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新闻传播学教授名录
(按姓氏笔画排序)
(1)万晓红,女,1968年出生,湖北孝感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教学方面,主讲“广播电视概论”、“电视理论与实务”、“新闻评论”、“体育新闻评论”、“国际新闻媒介”等课程。2009年获得第六届湖北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获得第七届湖北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获得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体育危机处理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CIS理论的我国体育国际形象传播路径研究”及各类省部级课题8项,著有《奥运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体育新闻评论》、《国际新闻媒介》等专著、教材多部;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有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常委,湖北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分会副会长。
(2)王仕勇,男,1969年出生,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工商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社会。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项,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记协项目等多项,在《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新闻战线》、《新闻界》、《当代文坛》、《探索》等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出版独著1部,主编2部,参编8部。参加“全国经济新闻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党报经济新闻传播创新高峰论坛”、“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多次并作大会发言。积极撰写新闻作品,作品获得重庆新闻奖。
担任“网络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财经深度报道”、“传媒与社会”等本科课程和“传媒与教育研究”、“深度报道研究”等研究生课程教学,为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驻渝部队、重庆市环保局、浙江舟山宣传文化系统等讲授“危机传播与管理”、“公务员怎样与媒体打交道”等学术讲座多次。
(3)王立昌,男,生于1963年,1984年7月毕业于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同年支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学院工作,1996年合并到石河子大学,担任过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文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2005年获评教授。
主要从事文学研究、民族问题研究和新闻事业研究。科研成果:①主持并完成国家哲社基金规划课题“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学文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②主持并完成的国家哲社基金规划课题“西部民族地区人文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③主持并完成自治区哲社基金规划课题“新疆民族地区人文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④主持自治区哲社基金规划课题“新疆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村镇的模式研究”。⑤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课题“边境农牧团场广电事业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⑥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提交研究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农牧团场广电事业现状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并被采纳。⑦主持国家哲社基金规划课题“新疆“9·25”起义现存留疆官兵及其亲属的口述实录研究”。⑧主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哲社基金规划委托课题“加强兵团文学艺术创作精品生产研究”。
(4)王振铎,男,1936年出生。文学学士,毕业于河南大学,现为河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孔子学会会长,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会长,《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郑州分校校长等职务,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出版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编辑学、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我国编辑学学科尤其是编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在文学理论特别是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德高望重,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为我国编辑学和编辑出版教育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所提出的“文化缔构编辑观”、“编辑创造媒介论”、“编辑活动六元论”等理论观点,乃至其治学思想和方法论等,都在当代中国编辑学界产生了殊为重要的影响,是中国编辑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开拓者之一,也是享誉当代中国编辑学学界的著名编辑理论家和编辑出版教育家。
(5)文然,男,1962年出生。学士学位,毕业于辽宁大学。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新闻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辽宁省教育厅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8年,任辽宁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任职数年来,承担了大量的本科生、硕士生课程。2003年和2004年两次被评为辽宁大学优秀本科生教师,并两次入选校“十佳”教师。曾经主讲“传播学概论”、“电视文艺学”、“媒介娱乐学”、“宣传史”等十余门课程。
主要代表作:著有《电视艺术走向》、《新闻传播学》、《名记者论》、《电视文艺学》、《电视艺术总论》、《宣传史纲》、《玩具:大众传播娱乐价值研究》等10余部学术专著。在国家及省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并在一些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电视栏目和电视文艺晚会中担任编剧、策划;曾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6)方晓红,女,1951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其间攻读博士学位并赴复旦大学做新闻学博士后。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科特色专业带头人。江苏“十五”、“十一五”新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十二五”新闻传播学、新闻学品牌专业学术带头人。2001—2012年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播学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学会理事。
致力于新闻传播与农村社会发展关系的系列研究。著有专著《大众传媒与农村》、《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以及《农村的变革与大众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等多篇论文。同时从事中国新闻史学方向的研究。就任院长期间,率全院教师于2015年创建了新闻学博士点。带领学科团队创建“四级递进、两翼开放、产学协同——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获江苏省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从事研究、教学30余年,共主持国家项目4项,省级项目3项,厅重大项目1项,横向课题10余项。独自撰写或参与撰写新闻学、文学专著、教材等计15部,主编《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两套近20部,撰写论文近百篇。
(7)尹鸿,男,博士,196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中国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和编剧委员会指导委员。先后担任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重要奖项评委。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尹鸿教授是国内最有影响的电影产业研究者,出版了国内首部电视真人秀研究著作,其影视评论和理论研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和发表。尹鸿教授既是清华大学影视传播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还长期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负责人,在该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为进入主流、形成特色、建设一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英国)、《传播与社会研究学刊》(香港)等学术刊物编委。著有《百年跨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等近20种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当代电影》等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近300篇文化和文艺评论。担任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百家讲坛》、《艺术人生》、《对话》以及各地方卫视频道众多著名栏目和百部集影视节目的策划和顾问。
(8)石义彬,男,1955年3月出生。新闻学博士,1978年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毕业留外文系任教。1985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1987—1989年在美国西东大学传播学系学习,1995—1996年赴美国依阿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研究。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马工程”教材《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首席专家、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担任多家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在国内多家高校的新闻院系(所)、研究机构担任兼职(客座)教授或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传播学理论,代表作有:《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批判视野下的西方传播思想》等。1997年10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7年9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9)白贵,男,1956年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进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5—1986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研修美学,师从阎国忠教授。1992—1993年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修新闻。从1992年起,任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负责人,后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10月,河北大学新闻学院成立,担任首任院长。2015年被聘为河北大学特聘教授。2003年6月,开始担任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担任该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少数民族新闻史、文化传播。著有《当代中国传媒社区的新进路》、《报纸编辑精品导读》、《河大走出的传媒人》、《视听中国的世纪跨越》、《出版传媒研究——变革中的河北出版业》、《美学的基本理论》等著作;主编(或联合主编)有《新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系列教材》等,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的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现代回族报刊史”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评为优秀结项课题,4种著作先后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曾获得内蒙古大学、河北大学“三育人”优秀个人、河北大学“教学名师”、河北省“三育人”优秀个人、河北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等。
(10)吕新雨,女,1965年出生。1993年获复旦大学文艺美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2002年被聘为教授,2004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复旦纪录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7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ECNUCornell Center for Comparative Humanities)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纪录运动、影视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三农问题等。著有《学术、传媒与公共性》、《乡村与革命》、《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与Chris Berry和Lisa Rofel合作The New Chinese Documentary film Movement:For the Public Record,为英语学术界中第一本讨论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论著。主编《大众传媒与上海认同》、《纪录·影像:海外与中国丛书》,联合主编《批判传播学丛书》。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韩文等。
(11)朱剑飞,男,1956年出生,广西玉林人。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作为从传媒业界重点引进的师资,是全国广电传媒期刊四大名刊之一《南方电视学刊》创始人,国际华语电视周主要组织工作者,高级编辑。主要从事传播规律、新闻执政、经营管理及新媒体平台化集成化发展等重要理论课题的研究与教学,多年直接参与传媒业内大型活动及重大电视理论文献片的策划、组织与制作;擅长策划及决策领域与媒体产学研的重大项目研究课题。
社会兼职:中国视协电视节目研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广电协会电视学研委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博雅奖”、“金鹰奖”、“国际纪录片节”专家评委;广东国际华语电视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电视艺术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个人专著有《中国文化思辨:从文学走向传播》、《中国传媒改革启示录》、《当代传媒管理研究》等。近十年来先后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南方电视学刊》、《视听界》等知名刊物上发表逾50篇学术论文。
(12)任文京,男,1955年出生,博士。1978年3月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3月毕业留校任教。曾任河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现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文化传播及中国古代文学。曾获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专家特别提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届“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主要社会兼职: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专家委员会编校专家、河北省出版审读专家、河北省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专家委员会编校专家、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秘书长。
近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诗序跋研究》以及省部级科研项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论编辑的学养》、《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的选择》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微信社交化阅读困扰与突破路径——兼论“微出版”的可能性》、《论图书出版传播正能量》被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全文转载。《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的选择”等5项成果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或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两次荣获中国图书奖,两次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四次荣获河北省优秀图书奖和优秀畅销书奖,连续三届荣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图书编辑奖。
(13)刘卫东,男,1954年出生,政治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8月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中国社科院新闻系进修,师承甘惜分、王武录教授。1995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2003年成立新闻传播学院为首任院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教授或研究员。
