理念,先后聘请国内新闻传播界资深人士、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柳斌杰为院长,并聘请一批学界和业界权威人士组成顾问委员会,以确保学科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更加契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且始终站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发展前沿。2014年,清华大学与人民日报社签署协议,决定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建设成为兼有教学、科研、培训和咨询功能的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为目标,不断增强学科基础,并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学院目前建有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4个跨院系的校级研究中心,其中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分别于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同时,还有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新闻研究中心、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和媒介调查实验室5个院级研究机构,以及若干对外合作建立的应用性研究机构。学院承担了众多国家级、省部级及社会委托的科研项目,为党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大量决策咨询和应急服务,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同类院系前列,一些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部分成果为国家主管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经过多年发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实力猛增、成绩显著,已经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学院于2003年设立传播学博士点,2005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在新闻传播一级学科下设置了6个博士招生方向:
(1)新闻与传播历史及理论研究,由李彬担任博士生导师。
(2)全球传播研究,由李希光、范红和史安斌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3)广播影视传播研究,由尹红担任博士生导师。
(4)文化产业与传媒经济,由崔保国、柳斌杰和熊澄宇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5)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由陈昌凤和王君超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6)新媒体研究,由金兼武和沈阳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2015年共招录博士生共84人,其中2010年15人,2011年14人,2012年14人,2013年13人,2014年14人,2015年14人。
6.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新闻学学科点始建于1983年。当时,华中工学院创办了全国工科院校中的第一个新闻系,以“应用为主,交叉见长”为特色,开始探索新闻学教育改革和新闻学研究创新的新路子,受到新闻学界、业界的关注与好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学院将学科建设理念进一步凝练为“走新闻传播科技与新闻传播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实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大跨度交叉”,继续致力于新闻学教育改革和新闻学研究创新。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正式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一流水准的新闻传播学术重镇,形成了完整的新闻传播类高级专业人才培养链。该学科点于1996年获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3年获新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于2005年获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于2007年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授予权。2013年,采用跨院系跨学科共建的方式设立国内首个二级学科公关博士点。近年来,在教育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学科评估、研究生评价中,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排名稳居前列。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设有5个二级博士点: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介、广告与媒介经济、公共关系学。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拥有一支以吴玉章奖获得者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为代表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由申凡、吴廷俊、赵振宇、刘洁、易继明、张昆、范建得、孙发友、钟瑛、舒咏平、陈先红、石长顺、何志武和余红等人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发展特色鲜明,从20世纪80年代的“应用为主,交叉见长”发展思路,到90年代的“走新闻传播科技与新闻传播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实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大跨度交叉”,一直在新闻教育界、学界独树一帜。学院建有湖北省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媒介科技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一系列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到各类省部级课题纵向科研项目和社会各界委托的横向项目,获吴玉章奖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奖(政府奖)多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学院先后与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与科研协作关系。
2010—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共招录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77人,其中2010年13人,2011年10人,2012年13人,2013年13人,2014年14人,2015年14人。
7.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四川大学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办新闻学专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部第一批批准成立的三个新闻学专业点之一。于1981年招收第一届新闻专业学生,1985年建立新闻系,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1998年中文系与新闻学院合并组建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立之后,新闻传播学科依托文学学科资源,在文艺学专业下开设了文化与传媒方向招收博士生,由邱沛篁、李杰、蒋晓丽和欧阳宏生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先后招收培养博士生20余人。2005年获得新闻学博士授予权,成为西部第一家新闻学博士点授权单位。2010年获批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当前,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开设了5个二级博士点(专业):
(1)新闻学。下置新闻传播业务、新闻传播史论和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3个研究方向,由欧阳宏生、朱天、蔡尚伟、操慧、蒋晓丽和尹韵公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2)传播学。下置公共传播、传媒与文化产业、传播学前沿研究3个研究方向,由蔡尚伟和蒋晓丽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3)广播电视学。下置广播电视史论、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电视文化与纪录片4个研究方向,由欧阳宏生、朱天和侯洪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4)网络与新媒体。下置新媒体与社会文化、网络与新媒介产业2个研究方向,由朱天、蒋晓丽和蔡尚伟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5)符号学。下置传播符号学、符号学理论、艺术与设计符号学3个研究方向,由蒋晓丽、赵毅衡、唐小林和陆正兰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此外,依托学院多学科优势,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开设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文艺与传媒2个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博士招生专业:
(1)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下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跨文化传播学研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3个研究方向,由曹顺庆、傅其林和王晓路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2)文艺与传媒。下置文化与传媒、音乐艺术研究、文化科技、影视剧研究4个研究方向,由曹顺庆、吴兴明、阎嘉、姜生、蒋晓丽、王晓路、易丹、欧阳宏生和黎风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一个多学科交融的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发展受益于中国语言文学、艺术理论等其他学科的支持与交流。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学术根底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每学期都开展大型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主讲,大大拓展了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2010—2015年招录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共99人,其中2010年16人,2011年15人,2012年11人,2013年12人,2014年28人,2015年17人。招录文艺与传媒专业博士生共20人,其中2010年3人,2011年4人,2012年1人,2013年4人,2014年5人,2015年3人。招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博士生3人,其中2014年1人,2015年2人。
