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 邱沛篁与四川大学新闻教育

6.2.7 邱沛篁与四川大学新闻教育

邱沛篁,1939年生于重庆,1956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1979年任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备组成员,1981年任新闻教研室负责人,1985年任新闻系副主任,1990年任新闻系主任,1995年任新闻学院院长。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全国首届韬奋园丁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四川大学新闻专业从1981年秋招收首批本科生算起,至今已有35年了。35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新闻传播学科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2016年适逢川大建校120周年,作为川大新闻传播教育兴起与发展的一名参与者和见证者,回顾30多年来的川大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程,我感到无比兴奋、激动和感慨。

1.参与筹建四川大学新闻专业

川大新闻专业的诞生,要追溯到三十多年以前。1979年5月18日,教育部正式发文(79教高字第044号文)批准成立四川大学新闻专业。这实际上是学校多年来的计划和愿望。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学校就曾有过创办新闻专业的考虑,并于1960年从复旦大学调来了两名新闻系本科优秀毕业生,作为师资的基础。但由于当时客观情况的变化,新闻专业没有办成,这两位新闻本科毕业生只好改做其他工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这种愿望才变成了现实。

教育部批文下达后,学校更加重视并抓紧了新闻专业的筹建事宜。中文系、教务处、党委宣传部等单位,为新闻专业的诞生做了大量工作。1980年3月,党委同意我从学校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室调回中文系工作后,我的第一件任务就是同当时的系党总支副书记程述章同志一起,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取经。我们由重庆顺江而下,先到上海拜访了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副主任丁淦林、余家宏、李龙牧和叶春华、夏鼎铭、林帆老师,又北上首都拜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列、副主任秦硅,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康荫等。他们对四川大学创建新闻专业都非常高兴和支持,十分热情地介绍了办新闻教育的宝贵经验,介绍了新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一些主要课程特点、内容及教学安排,还带我们参观了图书资料室、教研室和实验室。康荫主任还陪同我们到学生食堂共进午餐,一边吃饭,一边介绍办学情况。一个多月的取经结束回到川大后,我们立即向校、系有关领导作了汇报,与有关部门共同起草了《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建计划》和《四川大学新闻专业教学计划》两个草案。

1980年5月23日,在校长康乃尔主持下,学校召开了专门讨论新闻专业筹建工作的校长办公会议,副校长许琦之、杜文科,有关部、处负责人张佩松、李士文、周长德、张廷茂、曹濂和中文系程述章、我和吴梦楠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上,述章同志汇报了南北取经的主要见闻和收获;我介绍了当时全国新闻教育的几种主要模式:一种是设立新闻系,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暨南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另一种是设新闻专业,有广西、郑州、武汉等地的几所高校;还有一种是办新闻培训班,有不少新闻单位在抓这项工作。总之,大家都深感发展新闻教育、培养新闻人才之重要。分管全校文科工作的副校长许琦之说,我们川大决定办新闻专业是一件非常好的大事。这是一个新专业、新工作,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一定要把教师队伍很好地建立起来。搞新闻工作,知识面要宽、要博,不能讲外行话,教学上要重视打基础。他还建议聘请一些报社的高级专家、编辑、记者到学校来讲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康乃尔校长说,关于筹建新闻专业的问题,学校领导已经讨论过多次,这次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他也强调要重视外语教学,要加强新闻业务实习,教学计划上这方面的课时不能少。他还说,一个新闻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否则就采访不到好新闻。因此,办新闻专业要抓好素质与精神方面的教育,注意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校党委书记赵铎虽然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但在会前会后多次讲话中,都提到要认真把新闻专业开创好。这次会议,最后敲定成立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备组,由唐正序、我和吴梦楠三人组成。会后正式下发了校长办公会议纪要,新闻专业筹备工作进一步展开。

为了加快新闻专业筹建工作,学校决定派我到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进修。从1980年8月到1981年7月,我在复旦大学校园又一次重温了美好的大学学习生活。这个学年,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的共有12位同学,其中来自高校的5人,来自新闻单位的7人。我被分配在学生一宿舍133室,和我同住一室的有北京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和延边大学的3位教师。复旦大学新闻系非常关心进修生的学习和生活。9月6日,由系主任王中教授出面,召开了全体进修生大会。丁淦林、夏鼎铭、董荣华等老师也讲了话,征求大家对进修生活的安排意见。会上决定所有进修同学组成一个大组,推选湖北日报社的老詹和我担任班长。许多重要的教学、科研活动、系上都及时通知我们进修同学参加。