1982年11月参加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召开的首届中国传播学年会,从此萌发将“西方传播学”引入新闻学研究的尝试,并于1988年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信息论与新闻》,该书获天津市社科成果三等奖。此后其学术研究转入新闻传播学新领域。1999年出版《新闻传播学概论》,获天津市社科成果三等奖。另有两篇论文荣获中国广电协会和天津市社科联一等奖。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及省部级课题。研究领域为媒介政治学与战略文化、传播技术哲学等,出版《政治文化与媒介权力》、《新闻摄影基础》、《公共关系大辞典》、《当代新闻传播》等著作十余种,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重大项目“新闻学概论”研究,撰写“新闻法治”一章。入选教育部“精彩一课”主讲人,任天津市高校教学团队负责人,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公共关系20年先进个人、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精品课程负责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奖项。
(14)刘开骅,男,1963年出生,江苏响水人。1983年7月毕业于盐城师专中文系,参加工作。1993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特招调入南京政治学院。2004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修辞学会副会长、全军新闻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得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为本科生开设“传播学概论”、“新闻名作与名记者”、“中国文学专题”等课程,为硕士生开设“理论(文化)传播专题研究”、“当代新闻传播实务专题研究”等课程,为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当代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军事新闻传播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新闻学术史研究”等课程。相关教学成果曾获军队级二等奖。
研究领域为军事新闻传播,侧重新媒体传播与军队国防建设、军队形象与军事外宣、著名军事记者及其作品等研究方向。完成和主要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军队和省部级课题,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借助新媒体传播实施国防舆论动员研究”。近年来,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总计约26万字。独著、合著、主编、参编著作和教材22部,个人完成约280万字。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5)刘亚,男,1954年出生,湖南湘潭人。197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75年7月至1978年1月,于上海警备区守备1师6团工作。1978年1月调入南京政治学院,1984年6月起,从事军事新闻教育工作。2001年被评为教授,2009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承担“军事新闻传播研究”、“世界新闻史”、“当代新闻事业(史)研究”等12门课程讲授任务。发表的主要论文有:《中国军事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大江南北的“游击文化”——新四军报刊探析》、《民族正义战争中的“第四条战线”——抗日战争广播战初探》、《20世纪中国军事新闻学研究》、《沙飞军事新闻摄影三论》、《青出于蓝胜于蓝——从江永红与阎吾的新闻作品谈我军新老记者之异同》。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史研究”,鉴定优秀结项。以第一完成人参与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近代(1840—1919)图像新闻出版史研究”,鉴定良好结项,研究成果《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2011年12月出版。以第四完成人申报的一项教学成果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2011年被总政治部评为专业英才。
(16)刘海贵,男,1950年出生于上海。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学位委员会主席、院教授大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新闻学与新闻边缘学科。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体系优化”过程中,刘海贵教授组织研讨、躬身力行,其治学之风严谨务实。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赴美国南加州大学、韩国首尔、中国台湾等海内外地区进行访学、研讨,并协同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共享资源加强合作。项目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多年来,刘海贵教授与美国、英国、日本等专家学者合作,以总译审、总主编的身份亲自策划、组织《当代英美新闻传播高级实务译丛》、《外国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评价。他还主持了教育部项目“中外传播教育比较研究”、教育部211项目“中国传播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新闻采访写作经验研究”等课题,公开发表论文近二百篇。
“严谨、严谨、再严谨”是刘海贵教授的口头禅。针对新闻采访领域的研究,刘海贵教授前后花了20多年,不断关注业态发展、研究动向,反复论证、修订、再版,其新闻采访类教材发行量超过60万册,有700多所高校作为采写课首选教材。这是刘海贵教授将学术与实践结合、不断深化教材而使理论获得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他多年关于“产学研”互动研究方面治学精神的映射。
(17)刘家林,男,1953年出生,湖北武昌(现为江夏)人,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75年至1997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新闻系新闻史论室工作22年之久。1997年7月调入暨南大学新闻系任教。2000年3月至2011年3月,先后任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学院党委书记,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新闻及传播史、中国广告史、教会报刊史,以广博的知识面、沉潜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力及大量占有第一手材料为基础治学,以扎实的史料考证和史论结合的新闻传播史、广告史研究见长,成一家之言。具有个人特色的专著《中国新闻通史》是我国当代第一部由个人撰著的新闻通史。专著《中外广告通史》资料详赡、观点新颖、分析精到,填补了国内广告学术界研究的空白。与人合作撰写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被列为全国通用教材。曾应邀前往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做学术访问。出版的主要专著有《中国新闻史漫话》、《中国新闻通史》、《新编中外广告通史》。其中,倾十年之力所铸《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上、下卷)叙事宏大,考证精详,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新闻传播业做了系统、全面的记载,乃现当代中国新闻史之力作,获得教育部“第六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闻传播类二等奖”。
(18)刘鹤文,男,1957年5月出生。1982年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新闻学)至今。1983—198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进修新闻学,主修新闻编辑学。1991年,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跟随王达津教授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1994—1996年,公派赴韩国讲学。
出版论著、教材主要有:《书法教程》(参编),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点校《宋诗话全编·文莹诗话》(《宋诗话全编》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八五”、“九五”计划重点项目);《中国文化概论》(参编)。另发表论文十数篇。
教学获奖:1992年获天津市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第一名。1993年获天津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个人二等奖。1994年被授予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2001年被评为“天津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获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06年9月被天津市教卫工委、天津市教委授予“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天津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9月被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天津市教育工会授予“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9)孙瑞祥,男,1958年出生,教授,文学博士。1982年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本科毕业。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学学科带头人,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精品课程(“广告策划创意学”)负责人、天津市品牌专业(广告学)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天津市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成员。
出版论著:《语言的魔力》、《公共关系学》、《广告策划与创意原理》、《广告法规与管理》、《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阈》、《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广告策划创意学》。在《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横向课题和教改立项。《广告策划与创意原理》、《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等论著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曾任《经济消息报》驻天津记者站站长、《天津日报》特约记者、中外合资广告制作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等作品一百余万字。曾获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宣传天津先进个人”奖。
(20)何志武,男,1964年出生。198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86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89—1993年,华中师范大学任教;1993—2001年,在长江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2001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任教。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政治传播、新闻业务等。
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研究”;“基于新媒体的民意表达与公共政策的互动机制研究”、国家特色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建设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课题“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机制研究”等。出版了《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重构——“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等专著,主编了《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视听评论》等教材。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等学术期刊发表了《批判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问题》、《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等100余篇论文。
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21)芮必峰,男,1957年出生,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担任国家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安徽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安徽省记协常务理事。
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工作,对新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人际传播思想投入较多精力,先后在全国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西方媒介哲学评介》、《人类社会与人际传播》、《人类理解与人际传播》、《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新闻与新闻报道》、《现代社会与现代传媒》、《“政治家办报”的历史解读》等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新闻学基础理论》、《新闻理论趣谈》、《新闻报道方式论》教材和学术专著三部;主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丛书》和《当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程》各一套,共计17本,400余万字。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2007年,主讲的“新闻学概论”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安徽省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课题组首席专家,2012年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2)严三九,男,1965年7月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学校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经营管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新闻传播学学科组两个召集人之一,上海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以来,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讲座。2012年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纽约大学、里海大学、特纳华大学和英国拉夫堡大学、利兹大学、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等做主题演讲。撰写12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和策划10多个电视节目,有丰富的新闻传播和电视实践经验。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经获得“第六届广东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重要项目有:“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领域的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方案研究与设计”(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研究——以媒介生产融合为例”(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出版著作教材(含合著)1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担任《新闻与传播》(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期刊的编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委托项目首席专家。
(23)苏宏元,男,1963年出生,博士,毕业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文化与社会科学院传播系。先后任职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经济部)、西藏广播电视厅新闻中心(林芝、阿里和日喀则驻站记者)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副教授和副院长)。2007年12月被聘至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先后任新闻传播系主任、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数据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先后出版《网络传播学导论》、《新闻采访学》和《广播电视学》等著作和译著《高效的数据表达》,主编《跨媒体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江苏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新闻学发展前沿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15年6月8日获广东省第十一届新闻金钟奖。
(24)杜骏飞,男,1965年生于江苏淮安。新闻传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南京大学—奥美(NJU-Ogilvy)创意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创会会长、中国图书引文索引(CBKCI)新闻传播学科委员会成员、CSSCI来源集刊《中国网络传播研究》主编。兼任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长、江苏省社会舆情分析与决策支持基地主任、江苏省“紫金传媒智库”副主任。
1987年起任教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执行院长,教授本科课程:“媒介案例研究”、“深度报道研究”等。教授研究生课程:“传播研究方法”、“网络政治研究”等。2008年,主讲的“网络传播”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同年5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荣获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互联网与中国问题、媒介政治学、新闻理论以及传播研究方法。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网络社会管理研究”、“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引导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部级重点及特别委托项目十余项。出版《弥漫的传播》、《网络新闻学》、《深度报道原理》、《公开时刻》、《政府网络危机》等15部专著,发表论文、学术评论近百篇。