8.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新闻学课程的高等学府,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第一本新闻学著作、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学术团体和第一份新闻学期刊。北京大学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院系调整后第一个新设新闻学专业的大学,其间尽管几度经历了新闻专业整合与重设,仍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恢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并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学院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学科群,建立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5年设立传播学博士点,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当前,学院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开设了2个二级博士点:(1)新闻学。下置国际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研究、节庆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媒体与社会变迁4个研究方向。(2)传播学。下置广告理论与实务、品牌传播、影视文化与产业、话语学理论与实践、当代修辞传播学理论与应用、电视理论与批评6个研究方向。程曼丽、陈刚、陆地、师曾志、陆绍阳、陈汝东和俞虹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在学习期间要求公开发表有开拓性、创新性的成果,申请学位论文前一般应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2篇论文,或参与一项省部级或校级项目重要成果(项目成员排名在前三名)。
此外,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于2015年开始招收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主要有全球化与传播、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媒体经营管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市场与媒介分析、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新媒介技术的社会使用与文化史8个研究方向,谢新洲、杨伯溆、刘德寰和吴靖等人担任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院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上,充分与国际并轨、与行业对接,并聘请新媒体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优秀从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研究院开设多门前沿课程,包括社会化媒体研究、数据挖掘与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移动互联网研究等,致力于培养具有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底蕴,具备扎实的新媒体理论和研究基础,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2015年招录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共76人,其中2010年13人,2011年17人,2012年14人,2013年9人,2014年15人,2015年8人。新媒体研究院2015年招录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博士生共2人。
9.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暨南大学于2005年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开设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业务、传媒经营管理、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等招生方向。2010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从新闻学一个专业逐步发展至传播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和广播电视学。范以锦、林如鹏、支庭荣、林爱珺、蒋建国、李异平、杨先顺、邓绍根、陈伟军、星亮、申启武、刘涛、蔡铭泽、吴予敏和杨兴锋等人担任导师。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硕博连读学制为5年,兼读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非在职博士生如在学习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且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最长不得超过7年。在博士生课程设置上,每个专业都开设了新闻传播学术前沿和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论等相同专业学位课程,而非学位课则针对各专业量身打造,其中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和广告学4个专业开设了学科前沿讲座、媒介与社会专题研究、新闻传播史论专题研究、广告史论专题研究、品牌传播专题研究、广播电视专题研究和新媒体专题研究等多个课程,传媒经济学则根据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整合校内新闻传播、经济、管理等学科资源联手开设了学科前沿讲座、传媒经济专题研究、传媒与文化产业管理专题研究、传媒与社会专题研究、新媒体专题研究、品牌传播专题研究、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和财务管理研究等课程。博士生在读期间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方向及完成学位论文,并按照暨南大学文学类学科博士生毕业要求发表科研论文。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注重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有效推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发展。新闻学于2003年被评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新闻学、新闻传播学于2005年和2013年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重点一级学,在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实务、传媒经营管理、数字营销传播和海外华文媒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各类课题8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50部,发表中文学术论文近600篇、SSCI论文8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三等奖及广东省哲学社科成果奖8项、吴玉章奖1项。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以与传媒联合培养和开放共享为主要特色,建立了华南新闻传媒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华南新闻传媒协同育人中心,创办了公益性“传媒领袖讲习班”、研究生新闻传播实务前沿讲座等。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2010—2015年招录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共55人,其中2010年7人,2011年7人,2012年10人,2013年9人,2014年11人,2015年11人。
10.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在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成立于2015年7月5日,其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学院设影视艺术系、新闻传播系、影视工程系、广告学系四个系和电视制作部及影视实验中心,形成了覆盖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学院可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有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与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管理5个学科和方向,拥有新闻与传播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每年约招收20名博士研究生。上海大学2005年获得传播学博士授予权,曾开设了传播理论与方法、中国传播思想研究、广播电视新闻、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等多个招生方向。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后,开设了7个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1)中国新闻与传播思想研究,由许正林、戴元光和郝一珉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传播理论,由郑涵和戴元光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3)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由吴信训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4)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由张咏华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5)中外传媒制度,由郑涵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6)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由吴信训和张咏华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7)广告与会展,由张敏、许正林和查灿长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作为一个拥有多学科的学院,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均具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特点。