听课,是我在复旦大学进修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在四川大学本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到复旦大学后,新闻学专业课程就成了我的主攻目标。两个学期里,我先后听了王中的“新闻理论研究”、董荣华和徐培汀的“新闻学概论”、陆云帆和张骏德的“新闻采访”、夏鼎铭和周胜林的“新闻写作”、叶春华的“报纸编辑”、丁法章的“新闻评论”、宁树藩的“中国新闻史”、舒宗桥的“外国新闻事业”、陈韵昭的“西方新闻学说”等10多门新闻专业主干课程和一些中外新闻界前辈、名家应邀到复旦大学作的讲座。在这些讲课中,使我感受到老师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真是使人印象深刻、终身受益!讲新闻采写课的老师更是别出心裁,让我们几位从高校来的进修教师,各自准备一个章节,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授。我讲的题目是“专访采写艺术”。讲完后,老师和同学们再进行评议,这使我们的进修收获更加实在。

复旦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很浓厚,除周末外,教员阅览室和系资料室每天晚上都开放。我经常泡在教师阅览室里,查阅新闻学资料、做学习笔记及卡片,为回校开课做准备。我还不时到新闻系、中文系资料室浏览各种报刊。每天晚上10点过,当我背着书包,带着获得的新知识、新信息、新资料,踏上回宿舍的林荫道时,迎着扑面吹来的阵阵晚风,内心总有一种充实和收获的喜悦。

1981年6月11日,复旦大学新闻系举行了进修生结业欢送会。王中主任和许多教授亲临会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送词。我和许多同学畅谈了一年进修的收获,并由衷地感谢复旦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大量心血。

2.首批新闻专业学生进四川大学

1981年9月,四川大学新闻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共30名。从那时到1985年6月新闻系正式成立的四年间,新闻专业共招收了81、83、84级三个年级94名本科生,还招收了新闻干部专科班81、83级学生共94名,总计188人。

学校和中文系领导十分重视新闻专业的教学工作,副校长谢琼亲自到教室听课,鼓励教师精益求精,努力把每堂课教好。副校长许琦之出席同学们的中秋节联谊会,鼓励师生共同努力把四川大学第一个新闻专业本科班办好。系领导杨明照、唐正序、程述章、元国栋也经常关心和过问新闻专业教学情况,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与帮助。系党总支还决定毛建华担任新闻专业首届本科班学生辅导员,我兼任班主任,具体负责全班的日常工作。在班上吴建、张跃宏、曾彤等学生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全班坚持班会和班干部会制度,并坚持撰写班志,围绕教学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被评为学校先进班级,多次获得学校及共青团市委等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奖励。2015年9月3日,这个班学生毕业30周年之际,有20多位已经是各省市新闻单位骨干的同学回到母校,畅谈工作体会,还十分激动地回忆起当年难忘的新闻专业学习生活。

新闻专业创建初期,专业课教师虽然不多,但大家精诚团结、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努力把教学工作搞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如主讲“新闻写作课”的张惠仁、“新闻编辑课”的徐怀钰、“新闻理论课”的郑松元、“新闻摄影课”的陈书泉和“中国新闻史”的王绿萍等,都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优秀老师。学校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毕业的优秀新闻学硕士中,引进了向纯武、郭亚夫、余杰等老师;从本科毕业的优秀学生中留下吴信训等担任教师。这些教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丰富渊博的学识和为人师表的品德,受到了学生的一致称赞和好评。他们为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记得当时为了教好一门新课,教研室组织老师们互相听课,每次听完课后立即座谈,彼此诚挚地指出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今后怎么把课讲得更好。任课教师感到收获很大,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很好效果。

从首届新闻专业本科班开始,我们就十分重视在上好新闻专业课的同时,必须同样加强基础课教学,并充分发挥中文系的优势,尤其加强语言文学方面基础课的教学。我们认为,将来的记者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文史哲经方面的课程绝不能少。如主讲基础写作课的李保均、主讲现代文学课的钟德慧,主讲现代汉语课的胡培芝、朱茂初,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的彭静中等老师,以及其他包括外语、政治、体育等公共课老师,都同样给新闻专业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使同学们终身受益。他们宽厚的学识面、诲人不倦的作风和敬业精神,受到学生的一致称赞。他们付出的辛勤努力,为新闻专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了加强同各门课程授课老师的联系,系上还专门召开了公共课教师座谈会,及时交流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共同努力把教学工作搞好。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加强学生与新闻实践单位的联系,新闻专业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举办新闻专题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来校给学生讲课。如先后邀请了《四川日报》总编辑许川讲“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成都日报》总编辑凯兵讲“办报的指导思想与新闻来源”,《四川体育报》总编辑汤子良讲“体育新闻采编艺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戴帮讲“新闻学研究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讲“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暨南大学新闻系主任马融讲“新闻理论的若干问题”,著名作家黄宗英讲“怎样采写报告文学”等,并且在讲课后编辑整理了内部资料《新闻讲座汇编》,供同学们学习。1983年4月4日至5月5日,还邀请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国际部主任鹿野来校主讲了“新闻广播学”课;5月14日至6月1日又邀请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丁法章来校讲授了“新闻评论学”课。他们的精彩讲授给学生留下了难忘印象,进一步促进了新闻专业教学工作的发展。