(25)李文,男,1961年出生。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新闻发布工作专家指导组专家,曾任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特邀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是中国新闻传播史,尤其在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的研究和西北地区新闻事业的研究方面多有建树。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社科项目5项,其中参与了2015年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分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4项,主持的项目为:甘肃省社科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甘肃新闻事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当前甘肃新闻出版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在这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有《甘肃新闻事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
30多年来为本科生、硕士生讲授了“中国新闻传播史”(省级精品课)、“广告学概论”、“广告学专题研究”等十多门课程,曾获省部级教学奖。
(26)李秀云,女,1972年出生,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地方新闻史研究所所长。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14),入选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013),入选中宣部、教育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2013—2014)。
现已出版专著5部:《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大公报〉专刊研究(1927—1937)》、《留学生与中国新闻学》、《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专著《中国新闻学术史》获天津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所指导的硕士论文《张友鸾新闻思想研究》(作者:崔迎)获2014年天津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现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新闻学术史”、天津社科基金项目“《大公报》专刊与天津社会文化”与“‘十三五’时期天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传播影响力研究”、天津市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等各类课题十余项。
(27)李良荣,男,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68年7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79年7月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新闻学者王中教授。1982年7月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讲席教授与特聘教授。
李良荣教授一直从事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国际传播两个方向的教学和研究,新闻学基础理论和新闻改革是他研究的主要着力点。他写出国内最早一本新闻实务史——《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1985),最早一本《新闻学概论》(1985),最早一本《宣传学导论》(1989),此外还有《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中国传媒业的战略转型》、《为中国传媒业把脉》、《新闻改革的探索》、《新世纪的探索》等著作和上百篇学术论文。其中最新版《新闻学概论》改版5次,发行60万册以上,覆盖全国80%以上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本新闻传播学教材,被师生誉为“新闻学百科全书式教材”,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程。从2003年开始,他连续主持了两期复旦大学“211”工程,并主持了第一次全国性受众调查“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5)。
近五年来,李良荣教授专注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的研究,发表的系列论文《论新传播革命》和主编的新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受到高度关注。2012年组建并主持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运用大数据研究国内国际舆情,为国家提供急需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和思想资源。3年期间,该中心完成60余份专报和《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等近20项大型研究课题,许多专报引发中央领导关注和批示。这些研究开拓了运用大数据、依托跨学科的团队开展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格局。
(28)李杰,男,1959年出生。笔名李思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数字娱乐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主编,《中国传媒报告》副主编,国内多家学术期刊编委、评审员。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会文化政策与文化创意产业海外项目评审员,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吉田秀雄纪念事业财力2002年度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传播符号学、广告传播学,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和人文资源的应用性开发。独立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和省级重点课题5项,出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数字娱乐产业》、《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29)李岩,女,1955年出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博导,传播学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开始至今从事新闻与传播学教学科研工作。现为浙江传播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广播电视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当代话语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浸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批评、传播与文化、广播电视等。代表性著作包括:《媒介批评——立场、命题、范畴、话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别获教育部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广播电视新闻学》(国家教委向21世纪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成果);《传播与文化》;《广播学导论》(浙江省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代表性论文包括:《数据新闻:“讲一个好故事”?——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继承与变革》、《若为自由故:新媒体时代关于新闻自由的话语表征与叙事建构》、《娱乐何以致死》、《符号学与新闻学研究交汇过程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过程的异化现象》、《视觉传播中的技术理性批判》等。
(30)李建伟,男,1955年出生。文学学士,毕业于河南大学,现为河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省级重点学科新闻与传播学牵头人、省级特色专业编辑出版学科牵头人。中国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学科负责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中国新闻奖审核专家、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评审专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审读专家。历任《中学语文园地》主编、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等职务。自2002年以来,出版《新锐飞扬:期刊策划著名案例》、《版权贸易基础》、《中国编辑出版教育透视》、《河南形象文化符号传播研究》等著作与教材;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传媒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河南形象文化符号传播研究”、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媒介素养变量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干预研究”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出版》、《中国编辑》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31)李艳红,女,1974年出生。传播学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副院长。研究兴趣在于市场化与当代中国的传媒变迁、当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变迁与公共生活的发展、传播的全球化及其社会文化后果、传播与民主、传播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传媒与社会运动、新媒体及其社会影响等,研究领域在传媒与弱势社群,公民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新闻研究。学术兼职包括《开放时代》学术委员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和香港《传播与社会》刊物的学术评审组成员。
代表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教育部项目多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开放时代》、《中山大学学报》等CSSCI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获奖情况:2008年获评“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32)李曦珍,男,1965年出生,甘肃通渭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在兰州大学留校任教以来,主要从事媒介批评、媒介技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哲学研究,先后主持过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基金资助的“影视镜像机制研究”、“西方媒介技术哲学研究”等项目,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全球超级传媒研究”项目;先后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和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的10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摘编。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先后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渗透与冲突——媒介“软实力”支撑的“全球传播”问题探讨》、《女性在电视广告中的镜像迷恋与符号异化》、《恐怖的声音与声音的恐怖——“9·11”后全球传播时代的恐怖主义意识形态透视》、《传播之“路”上的媒介技术进化与媒介形态演变》,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的代表性的论文是《媒介与人类的互动延伸——麦克卢汉主义人本的进化的媒介技术本体论批判》。2009年5月,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发表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渗透与冲突》荣获第十一届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理解麦克卢汉——当代西方媒介技术哲学研究》荣获第十四届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3)杨小彦,男,1957年出生。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曾任花城出版社编辑、《画廊》杂志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历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常务副社长;暨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加拿大温哥华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包括视觉传播、新中国摄影、视觉文化研究、城市学研究、艺术理论。
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重点项目“摄影艺术研究:新中国摄影发展史”,出版有《艺术史的意义》、《尚扬评传》、《篡图:杨小彦艺术批评文集》、《看与被看》、《杨小彦自选集》等著作,在《文艺研究》、《读书》、《博览群书》等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在美术评论方面,近20年来,撰写有上百万字的专业评论,涉及绘画与摄影,分别发表在《新美术》、《美术》、《江苏画刊》、《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广东美术家》、《美术观察》、《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浙江日报》、《中国文化报》、《现代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人民摄影报》、《艺术世界》等杂志与报纸上。
(34)杨秀国,男,1954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获学士学位。现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研究所所长。学新闻、教新闻、干新闻、教新闻,是杨秀国的主要人生轨迹。自1982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先到高校新闻学专业任教10年,再到省级媒体从事采编13年,继而被引进到高校再度从事新闻教学和科研,经历了从学界到业界,再从业界到学界的两次转型。由于具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和较为丰富的媒体经验,因而在课题申报、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2007、2009、2013年,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课题:《新闻报道亲和力研究》和《新闻报道正能量传播研究》,主持一项省级社科课题《河北媒体经济报道前瞻性、贴近性研究》。此外,还在《新闻战线》、《新闻与写作》等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业务。媒体融合、新闻生产和消费的流程再造等为重点关注领域。同时,正能量传播以及新闻报道亲和力研究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在教学上,所主讲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河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本人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大学教学名师。2007年以来,先后出版专著《新闻采访学通论》、《新闻报道策划》、《新闻报道亲和力》。其中,《新闻采访学通论》被评为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35)杨海军,男,1964年出生。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兼职有: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1988—1992年,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92—1996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任教。1996—2002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告系任教,2002—2011年,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2011年至今,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任教。
曾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告系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出版《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中外广告史新编》、《中外广告通史》等14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记者》、《新闻界》、《广告研究》、《现代广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学术著作《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2007年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中外广告通史》2013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其他学术成果曾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广告史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上海近代百年广告史研究:1840—194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广告舆论传播与话语变迁研究:1979—2009”等。