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上,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构建丰富全面课程体系,拓宽博士研究生的学科视野,创新博士人才培养模式。学科资源的深度整合,也可以推动新兴博士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发展。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的交融产生了影视产业与新媒体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扣准了电影产业和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趋势,利用上海大学电影学、传播学的学科优势,将电影研究放在媒介与产业、艺术与技术的语境中探索电影的生态环境,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影视产品的生产与管理、市场与观众、新媒体技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与开发等领域。该博士招生方向设置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由聂伟和饶曙光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此外,上海大学上自主增设的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管理2个博士点也属于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专业(方向)。
2010—2015年,上海大学招录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共53人,其中2010年8人,2011年8人,2012年8人,2013年13人,2014年9人,2015年7人。招录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共4人,其中2014年2人,2015年2人。影视产业与新媒体研究每年招录的博士研究生人数由所属的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统筹确定。
11.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浙江大学于2005年获得传播学博士授予权,曾开设传播与媒介理论、媒介经济与管理、数字娱乐与文化产业、大众传播与社会、传播文化与媒介批评、影视文化传播等研究方向。浙江大学在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现设有新闻学研究、传播学研究、国际传播研究、影视动漫传播研究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5个博士招生专业或研究方向。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有吴飞、黄少华、韦路、施旭、邵培仁、李岩、李红涛、李东晓、章宏、范志忠、王小松、李杰、卫军英和沈语冰等人。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旨在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既有敏感的本土关怀意识,又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并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新闻传播教学、研究工作或者胜任公共传播沟通方面的实际工作。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有良好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高度的事业心,拥有富国强民、促进社会进步的远大抱负。
(2)具有坚实宽厚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学科前沿知识,洞悉新闻传播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能力;能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的科研项目;能够承担国内外学术交流任务;能独立担任本专业基础课和一门专业课的主讲。
(3)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语,能熟练阅读、查阅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修满学分、参加中期考核、撰写6篇读书报告、完成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才能毕业和申请学位。在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上,浙江大学划分为新闻传播研究、影视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2个方向,根据各自特点进行了差异化设置。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实验设备,为博士研究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建有新闻教学实验中心,包括3个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和1个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设备投入逾160万元。学院下属资料室拥有图书资料逾2万册,各类中外学术期刊一百多种。
2010年以来,浙江大学招收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共70人,其中2010年秋季7人,2011年9人,2012年13人,2013年13人,2014年12人,2015年16人。
12.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博士点
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于201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新闻传播学博士点秉承华东师大厚重、踏实的治学传统,依托华东师大文史哲人文学科的学术资源,发挥华东师大传播学院特色学科优势,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现设新闻学、传播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闻学博士点师资力量强,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有一批在国内新闻传播界和新闻传播教育界颇具知名度的教师,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有严三九、陈虹、武志勇、刘秀梅等,并且建立了由七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多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的专业导师团队,这些导师曾任各级宣传部、电视台、电台、网站以及新媒体单位的记者、编辑、策划、编导等,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和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新闻学博士点开设了新闻理论与实务、新媒体与传媒管理、广播电视新闻与危机传播、新媒体与数字内容创意、中国新闻史、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等研究方向,每年招录4名左右博士研究生。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实行4年学制,并开设“传播学经典”、“新闻传播实务研究”、“新闻理论专题”、“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中外新闻传播史专题”等20多门课程,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传播学博士点主要招生方向为有传播理论与实务、编辑出版与传媒文化研究、电影文化传播与理论研究、书法文化与传播心理、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广告理论与广告史等,每年招收5名左右博士研究生。由周斌、冯果、吕新雨、雷启立、聂欣如和杨海军等担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且建立了6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8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的专业导师团队。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实行4年学制,开设“传播学经典”、“纪录片研究”、“传媒文化与社会”、“新媒体研究”、“电影理论研究专题”、“影视艺术理论”、“书法文化专题研究”、“广告理论与广告史专题研究”和“传媒经济专题研究”等课程,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传播学博士点设立之前,华东师范大学于2005年开设“文学与传媒”研究方向,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秉承本校办学特色,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熟悉专业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能够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研究,在学期间发表具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或者形成具有较高质量的实践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略通第二外国语,具有专业的献身精神,为人正派,身心健康,毕业后能较快地独当一面,成为教学和科研或新闻传播单位的专业骨干。