在新闻专业首届本科生入学时,学校受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委托,招收了新闻干部专科班学员。这些学员来自新闻工作第一线,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他们的有些课与本科班一起上,这样就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增进了本科生与新闻传媒单位的联系,对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大有好处。新闻干专班学员经过两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后,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回到新闻单位后成为新闻传媒的优秀骨干和生力军。

3.担任四川大学新闻系副主任、主任

1985年6月,学校党委决定正式成立新闻系,任命中文系主任唐正序兼系主任,我任系副主任。当时,新闻专业在中文系所在的文史楼内只有10平方米的一间教研室用房,办公条件急需改善,在学校领导的关系和省、市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积极设法修建新闻系办公楼。这一年的12月28日,办公楼终于破土动工,半年之后,即1986年5月,一座崭新的4层楼的400多平方米的新闻系办公楼就矗立在了学校东风楼五幢东头。校党委书记饶用虞、副校长隗瀛涛和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川等出席了办公楼落成庆典,勉励大家继续努力,把新闻系办好。在新闻系办公楼大门左侧刻的“新闻系”三个字,还是我们特别邀请《四川日报》的总编辑、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亲笔题写的。

有了办公楼后,我们在认真抓好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下工夫开展横向社会联系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探索新闻教育的新模式。一方面,我们继续邀请传媒单位的老总、老编辑、老记者和社会各界名流来系讲学;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师生到新闻传媒单位进行实践、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认真抓好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实习教学,密切学校和社会,尤其是和新闻业界的联系。为了使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经常化、制度化、组织化,1986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了四川大学新闻系咨询委员会。由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任主任委员,《四川日报》总编辑姚志能、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鲍春光任副主任委员,省、市一些新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委员。同时,还相继建立了四川大学新闻系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和广告学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密切和加强了新闻系各学科与新闻传媒业界的合作。

办好教育,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非常重要。新闻系成立后,我们就花大力气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1985年7月,首届新闻专业本科班毕业后,吴建、曾彤留校担任教师。1987年前后,蒋晓丽、李杰、黄晓钟、黄成炬、王亚川、杨效宏等一批年轻有为的优秀研究生进入新闻系,成为教师队伍中极富活力的中坚骨干。系上也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著书立说,逐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系统。这几年中,由系上教师编著、国家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教材陆续问世,有的被兄弟院校新闻专业教学中采用,有的获学校优秀教材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新闻系成立后,直属学校领导、学校党委十分重视新闻系的建设和发展。1986年6月,学校党委决定曾繁铭调任新闻系党总支副书记;1988年7月,学校党委决定唐正序不再兼任新闻系主任,新闻系工作由时任副系主任的我负责主持,同时任命吴信训为副系主任。1991年6月,学校党委任命向纯武任党总支副书记,12月任命曾繁铭任党总支书记。1993年9月,又任命吴建为党总支副书记。一个团结、实干、精干的老中青结合的领导班子逐渐形成,积极开展了各项工作。如加强全面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每周举行干部碰头会,每两周举行全系教职工大会,讨论研究重大问题,落实一周主要工作,每学期开学初写出上学期工作总结和新学期工作计划,经教职工代表讨论通过后打印成册,发给每一位教职工监督执行,从而很好地推动了全系各项工作的进展。1994年1月21日,国家教委又批准我校设立广告专业,新闻系广告专业正式建立,并在教学、科研上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4.任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首任院长