(36)杨魁,男,1960年出生。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政府传播与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200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传播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历任兰州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现代咨询策划研究所所长、《科学·经济·社会》杂志(CSSCI来源期刊)常务副主编、甘肃市场营销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咨询策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现任中国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公共关系与广告传播、区域形象与品牌传播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消费文化观念构建研究”、省级重大委托项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研究”等。历年来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主编丛书4套:《全球化与国际传播研究》(5种)、《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研究》(5种)、《现代企业策划研究》(5种)、《公关·广告·营销》(5种);出版《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维度》、《中国消费文化观念的媒介呈现研究》、《政府·媒体·公众: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研究》、《危机传播研究新论》、《现代企业形象管理:战略与策划》、《21世纪中国公关蓝皮书》、《现代公共关系学》等专著、教材20余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公共关系教育20年成就‘突出贡献’奖(个人奖)”。
(37)吴飞,男,1964年出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钱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互联网研究中心聘约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新史分会副会长、浙江省记协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多家学术刊物评审专家。曾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青年社会优秀成果专著类最高奖等多项。出版著作8部,在《社会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国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
(38)吴兵,男,1963年8月出生,安徽芜湖人。1981年9月考入南京陆军学校,后就读于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南京大学研究生班。1986年7月至1996年10月,在原南京军区某训练中心工作,1996年10月调入南京政治学院。现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军队专业技术人才特殊津贴、军队院校育才奖、南京政治学院中青年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评审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系列文职人员考试命题专家、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研发专家、江苏省南京市广播电视节目评审委员。
研究涉及广播电视传播、新媒体传播、现代传媒与战争等领域。先后为本科生开设“广播电视概论”、“电子媒介传播导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网络传播与控制”、“传播实务”、“军队广播电视宣传报道研究”、“军队网络宣传工作研究”、“战时新闻传播研究”等课程;为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传播理论前沿问题”、“军队电子媒介传播前沿问题研究”、“新媒体与媒体融合”等课程。先后出版专著3部,主编、参与撰写教材13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以及军队各类课题13项。指导的研究生论文4次获得省级优秀论文以及军队优秀论文提名,23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军队省部级及以上奖项。
(39)吴建,男,1958年出生。四川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业务、广告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任教以来,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汶川地震重灾区信息传播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发展研究”、四川大学首届青年教师科研项目“世纪更替时期的中国新闻摄影”、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区域经济与区域报业发展研究”、“四川省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效果研究”、四川省社科重点基地项目“四川省域居民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项目“我国西部晚报都市报现状与发展研究”等课题,参与过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新闻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项目以及《新闻传播百科全书》、《21世纪中国报业》、《报业通论》、《大学摄影基础》等著作与教材的编写,出版了《广告大理论》、《新闻摄影学》、《应用广告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新闻摄影教程》、《区域报业发展论》、《传递与接收——汶川地震重灾区信息传播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发展研究》等十几部著作,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
获得过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两次,全国第五届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学术成果奖(排第一位),全国摄影教育最高奖“红烛奖”,中国摄影教育优秀教学奖,中国摄影教育优秀理论奖等。先后担任过中国高教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教育摄影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40)吴信训,男,1949年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两度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及上智大学留学研究。在四川大学历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兼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等。1993—1996年,应四川省广播电视厅聘请,兼职参与创办了四川有线广播电视台,兼任台长助理。1998年,应清华大学聘请为高级访问学者,参与该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规划。1999年调任汕头大学,创建该校的新闻传播学科,任新闻信息传播系主任,兼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等。2002年调任上海大学,历任新闻传播系主任、传媒研究院副院长、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等。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研究方向)首席专家,领衔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吴信训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主任,第二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传播学会(CAC)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有《实用电视传播学》、《世界大众传播新潮》、《中国有线电视经营论》、《都市新闻传播学》、《现代传媒经济学》、《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媒介与传媒经济》、《国际新闻传播名校教育镜鉴》、《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等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曾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奖及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41)吴敏娟,女,1957年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先后在吉林省妇联、吉林省《时代姐妹》杂志社、浙江万里学院工作。历任吉林省妇联机关干部、吉林省《时代姐妹》杂志社编审,2004年7月至今在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任教。主讲过“编辑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杂志选题与编辑”、“畅销书研究与大众文化”、“时尚杂志专题”、“报刊编辑”等本科生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编辑学、女性传播学。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建构‘女性传播学’在传播学领域中的地位与发展”;主要研究成果有论文《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剖析》、《传媒角色的转变:从“邢燕子”到“超级女声”》、《不能让女性边缘化》、《网络为女性开辟新空间》、《新媒体拓展女性媒介发展新空间》等,著作有《中国女性期刊史》等。
(42)余琦,男,1964年出生,四川省岳池县人。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专业,1985年8月起,从事军事新闻教育工作,同年底参加南方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曾代职于12集团军179师炮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联合作战系。现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大校军衔;全军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江苏省社科成果评审专家,学院优秀教员、优秀研究生导师,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近年参加中国—巴基斯坦联合军演、全军师旅主官国外考察等活动。
从教30余年,前期从事新闻实务教学,主讲“新闻写作”、“通讯写作”、“电子编排”、“媒介批评”等课程,发表《“新闻”的初现及其在军事新闻传播中最早运用》、《通讯主题的形态》、《构建现代新闻编辑实验室》等论文,主编《军事新闻写作》、《通讯写作教程》等教材。最近十余年主要研究军事外宣,主持军队对台宣传、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发布等课题研究,主讲“国际传播”、“战时新闻传播”等课程,发表《以全球舆论同化为背景的中国军事外宣》、《我军对外宣传战略目标及其实现原则》、《当前军事新闻队伍建设观察与思考》、《军事新闻发布史及我军新闻发布制的建立》等论文。一项教学成果获军队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主讲的一门课程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
(43)汪振军,男,1963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为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兼任教育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库成员、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编写专家组成员等。
主要研究新闻传播、文化产业。主持完成国家社科、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人事部、河南省委省政府课题20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国外社会科学》、《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文章80余篇。获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代表著作:《创意中原:河南文化产业创新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创新研究》、《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
(44)宋玉书,女,出生于1955年3月。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辽宁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广告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主讲“广告学”、“新闻业务”等专业课程,以广告传播、文学传播、影视传播为研究方向,发表论文60余篇、新闻作品评析10余篇,独立撰写学术著作3部,主持教育部211项目子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和港澳合作项目1项,主编《21世纪广告智能运作书系》、《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特写与报告文学卷》等教材10余部。
论文《从传播工具到功能主体》获辽宁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尊崇与戏谑:国家领导人代言广告分析》获辽宁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文化共享意识与多元解码立场》获得辽宁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幸福在两种经济中流通——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评析〉》获得辽宁省文艺评论奖等;教学研究成果“基于广告大赛的优化创新‘四维互导’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除此,还获得辽宁省教育厅、教育基金会“陈香梅教育奖优良教师”奖励和“沈阳市巾帼先进个人奖”,2次被评为辽宁大学“十佳教师”,3次被评为辽宁大学“优秀本科教师”。
(45)宋应离,男,1934年出生。文学学士,毕业于河南大学,现为河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等职务。长期致力编辑出版史学研究,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奠基意义和开创价值,尤其是在现当代中国出版史料学建构和中国期刊发展史和中国大学学报史研究等方面功勋卓著。先后出版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中国大学学报简史》、《中国当代出版史料》、《20世纪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10卷本)、《亲历新中国出版六十年》等论著。曾考证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是1906年东吴大学创办的学术性刊物——《东吴月报》(创刊号名曰《学桴》)。这一考证结果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较之以往研究者认为我国最早的学报创办于1919年的观点提前了13年。主编的《中国期刊发展史》一书开创了中国期刊发展通史研究的先河。领衔主编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的出版填补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出版史料收集、挖掘和整理工作的空白,成为续写中国现代出版史料学的重要一笔。2010年荣膺“新闻教育30年贡献人物”奖。
(46)张昆,男,1962年出生。湖北云梦人,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院长,武汉大学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2006年7月调任现职。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长期从事新闻传播教育,致力于新闻传播史、政治传播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的首席专家。独自出版《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国家形象传播》、《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等学术专著、教材1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报告180余篇。研究成果曾经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多项。主讲的“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主讲的“传播的历程”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得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
(47)张宁,女,1964年出生。社会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新闻史教育学会公共关系史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公关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高等教育新闻传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特长为政治传播、危机传播。
主持多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横向课题,主持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主编或出版《日本媒体上的中国——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政府传播:公共管理视野中的传播课题》、《公共关系管理》、《媒介社会学:信息化社会传播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危机传播》等多部著作,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CSSCI发表数十篇论文,2015年9月撰写的政策咨询报告《传媒“冷处理”和网民“热”批评——日本各界对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舆情分析及传播建议》获得中央宣传部采纳。
曾获得201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团队第三名,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团队第三名,专著《公共关系管理》获2011年中国高等教学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48)张华,女,1972年出生。博士,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新疆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进修,于2009年获得电影学博士学位。2010—2013年期间,曾在新疆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
近年来,专注于中国电影历史与理论领域的研究,多有研究成果发表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及《艺术评论》等学术期刊,代表论文有《“祖国”和“故国”的“常青树”——李丽华的战后“明星”生涯》、《习性中的聚合与离散——行为理论视野中的〈每日电影〉群体更替》、《广春兰新疆电影解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大众电影〉初创时期(1950.6—1952.5)形态考察》等。已出版学术专著《姚苏凤与1930年代中国影坛》、《新疆电影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疆电影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电影史”。
