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学院介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2年4月成立,学校聘请我国新闻传播界资深人士、《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担任首任院长。2011年3月,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先生受聘担任学院第二任院长。学院前身是1985年在人文学院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成立的传播系。
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成长迅速,成效显著。2007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文化部在学院设立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中国文联设立了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学院编辑出版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全球传媒学刊》;学院目前也是全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唯一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单位;在全国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中已跨入一流行列。2014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部署下,清华大学与人民日报社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学院还与中国日报社、国家外文局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从2013年开始,学院在人民日报社等机构的支持下,开始主办一年一度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这也是目前面向全国的唯一的新闻教育奖。
学院以“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为办学宗旨,聘请一批学界和业界权威人士组成顾问委员会,以确保学院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办学理念契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并始终站在国内和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理论与应用兼顾、国际和国内学术背景融合,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尹鸿、熊澄宇、郭镇之、李希光、陈昌凤、李彬、彭兰等著名学者担任了各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具有国外长期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具有媒体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均名列前茅。
在学院建院十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认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秉承清华大学先进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精神追求、严谨的学术品格和突出的实践特色,为中国新闻传播界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的新生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际传播、新媒体传播、广播影视传播、文化产业与媒介经营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传播政策的制定、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评价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前夕,由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评估组肯定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努力,并指出“新闻学院追求卓越的发展速度令人印象深刻”。
学院高度重视新闻传播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层次覆盖本科、本科双学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博士各个层面。学院还培养国防生以及国家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面向全球招收全英文财经新闻硕士研究生。来自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已接近全院学生总数四分之一。学院强调对学生宽厚的通识基础、复合的知识结构、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国际化的交流能力的培养。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主流媒体、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及国家大型企业工作。学生的专业素养、工作态度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已有多位毕业生获中国新闻奖等重要奖励。国内外媒体近年来多次报道学院在实践教学、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和成绩。
学院目前建有5个跨院系的校级研究中心、5个院级研究机构以及若干对外合作建立的应用性研究机构,承担了众多国家级、省部级及社会委托的科研项目,为党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大量决策咨询和应急服务,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同类院系前列,一些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部分成果为国家主管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学院还整合国内外相关资源,通过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各种不同层次的培训以及公益服务,为中央、国家机关以及各级党政部门、媒体、企业和个人提供政府公共关系、新闻发言人、国家形象、城市形象、文化产业、企业传播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2005年4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阅读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撰写的农村回乡调查报告之后给范敬宜院长回信指出:“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1]这段话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指出了方向。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发挥清华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努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培养“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切了解和深深热爱”的“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新闻与传播人才,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