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的是一条改革创新、特色取胜的发展之路。其间的创业史、创新史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初创摸索阶段(1983—1991)
1983年新闻系创办时,作为国内工科大学的第一个新闻学专业,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当时还是华中工学院)的第一个文科系,如何发展并没有前例可循。由于师资队伍及其他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设计方面,新闻系不可能像综合性大学那样,建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培养体系。但是华科大新闻学人却另辟蹊径、大胆革新,果断地将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科学技术史等纳入课程体系。这一做法,令学界业界耳目一新,后来逐渐为其他综合性大学所采纳,变成了新闻教育界的主流。经过摸索,在这一阶段,新闻系确立了“应用为主,文理渗透”的办学方针。
2.艰辛探索阶段(1992—1997)
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学校小环境,对于新闻系的发展都不太有利。然而,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新闻系的领导和老师们仍然在顽强推进文理交叉的办学创新。他们一方面进一步坚持“应用为主”,另一方面尝试将前一阶段的“文理渗透”特色推向跨学科的“远程交叉”,即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结盟的新层面上。新闻系与海外的学术交流逐步打开,特别是1995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合作,共同召开了“95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显著扩大了新闻系的社会影响。这个会后来每两年一届,一直延续至今。教学方面迎来的突破是:1996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招生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学生,科研也开始走上正轨。
3.迎风起飞阶段(1998—2005)
1998年4月28日,在原新闻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院抓住了新闻传播教育大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争创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外部机遇,自身奋起直追、辛苦耕耘,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1998年年初,学院正式提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实行新闻学与传播学并重,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紧密结盟,培养既有扎实的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现代化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转变:一是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二是从侧重技能训练转向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三是从廉价教育转向高投入教育。
学院的创新尝试不断,特别是1998年从校内理工科大二学生中选拔了22人实行“2+2”培养组成网络新闻本科班,开创我国网络新闻教育之先河。并于1999年起开始正式招收网络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005年,又在全国高校第一个评论团组织——新闻评论团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闻评论方向班,为媒体培养十分稀缺的新闻评论人才。这一阶段,学院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还从2000年起开始招收广告学本科专业学生。
与此同时,学院的学科建设也不断取得突破,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2000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五家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院校之一。
4.发展壮大阶段(2006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从外部看办学形势比较有利,国家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新闻学院申报的许多项目、基地、示范中心一一获得了批准,学校各级领导对新闻学院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从内部看新闻学院的领导班子由一批老的创建者交给了40岁左右的中年人,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学院以新的姿态开始追逐新的更高的目标。
学院在继承原有优良传统、办学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创新。学院的办学理念从早期的文理交叉推进发展为多学科交叉,充分利用学校理工科、文科其他学科、艺术类专业的资源背景,实现了与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学院的培养目标依据社会所需调整为培训具备融媒体思维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与之相应,在教学实践层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一阶段,学院在教学与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突破包括:2011年级正式开始招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学生。陆续设立了广播电视传播学博士点(2006)、广播电视传播学硕士点(2007)、广告公关硕士点(2007)、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点(2010)、广告与媒介经济博士点(2012)、公共关系学博士点(2013,为国内第一个公共关系学博士点),2007年获批建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同时,学院的科研也迎来了大丰收。无论是学术著作的出版,期刊论文的发表,重量级科研项目、科研奖项的获得,还是有影响学术会议的召开,老师们都有亮眼的表现。特别是青年教师科研群体的崛起,十分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