(49)张如法,男,1938年出生。河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主持《河南大学学报》享誉全国学报界的《编辑学研究》专栏(该栏目于2014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栏建设工程”),是学界“编辑选择观”的代表学者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研究编辑学并招收编辑学研究生的学者之一。专著《编辑社会学》一书开创了编辑学中对“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先河,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专著《编辑的选择与组构》一书被学界誉为中国研究编辑选择理论与实践的代表著作。论文《选择:编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职责》荣获“全国首届优秀出版论文奖”,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还有《组构:编辑的文化学意义》、《完善:编辑的一个本质含义》等。曾担任《河南新文学大系》丛书中四本书的策划、编辑工作,该丛书分别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10年荣膺“新闻教育30年贡献人物”奖。
(50)张志安,男,出生于1977年4月。传播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执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院长助理、“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副主任。现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首批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业、媒介融合、互联网治理等。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等课题。
社会兼职包括:国家网信办网研中心特约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新闻与传播专家,中国首部政府组织编写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作者之一;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新闻学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论文评审。
主编或撰写出版《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报道如何深入》、《记者如何专业》等10余本著作。在Chinese Journal ofCommunication、《新闻与传播研究》等SSCI或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曾获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广东省新闻金钟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广东五四青年奖章个人奖,学术成果曾获全国新闻传播学科优秀论文、《新闻与传播研究》十佳优秀论文、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等。
(51)张贤平,男,土家族,1957年出生,湖南永顺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文学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37年,主要从事广告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撰写专著4部,主编教材3部,参编著作和教材9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纵向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3项,承担横向课题5项。主要研究方向:广告策划、品牌传播、民族文化传播等。
兼任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学术顾问。同时担任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评委,湖北电视台《创意无限》栏目高级顾问,教育部主办的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评委、学院奖评委,中国广告作品年鉴评委,台湾《“中国时报”》金犊奖大陆执委及评委。主讲的“广告学概论”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2014年又被评为湖北省资源共享精品课程。指导学生参加多项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69项。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曾获得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个人、湖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获得“三育人”标兵和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
(52)张征,女,出生于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新闻采访写作方法、新闻业务教学方法。开设课程为“基础新闻采访写作”、“高级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专题”、“名记者研究”、“传播学”等专业课程。
代表作:《西北采访万里行》、《新闻发现论纲》、《新闻采访教程》、《新闻写作教程》、《漫谈新闻采访》。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2008年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1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称号,2011年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名师”称号。
(53)张晓锋,男,1973年出生,江苏江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协同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百名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史论和电视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中国新闻法制通史·港澳台卷》、《传媒协同发展论》、《新闻职业精神论纲》等著作和教材11部,其中《当代电视编辑教程》等两部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四级递进、两翼开放、产学协同: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香港地区新闻法制的历史考察》(论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获国家一级学会奖和厅级奖等6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完成“台湾广播电视发展史研究”等省部级项目3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台湾近代新闻史研究(1885—1949)”,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和“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的子课题各一项。
(54)张铭清,男,1945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1993年任《人民日报》福建记者站记者、首席记者、站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1993—2006年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对台宣传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外宣办顾问,中新社新闻学术研究中心副主席,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国防大学兼职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兼职教授、顾问。2007年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起任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平台主任、首席专家。2015年起任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领军专家。
主要从事推动海峡两岸新闻交流工作。在国务院台办工作期间,组织参与中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两个白皮书等重要文献的撰写,并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一些重要文章入选《邓小平理论文库》和《江泽民论述研究》。出版过言论集《海峡谈屑》、通讯和报告文学集《海峡潮》。学术论文和新闻作品获得国家和省、部评选的多种奖项。2008年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一国两制’下的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批后,担任这一课题的首席专家,该课题已在2013年顺利结项。
(55)张德胜,男,中共党员,1963年8月出生,湖北武汉人。先后毕业于湖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体育影视分会副会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副秘书长、湖北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会长。
1987年在咸宁师专(现湖北科技学院)中文系参加工作,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学术骨干,同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调入广州体育学院工作,2002年晋升教授。2007年出任体育新闻与传播系首任主任,同年被评为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和南粤优秀教师。2011年调入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任“东湖学者”特聘教授,次年任院长。
专事新闻业务和媒体体育研究,迄今共出版《媒体体育与体育媒体》、《体育观赏概论》、《体育媒体通论》等专著、教材十余部,在核心和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2012年出任新闻传播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负责人兼首席专家,2013年被批准为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讲“新闻业务”、“体育传播”课程,2013年主持建设了省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体育解说评论”,2015年主持建设了省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现代体育与社会进步”,2015年被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张德胜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01年荣获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56)陆绍阳,男,1966年出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电视家协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曾担任中国新闻奖、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文库、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以及教育部中小学艺术类教材审查委员等。担任《电影艺术》、《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编委。
主持完成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电影产业成果及问题研究”、2008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课题“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研究”、2011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重点社科课题“中国电影发展的顶层设计”。2016年担任“马工程”重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子课题负责人。著作《中国当代电影史》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成果三次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七次获得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多篇。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影视文化与创作研究、电影产业研究和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57)陈刚,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学系主任、新媒体营销传播(CCM)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告研究》杂志主编。
长期致力于数字营销传播、广告产业发展研究。曾出版《传播传播管理》、《关键时刻战略》、《当代中国广告史(1979—1991)》、《中国乡村调查——农村居民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研究》、《广告的超越》等专著。尤其是2012年出版的《创意传播管理》在数字营销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被评介为目前该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所提出的发展广告学理论被誉为中国广告研究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曾主持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中国乡村调查——中国农村居民媒介接触与消费行为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广告产业中国模式理论建构”。
(58)陈志强,男,1972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南昌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工作,历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主任、南昌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现为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
主讲过“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传播媒介发展史”等本科生课程,及“传播学史”、“传播学经典举要”等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出现与崛起(1921—1949)”,及“新闻传播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职业化探索”、“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途径分析”、“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效果分析”等省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有《租界、“洋旗报”与近代报业——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生存环境变迁的一个独特视角》、《〈野百合花〉和“王实味事件”》、《胡政之申请“兑换”20万美元官价外汇动机辨析——兼议抗战胜利前后民营大报的发展渴望》、《中央苏区时期报刊发行的途径与效果研究》等论文;专著《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获江西省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课程超市:导师指导下高校学生自主选课的教学新模式》获江西省第十三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59)陈昌凤,女,1964年出生,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任教。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讲授的课程包括“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事业”、“新闻传播学引论”、“媒介伦理与法规”、“媒介社会学”、“新闻学理论研究”,以及“传播历史”、“理论与方法”等。曾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闻传播史、媒介伦理、新闻传播教育、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广电总局重大课题及横向课题。曾获国家级、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获多届北京市期刊论文一等奖,获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著有《美国传媒规制系统》、《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网络时代的盛世危言:互联网与社会变迁》、《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香港报业纵横》、《蜂飞蝶舞——旧中国著名的报纸副刊》,主编《魔镜丛书》,合译《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及业界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数百篇。
(60)陈信凌,1963年11月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文学科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新闻与传播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2017)委员、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新闻传播学科联盟负责人等。
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其中一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为国家社科基金及中央宣传部特别委托项目,一项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省级项目13项。出版《国内电视媒体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估研究》、《江西苏区报刊研究》等著作6种。《光明日报》发表书评,评价《江西苏区报刊研究》是“苏区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中国出版》、《中国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专业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论文110多篇;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江西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一项,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项等奖项13个。