1995年11月,学校党委决定正式成立新闻学院,任命我为首任院长,吴信训任副院长,曾繁铭任党总支书记,吴建任副书记。学院成立后,进一步坚持和深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正式成立了新闻学院咨询委员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席义方任主任委员。在省、市新闻传媒单位大力支持下,学院举办的新闻函授、新闻自考和新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既为新闻传媒单位培养了在职从业人员,又密切了学校与新闻传媒单位的关系,提高了新闻学院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新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继1993年由我为第三署名的《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学改革新路径》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后,凝聚着学院教师共同智慧、以我为第一署名的又一项目《开创密切联系社会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在1997年又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都反映了新闻学院的教学改革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院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留了李少军、姜英、夏泽友、李宜蓬、彭虹、丁吾、曹邑、黄海荣、万征、段弘等作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又从兄弟院校教师队伍中引进了周啸天、董天策等优秀人才,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1995年12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四川大学增设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新闻学院就一共有了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三个专业,教学科研领域也有了新的拓展。同年7月,学院承办了全国高校新闻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交流了各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几年来,一大批新闻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走进新闻传媒单位,在新闻采写编摄和经营管理等岗位上发挥生力军的作用,成为新闻传媒单位的骨干。

新闻教育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闻教学工作离不开新闻研究,二者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促进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从新闻专业,到新闻系,再到新闻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新闻传播研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花大力气促进学科科研工作的发展。例如,在新闻系创建初期,我们积极主动地争取学校文科学报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编辑出版了6期《新闻学论丛》,发表本系教师学术研究论文近200篇;编辑出版了2期《大众传播研究》,发表本系教师论文40篇。这些既推动了教师结合教学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活跃了学术空气,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参与新闻学术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新闻学院成立后,学院教师与传媒单位采编人员紧密合作,团结攻关,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98年4月,成功出版以四川大学新闻学院为主编单位的430余万字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该书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这充分说明,新闻教学、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产生可喜的学术成果,就能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招收并指导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士生

1998年8月,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成立文学与新闻学院。根据干部年轻化原则,我不再担任院长,由曹顺庆任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毛建华、熊兰先后任党委书记,吴信训、吴建先后任分管新闻传播学科的副院长。按学院决定,我先后担任新闻研究所所长和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集中精力搞新闻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1999年6月,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我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9月,我担任指导教师的文艺学专业文化与传媒方向首届6名博士生入学。这之后,李杰、蒋晓丽、欧阳宏生、蔡尚伟、黎风、朱天、操慧等教授相继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几年来,我先后招收“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士生20余名。令人感到非常高兴的是,这批博士生大多已经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其中,蔡尚伟博士2004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博士生;蔡敏和严功军两位博士,分别被任命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华明被任命为四川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操慧被评为四川省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并于2014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立后,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水平又不断迈上新台阶。教学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新闻学本科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新闻系原有的三个专业基础上,新增加了编辑出版专业,并新成立了广告系、广播电视系。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数量增幅很大,由原有的一个新闻学硕士授权点,新增为新闻学、传播学两个硕士授权点。尤其是在2006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了新闻学博士授权点,继而又在2011年荣获新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2年获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使中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取得了零的突破。欧阳宏生、黎风、张小元、李苓、肖薇、杨晓明、蒋荣昌、曹峻冰、侯洪等相继加入师资团队,极大地增强了学科在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电视艺术、新闻、广告以及编辑出版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实力,操慧、吴琳、陈雪奇等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博士补充到教师行列,成为教师队伍中极有发展前途的新生力量。同时,学院进一步坚持举办周末新闻传播学术讲座,更多地邀请了全国各高校知名教授、专家来讲学,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密切了与全国兄弟院系及学界、业界的联系。正是在学院领导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开创了学校与社会及传媒单位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教学、科研、社会横向联系等各项工作发展势头很好。2013年文学与新闻学院在四川大学江安新校区新建文科楼的办公设备硬件包括500平方米的广播电视演播厅和近300平方米的实验室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善了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学设备条件,为新闻传播教育再创新台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尤其令人兴奋的是,2014年年初,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大学签署了共建新闻学院的协议,成立了共建院务委员会,并商议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措施,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6.新闻教育永无止境

2007年2月,我从在职岗位上正式退休后,学院返聘我继续担任博士生指导工作,参加一些博士生招生、毕业论文答辩以及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相关事务。这无疑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继续努力学习与提高的极好机会。2008年1月,中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聘任我为该会特邀理事,并邀请我先后出席了2008年11月在湖南长沙、2009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2010年12月在重庆和2011年11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连续几届学会理事会。在这些会议上,我得以与新闻教育界许多老朋友重聚,并结识了全国高校新闻院系的许多新朋友,从而学习和了解了许多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对进一步进行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都大有好处。

2002年12月12日,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学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在四川大学成立。学会聘任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杜江任名誉会长,推选我任会长。学会每年坚持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围绕新闻教育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怎样搞好教材建设、新闻教育工作如何创新、新闻教育怎样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专题,深入开展讨论,交流了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管理、师资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并在省内高校新闻院系间开展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活动,共商加强院系合作,发展新闻教育的良策,还进行了优秀论文评选与合作编写专著等工作。学会还连续举办了三届川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讨会,并于2015年10月编辑出版了《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一书。学会的这些工作与活动,的确给我与同行们开拓了更广阔、更近便的学习与交流空间,深感受益良多。