13.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厦门大学2005年设立传播学博士点,拉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的序幕。在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设置了广告学、品牌与广告、传播和社会发展、台湾传媒研究、媒介发展史、媒介与公共关系等研究方向。2010年,获得“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新闻传播学院在新闻传播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增设“广告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当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新闻学下,开设了台湾传媒研究、媒体关系研究、广播电视研究、新闻与社会发展和舆论学5个研究方向;在传播学下,开设了传播和社会发展、华夏文明与媒介变迁2个研究方向;在广告学下,开设了广告学、品牌与广告2个研究方向。由张铭清、赵振祥、阎立峰、朱至刚、邹振东、陈嬿如、谢清果、黄合水、林升栋、黄星民、许清茂和岳森等人,担任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3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新闻传播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实行4年学制,在课程上设置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前沿”、“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经典研究研读”作为学位专业课,根据各研究方向安排了若干学位选修课。
此外,2015年厦门大学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整合新闻传播学院和海外教育学院的学科资源增设了“汉语国际推广”二级学科博士点,并且开设了汉语国际推广规律研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汉语国际推广载体研究、汉语与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研究4个研究方向,郑通涛等人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在广告学、品牌传播、华夏传播、台湾东南亚传媒等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其中广告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以广告专业为特色的传播学是福建省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拥有一支人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的学科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人,含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2人、福建省教学名师1人。近三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重点和一般科研项目30项,以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28项,三年科研总经费640多万元,其中纵向科研总经费239万元。近五年来,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出版学术专著30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80多篇,其中被SSCI、EI、ISTP等收录19篇。学术交流非常活跃,新闻传播学院与国内外的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举办多次有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学议,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应邀前来讲学访问。
2010—2015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共招录博士研究生57人,其中2010年10人,2011年11人,2012年10人,2013年9人,2014年8人,2015年9人。
14.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山东大学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三批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也是山东省第一个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点的高校。目前,学院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置了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点。其中,新闻学下置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3个研究方向,传播学下置视觉艺术传播、媒介文化学、广告学、传播理论和新媒体研究5个研究方向。现有刘明洋、甘险峰、李克、李欣人等人担任专职博士生导师,并且聘请了一批校外兼职合作导师。山东大学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授予权之前,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文学学科优势,整合文艺学和传播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资源,设立了文学与艺术传播交叉学科博士点。在文学与艺术传播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开设了文艺传播学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研究、品牌传播研究、设计信息传播与接受、影视艺术专题、城市符号研究等传播类课程。
近年来,山东大学将新闻传播学作为新兴学科大力扶持,发展成效显著。新闻传播学现有专任教师近3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及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出版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著。2015年1月,作为全国10个部校共建试点省份之一,山东省委宣传部与山东大学全面启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为山东省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和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注入了全新动力。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先后建立了多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广告学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微机室,虚拟演播室、大数据与精确传播实验室等新闻传播类实验室,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实行4年学制,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8人。2012—2015年山东大学共招录新闻传播博士研究生19人,其中2012年5人,2013年5人,2014年4人,2015年5人。
15.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河北大学是“文革”之后,首批设立新闻学专业的高校。2000年,学校正式成立新闻传播学院。2010年,获得国家首批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该博士点目前设置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博士点,其中新闻学下设新闻史论、新闻传播实务2个研究方向,传播学下设文化传播和编辑出版2个研究方向。由白贵、孙旭培、杨秀国、胡连利、任文京、陶丹和田建平等人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教师7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4人,博士及在读博士39人,平均年龄39.9岁,7人在全国本专业重要学会兼任理事以上职务,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发展型教师团队。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近10项国家课题和30余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权威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在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文化传播学、编辑出版学4个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并已在新闻舆论监督研究、舆论引导研究、新闻亲和力与正能量传播、少数民族报刊史与区域新闻史、网络舆情与传媒数字化、数字出版、编辑出版史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12—2015年河北大学共招录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共20人,其中2012年5人,2013年5人,2014年5人,2015年5人。
16.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于2015年,目前该学位点暂未招录博士研究生。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设立之前,南京大学2011年整合新闻传播学院办学力量,依托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优势,在社会学下设立“大众传播与媒介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2013年起,新闻传播学院独立运行“大众传播与媒介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有杜骏飞、潘知常、郑欣、丁和根、胡翼青和陈堂发等人,每位导师根据自己研究专长分别开设了2个研究方向。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近40人。
学院设有新闻与新媒体系、应用传播系、广播电影电视学系3个教学系;设有新闻与政治研究所、传播与社会研究所、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影视与文化研究所、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图像传播研究所、南京大学奥美创意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拥有南京大学传媒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社会舆情分析与决策支持研究基地)、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传播学部、《中国网络传播研究》(CSSCI来源集刊)等教学科研与学科平台。目前教职工总数49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博士生导师6人,在职教授19人,副教授13人。学院教师先后发表论文2000余篇,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8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数十项,在新闻史论、传播理论、新媒体传播、传媒经营管理、电视与影像传播研究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