在教学研究方面,其任总主编的八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选题立项,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陈香梅教学奖等奖励,还被授予“十五”期间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南昌大学“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61)陈先红,女,1967年出生,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学、战略传播、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创始人和首席指导老师。
中国首个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会长;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首批智库专家,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2009年中国十大公关人物,中国公关教育名师,推动中国公关事业100人,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湖北省委十大智库之“网络社会治理与战略传播”华中智库负责人。
陈先红教授秉持“教学+研究+咨询”的TRC教学和研究理念,坚持“国际化、学术化、社会化”的学术追求,在公关理论创新、新媒体研究、品牌危机与公关应对、政府和企业智库服务等方面,均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咨询实践。主持纵横向课题几十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Public Relations Review、Journal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教材16本,主要有《公共关系生态论》、《关系范式下的公关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策划》、《广告学》(第三版)、《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三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研究报告和论文集《危机管理与整合策略传播》、《中国社会化媒体发展报告·2013卷》、《中国公共关系年度报告·2014卷》等。
(62)陈堂发,男,1967年出生,安徽桐城人。法学(政治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经历。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大众传播法、媒介伦理、政治传播。
近十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2015—2020)、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传播中的隐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2012—201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问题研究”(2006—2010)。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多部学术著作先后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排序)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第二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论文《新媒体涉私内容传播与隐私权理念审视》入选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组织评选的“第三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
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授权与限权:新闻事业与法治》、《论当代中国媒介权限》、《批评性报道法律问题研究》4部,合著《媒介话语权解析》、《执政党与大众传媒》、《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等6部。近20年来,先后在新闻传播学类及综合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63)邵培仁,1953年出生于江苏淮安。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国际影视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基地——娱乐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兼任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浙江省会展学会会长,《中国传媒报告》杂志主编。
发表论文约300篇,主撰或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8种。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①传播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传播学导论》、《传播学》、《大众媒介概论》、《传媒的魅力》;②媒介理论和传播交叉研究,包括《媒介生态学》、《媒介地理学》、《媒介舆论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社会学》、《经济传播学》、《政治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教育传播学》、《媒介理论前线》、《媒介理论前沿》、《媒介理论前瞻》;③媒介管理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包括《媒介经营管理学》、《媒介管理学概论》、《媒介管理学》、《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媒介战略管理》、《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电影经营管理》、《文化产业经营通论》。
《媒介地理学》于2012年和2011年获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传播学导论》于2002年获浙江省政府优秀教材一等奖;《媒介管理学》(含《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于2004年获浙江省政府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
(64)武志勇,男,1965年出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新闻传播史。上海市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协同研究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评估听评专家。曾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及中国台湾世新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访学。
1986年,即在山西农村进行报纸读者调查。此后30年间,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近代以来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变迁研究”、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古代报刊发行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新媒体政策演进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年来的中国互联网新闻政策变迁》、《网络新闻工作者互联网新闻政策变革意向调查报告》、《美国民意群体的在线沟通与线下行动》、《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基本规律》、《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变迁历史的现实启示》、《20世纪下半叶台湾报纸发行体制与业态》等数十篇。著作《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变迁研究》,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人民日报》等发表书评给予好评,并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65)范以锦,男,194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6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1970年进入南方日报社当记者,撰写过大量农村题材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章,先后任南方日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记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等众多职务。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1992年,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证书。2003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传媒杂志评出的中国传媒业“英雄榜”风云人物、先后获评为“中国传媒年度人物”、“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中国报业十大人物”、“十大传媒创新人物”、“中国传媒产业思想贡献人物等荣誉。传媒杂志社和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独享“最具创新成就传媒人物”殊荣。他第一个将品牌概念引入中国报业,提出报业品牌理念,被业界誉为开启了中国报业的“品牌”时代。
2005年10月,他出版代表作《南方报业战略》,系统介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培育优质媒体品牌的独到做法和经验,并从整体上论述了媒体传播业的发展战略、运营实践和企业文化,获广东省政府颁发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至今获聘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新闻传播的教书育人工作,桃李满天下。
(66)林如鹏,男,1968年出生,福建安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7月自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1月在暨南大学获新闻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起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职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至2006年11月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从1996年起,先后担任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兼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05年1月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2006年4月被任命为校长助理。2008年7月起任暨南大学副校长。2015年12月,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兼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综合管理类专家小组副组长等。
他多年来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专注于新闻业务与媒介经营管理方向的研究,讲授《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采编与新闻政策》、《新闻采写研究》、《新闻评论研究》等课程。其代表作《广东报业竞争三十年》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讲的本科课程“新闻事业经营管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第八届“金钟奖”等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67)欧阳宏生,男,生于1951年12月。高级记者,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先后在地方、中央媒体从事采编、管理和研究工作。2001年进入四川大学,次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的研究与教学。主持了13项国家重点、一般或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12部著作,主编2部国家重点规划教材,个人著述300多万字。有4项成果获国家级社科奖励、6项成果获省人民政府奖励。现兼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术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多年来一直被聘请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国际生态纪录电影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国际及国家大奖评委。担任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多家卫视顾问,以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等多家期刊编委。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广播电视研究,在我国较早将人文社会学科用于传媒研究,拓宽了新闻研究路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具体主持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他担任总撰稿的《中国电视论纲》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对以后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21世纪以来,他出版的关于电视批评的系列著作,开拓了一门新的学科——电视批评学。
(68)金冠军(1948—2011),男,籍贯浙江海盐,上海大学文学学士,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创始执行院长,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1982年以来,先后工作于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世纪80年代,创建上海大学文化管理专业。1995年,与谢晋创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曾担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教授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2011年夏,卸任院长。同年秋,突发心脏病逝世。任职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期间,领导新闻传播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科,从无到有,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申报成功新闻传播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文化管理、传媒产业、传播理论等研究领域研究,主要专著有《市场经济与文化管理》、《当代传媒制度变迁》等,主编《传播学通论》、《中国传播思想史》、《影视艺术技术丛书》、《影视教育丛书》、《明天传播学丛书》、《上海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
《传播学通论》获国家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影视艺术技术丛书》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传播思想史》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69)周云倩,女,1972年出生,江西上饶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昌大学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院研究员。2012年,荣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项目的全额资助,于2013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学一年。作为第一主持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重点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共9项,已在CSSCI和中文核心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9篇,出版《程序正义视阈下的舆论监督》等著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经营管理与网络传播。在广电媒介经营与管理方领域已耕耘多年。近年尤为关注融合背景下广电运营创新等课题,已主持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和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子课题等系列科研项目;在网络传播领域,则是突出社会心理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本挖掘和情感计算等多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005—2010年间,担任江西新闻出版广电局节目评议专家,节目评议稿件多次得到广电总局的表扬。2011年以来,先后获得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南昌大学校级成果奖、南昌大学优秀本科生导师等荣誉。2016年,在由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中,由于出色指导学生完成作品的制作,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70)周德仓,男,1962年出生,陕西岐山人,198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任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9)访问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少数民族(西藏)新闻传播。出版著作有:《西藏新闻传播史》(2005),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中国藏语报刊发展史》(2010),获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西藏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西藏自治区特色专业“新闻学”(2010)、西藏自治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2011)等重要教学改革项目。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1989)、“西藏高校教学名师”(2007)、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2007)、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1)、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12)、西藏自治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3)、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等荣誉和奖励。