2008年9月22日,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在四川大学成立,由原四川日报社社长汪兴高和我共同担任专委会主任。成立5年来,专委会成员先后到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通识教育学院、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和天府早报、四川经济日报社、厂长经理日报社、晚霞报社以及康巴卫视、成都市双流新闻中心等高校及新闻传媒单位调研,总结和交流了他们办学与办报办台的经验,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深化新闻教育改革和办好报纸、办好电视的建议与意见。专委会还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乐山日报社等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了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业务培训班,进一步发挥了老教授、老新闻工作者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也为老同志们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大好机会。2014年12月,我荣获中国老教授协会评选的“开拓进取为人师表先进个人奖”。

7.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五要素”

回顾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三十多年发展历程,我们有许多深切的体会,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离不开“五要素”。第一就是党的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这为我们整个国家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政策可以说是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198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闻教育工作者座谈会,我作为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的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参加的院系并不多,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之外,还有就是改革开放之后新建的几个大学的新闻专业,我们这些代表还受到了当时宣传部部长邓力群的接见。正是在这个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在全国大力发展新闻教育,至少要做到一个省有一个新闻系,而且制定了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规划,以适应国家不断增长的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1984年,我又去北京参加了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中央领导同志胡乔木、邓力群在中南海接见了全体与会代表,会上选举了老新闻教育家温济泽为会长。这两次大会上的许多决定对推动新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一样的意义。1994年6月,中宣部又在呼和浩特召开新闻教育座谈会,总结新闻教育发展情况,探讨解决新形势下新闻教育的新问题,也进一步强调了新闻传播教育要不断地改革。这说明了中央很重视新闻教育,也正因为中央的重视与改革开放的政策,才使全国的新闻传播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了。

第二就是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从四川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来看,就得到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川同志的支持。他当过《四川日报》的总编辑,因此非常重视新闻教育。他多次亲自来学校给同学们讲新闻工作,比如他到欧洲去了之后,就回来跟同学们讲访欧散记;而当有重大政策出台,他又会讲党的新闻工作的政策,每一次来讲他都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他还很重视新闻系的发展,抽时间参加我们同学的座谈会,比如新闻干部专科班的毕业典礼他就参加了,并且还在会上明确提出来,希望次年(也就是1985年)四川大学以新闻系的名义招生。此外,在成立新闻系之后,他担任了新闻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并且在四川大学主持召开省、市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的座谈会,研究怎样办好新闻系,怎样搞好新闻系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等,在现场就很好落实。另外,学校领导对我们的支持也很重要。比如当时的两届校党委书记赵铎和饶用虞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很关心新闻系的发展状况,乐于听取新闻系的汇报。我记得有一次饶书记骑个自行车在绿阳村的路上与我相遇,她还关心地问到新闻系办公楼的建设情况,我把新闻系办公楼的设计图给她看,一楼设备室、二楼办公室、三楼资料室、四楼教室和会议室,她看了之后也感到很高兴,还亲自说了“抓紧搞”!

第三是团结、勤奋、实干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除了自己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学术功底和教学科研成果外,特别要有一种奉献和敬业的品德,要善于团结和带领广大教师为实现学科的不断进步努力奋斗。为了发展新闻传播学科,要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些个人利益和时间,为许多大事、小事辛勤奔波,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努力拼搏。如此才能率领自己的团队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成功,使新闻教育不断登上新台阶。班子成员和学术带头人要充分发挥在各项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始终坚持和发扬团结合作精神。行政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之间,正职与副职之间,带头人与一般教师之间,都要坚持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心情舒畅,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把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做好。

第四是需要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老、中、青师资队伍。简单来讲,就是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合理衔接,重视继续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传、帮、带中把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给年轻一代;同时也要热情关心青年教师,细致地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上大步前进。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要加强和加速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动员他们出国深造,促使他们勇于挑重任。

第五是需要新闻传媒界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新闻界对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四川日报社,成都日报社,省、市广播电视台等,我们就经常有学生去实习,它们的编辑和记者也经常过来讲课。此外,社会企业界的支持也都不可或缺,我们也成立了产学研的教学结构,这就少不了企业家的支持。

回顾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30多年的历程,喜看当前全国新闻传播教育大好形势,我们可以深信,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明天和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一样,将更加灿烂辉煌!

(撰稿人 骆世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