(71)於贤德,男,1950年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浙江大学中文系工作,担任浙江大学美学研究所副所长。1993—2003年任汕头大学党委委员、校董会董事、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硕士生导师。2003—2005年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200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后,转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和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尤其在文艺美学、审美应用学及电视节目学上多有建树。曾两次作为特邀专家参加全国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美国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主要著作有:《景美观》、《民族审美心理学》、《城市美学》、《电视审美文化研究》、《中国旅游文化书系?中国桥梁》、《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与创新》等多部,合著《科学美学原理》,参与编写《大学美学》。1994年被评为汕头市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获浙江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优秀期刊作品奖等教学、科研奖励。
(72)郑亚楠,女,1965年出生。复旦大学博士。历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原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5年12月至今,任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民革常委、哈尔滨市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郑亚楠教授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专业负责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梯队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外国新闻传播史”负责人;曾获省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3项;2012年获全省高等学校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获黑龙江省第七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三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黑龙江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佳作奖等。目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已成为黑龙江省内唯一的由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和大学签约共建的新闻传播学院,其本人为黑龙江省新闻传播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3)郑岩,男,196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学硕士,198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和广东省汕头教育学院。2000年以来就职于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现任教于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事业史”等。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新闻理论和媒介批评等。主持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传媒文化异化现象批判和海南旅游文化传播研究等。撰写和参与编写学术著作三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十余篇。主要代表性科研成果有学术专著《传媒文化的异化现象批判》等。学术论文:《用人文精神引领新闻文化的思考》、《传媒贵族化浅析》、《报纸标题写作问题透视》、《广告传播中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对大学生山难报道的反思》、《在不变中求变——新闻类周刊的发展之路》。
(74)郑涵,男,生于1959年,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通讯评议专家,上海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专项资金评审专家、智库专家;《国际新闻界》、《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中国致公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1987年以来先后工作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15年7月更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2013年起,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2011年秋季至2015年初,曾担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院长(兼新闻传播系主任)、主持工作副院长、教授委员会主席、学位委员会主任等。
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发展、传媒制度、传播理论等领域研究,主要专著有《中国和文化意识》、《当代西方传媒制度》等,主编《全球化视野:传媒产业经济比较研究》、《国际传媒政策新视野》、《亚洲传媒发展结构转型》、《新媒体与文化转型》、《上海传媒产业制度变迁》、《国际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传媒制度论丛》、《媒介研究读本系列》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主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当代西方传媒制度》获得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75)郑智斌,男,1969年出生,江西高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恪守职业理想,长期潜心于高等教育教学事业,讲授传播学、新闻采访、广告策划与创意、受众研究、网络传播、新媒体技术与实务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并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网络舆情、受众理论,以及新闻实务、广告文化和媒介素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宣部重点委托项目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共11项,以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项,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CSSCI期刊16篇),出版学术专著《众妙之门:中国互联网事件研究》、《中国发展传播学(江西卷)》、《网络人际传播论》和《电波广告实务》等;曾获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江西省广播电视奖论文奖,以及江西新闻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中兴发展奖教金和十大“教学标兵”提名奖等奖项若干,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媒介信息素养与跨文化对话的网络成员教席。
(76)单波,男,1964年出生。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二级,珞珈特聘教授)、副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法国波尔多三大客座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研究员,河北大学兼职教授,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Communication&Society)、The Chinese Journal ofCommunication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代表作有:《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多项。多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77)孟建,男,1954年出生,江苏常州人(祖籍山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组长、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曾多次赴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也多次到我国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访学和学术交流。
主要研究新闻传播、文化传播、视觉传播、公共传播,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合著、编著二十余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形象的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传播力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现途径”、国家奥委会研究项目“2008奥运会:中国对外形象传播战略研究”、上海社科基金项目“2010世博会:上海形象竞争战略研究”、国务院应急办重点项目“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沟通”等,并担任了这些项目的首席专家或项目课题组组长。孟建还为中央政府提供了较多的战略咨询报告,有些报告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78)赵晓春,男,1952年出生。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农业传播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农业传播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动漫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岛)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青岛市计算机学会影视动漫专业委员会主任,青岛市传播学会秘书长、副会长,青岛市动漫产业协会副会长,青岛市动漫产业创新基地主任,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青岛市数码动漫研究院院长。进入高校32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的教学与创作以及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与传播。
作为教学项目负责人和第一参加者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主创影视作品获得省部级奖17项,其中获得国家广电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发的“神农奖”金奖和银奖各两部,编导的动画片《三岔口》获得中国第二十五届金鹰奖和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电影类二等奖,3D立体动画电影《崂山道士》2012年1月被评为国家首届动漫精品工程奖,《西厢记》获得“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主编的《农业传播学》系列丛书获得山东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软科学一等奖。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79)胡远珍,女,1962年2月出生。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大学教学名师,从事新闻传播教育已有30年。主要讲授传播学、广告学本科课程和新闻传播理论硕士研究生课程。系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学会理事、武汉市记者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情民意专家库成员、湖北省广告协会广告委员会评审专家。
研究专长:主要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发展中涉及的相关政治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政府治理与媒介治理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注重两种研究取向: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对地方传播实践本土化的考察。近几年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有:媒介传播与公民意识、公共治理与媒介治理、主流媒体与舆论引导,以及对湖北省、武汉市文化软实力和政务信息公开的研究。相继承担了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和湖北省教育厅等多项研究项目。发表研究论文近40篇,其中《公共治理需媒介参与》、《如何加强媒介治理》、《两个舆论场构筑思想高地》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主流媒体自信与思想舆论引领》在《光明日报》发表后被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知名网站全文转载。《网络媒体对公民意识的培养》、《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思维与话语分析》、《中国传统报业理念的形成与价值分析》、《大众传播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发展轨迹探寻》等论文发表后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80)胡泳,1965年出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担任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新闻界》、《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二十一世纪》(香港)、《中华传播学刊》(台湾)、《传播研究与实践》(台湾)、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ommunication以及China Perspectives匿名评审专家;中华互联网研究年会(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理事会理事。
拥有11年的平面媒体经验和6年的电视媒体经验,历任《中国日报》记者、《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互联网周刊》编委会主席、《环球管理》总编、《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主编、《对话》总策划、《赢在中国》总编辑、《我们》总策划。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纪录片;互联网经济与互联网产业;新媒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网络政治学;互联网治理。著有《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等,译有《数字化生存》等。其中,《网络为王》(1997)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2008)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81)胡翼青,男,1975年7月生于江苏无锡,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1998年留系任教,2006年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与传播思想史。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青年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浙江大学、深圳大学等多家高校兼职研究员与兼职教授。曾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著有《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获江苏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以及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等多部专著;主持并完成国家级课题“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环境的对策研究”;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1篇。主要讲授课程包括“新闻传播理论”(博士)、“传播学专题”(硕士)、“媒介通论”(本科)等,曾经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因长年坚持开展读书会活动,被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教育报评为2013年度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82)段淳林,女,1964年出生,武汉大学广告学博士。1996年就职于华南理工大学社科系,2004年迄今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任副院长,教授,品牌研究所所长。2013年创立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此外,作为全国第一个品牌传播本科专业方向创办人、整合品牌传播(IBC)理论体系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兴华人才”工程品牌传播学术带头人,段淳林教授还担任中国广告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品牌营销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创意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企业文化协会理事等职务,一直致力于品牌传播与企业文化的研究。
在《现代传播》、《中国出版》、《企业管理》、《企业研究》、《经济问题》、《现代广告》、《中国广告》、《中外企业管理》、《销售与市场》、《中国品牌》、《广告大观》等十多种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45篇、研究报告5份。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项相关研究成果被省级政府部门和企业采用。出版《整合品牌传播》、《品牌传播学》、《声浪传播》、《公共关系学》等著作7部。主编全国第一套《21世纪品牌传播系列》教材与研究生教材《21世纪品牌传播理论研究》。主讲EDP、MBA、EMBA、DBA的“整合品牌传播(IBC)”、“品牌差异化战略”、“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企业文化管理”等课程。曾获得连续两届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项。
(83)侯迎忠,男,1966年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学位。曾任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政府传播与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究”负责人。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实务、政府传播、对外传播与国际传播、传播与社会发展。
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参与主编《全球化与国际传播研究》丛书一套,出版《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2008)、《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2008)、《优秀财经新闻作品评析》(2011)等专著3部、教材2部。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体系建构研究”(2010年立项)、中国外文局招标课题“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与对外报道研究”、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领航项目“国际舆情分析与政府传播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等纵向项目,以及“佛山市新闻发布年度评估”(2013、2014年度)、佛山市建设食品示范城市验收评估(2015)。《佛山日报》2015年年终读者调查(2015)、湖南电台交通频道听众调查与目标市场监测(2005—2007)、长沙市报业市场调查与分析(2005)等横向项目,各类项目经费200余万元。
(84)钟瑛,女,1962年3月出生,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1997年英国北伦敦大学信息传播学院访问学者,20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睛彩视讯新媒体联合实验室主任;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曾涉猎的专业有中文、历史、信息管理、新闻传播,现在主要从事网络传播、媒体政策、传播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权威及核心以上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独著、合著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主持和主要负责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10余项。200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管理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研究”(07&ZD040),其研究成果《网络传播管理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85)姜红,女,1971年出生,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当代媒介素养》主讲人,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编委,中国新闻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栏目评审专家,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4年“安徽省优秀教师”。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9篇论文发表于本学科影响因子最高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曾获2004年“全国博士生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2014年《新闻与传播研究》优秀论文奖、首届“国家学会奖”优秀论文二等奖。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批评、新闻观念、媒介与社会治理等。
(86)袁爱中,女,1969年出生,回族,河南郑州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复旦大学访问学者(2006),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咸阳市新闻学会副会长,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是民族文化与新闻传播。独立承担国家民委项目“西藏民俗文化传播研究”(2009)、教育部项目“西藏民族文化传播的历史、理论与现实”(2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藏宗教文化变迁与适应研究”(2011)等多项课题。参与复旦大学985创新基地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两项,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经验。带队深入西藏进行调研,完成了系列调研报告,深化了研究的层次。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积极开展教学与学科建设工作。作为第一执行人参与西藏自治区特色专业“新闻学”以及“西藏现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出版传播学教材一部(副主编)。主持西藏民族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新闻写作的训练体系构建》以及《新闻学概论》重点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87)顾理平,男,1963年出生,江苏江阴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记协常务理事等职。1981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1985年毕业留校任职于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学校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1995年5月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担任副书记。1996年调任学校宣传部担任宣副部长兼校报主编一职。2001年调任学校组织部任副部长。2003年调任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党委书记,2012年改任院长。
1999年,出版了第一部该领域的专著《新闻法学》,初步框定了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和主要研究范围。随后,又出版了《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隐性采访论》、《新闻权利与义务》三部专题研究专著,奠定了国内该学科的权威地位。随后,他又将研究领域及内涵不断拓展,出版了《新闻传播法学》。迄今为止(2016),已先后出版了《社会新闻采写艺术》、《新闻传播与法治理性》等共10本个人专著,发表论文近100篇,成为中国该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2000年主持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研究”,2015年申报的“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论文《微博实名制: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获201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隐性采访论》获江苏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88)倪延年,男,1953年生,江苏金坛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后留校图书馆。先后任党办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党委常委兼党办主任、纪委书记等职。现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新闻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首席专家。
先后主持过学校青年项目、省教育厅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重点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中华民国新闻史”;已出版有:《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倪延年、吴强合著)、《知识传播学》、《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中国古代报刊法制发展史》、《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中国新闻法制史》、《中国新闻法制通史》和《中国古代报刊法制发展史》(繁体字版,2016)等专著。《中国古代报刊法制发展史》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2007年获江苏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2013年获教育部第六届普通高校优秀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89)殷俊,男,1978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研究、舆论研究和戏剧与影视研究。担任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重庆市社会科学大数据中心执行主任、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主任、重庆华龙网集团副总裁,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审专家、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教育实践基地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台湾与东南亚华文传媒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公共关系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动漫内容创意产业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十多部,获省部级政府奖10余项。
(90)卿志军,男,1971年出生于湖南邵阳,新闻传播学博士,现任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海南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海南省新闻奖评委。曾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传媒》等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研究专著《电视与黎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旅游文化传播学研究》。主持完成“危机事件舆论引导与公众对海南形象认同建构”等省部级课题6项,现作为主要参与人在研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党管媒体原则的发生机制及其在新媒体治理中的实践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良性互动中的文化传播体系研究”。第一完成人获得海南省第六届和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主持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海南省新闻奖5项。研究方向主要为:传播与社会发展、传播实务等。
(91)高卫华,女,1955年5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中南民族大学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女教工,全国模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民族文化传播。
1999年主持新闻学专业工作。主持并成功申报传播学硕士点(2006)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点(2014);创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学术团队(2009)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2015)。主持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省教育厅高校教学研究项目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业类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与省级奖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教材等2部。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记者》、《中国高等教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3篇。主持国家重大招标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子课题;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地区10县市土家族文化传播研究”(2014),“湖北民族地区基层文化传播问题研究”(2011),“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武当山道教文化产业发展”(2007)以及湖北省民宗委文化传播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
(92)郭光华,男,1955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2005—2014年担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二届教学名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实务、对外传播与国际传播理论与实务、舆论学。
出版学术专著有《新闻传播能力构建研究》、《新闻传播艺术论》、《舆论引导艺术论》等8部,编写教材《新闻写作》等8部。在《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新闻传播学论文80余篇。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构与评价体系研究”(2013年立项)。承担广东省社科课题两项,连续三年主持承担广东省委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境外涉粤舆情监测分析暨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等。受聘担任广东省、广州市宣传部门及多家媒体专家顾问等职。
(93)郭镇之,女,1951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留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同年12月获硕士学位),讲授“中国广播史”。1985年9月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1989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1988—199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4—2004年任教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2004年11月至今,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曾担任清华大学第九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特别是广播电视史、新闻传播理论、中外广播电视研究、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主要著作有专著《中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教材《中外广播电视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当代广播电视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译教材与著作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大众媒介在加拿大》、《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和《文化研究基础理论》;主编《聚焦“焦点访谈”》、《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跨文化交流与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超过百篇。
已经完成的研究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焦点访谈’类专题报道看舆论监督作用”,广电总局人文社会科学项目“WTO与中国大众传媒法研究”、“中德电视市场比较研究”和“走出去的第一阵地——中国电视与东南亚”。在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创新研究”。
(94)涂光晋,女,1951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教授。1982年1月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评论、公共关系。主讲本科生课程“新闻评论”、“公共关系学概论”,硕士研究生课程“新闻评论研究”、“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等。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新闻界》副主编等职。现兼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评论”第一首席专家,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药监总局风险沟通专家,全国爱卫会专家委员会健康促进分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及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等。
代表作有:《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Interpreting China's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广播电视评论学》、《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教程》、《公共关系案例》。1991年、2011年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06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0年、2006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2014年获第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良师奖。200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95)黄瑚,男,1955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省海门县(今海门市)。先后在复旦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社会或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辞海》(2019年版)新闻学分科主编等。
1986年7月起在复旦大学执教至今,主要教学与科研方向为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法与新闻传播伦理,其间曾应邀在香港珠海学院、台湾铭传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曾赴美国东西方中心与夏威夷大学进修一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做短期访问学者三次。已出版的论著、教材有《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新闻伦理学》、《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简明中国新闻事业史》、《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教程》、《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实用教程》等,参与主编或撰写的各类著作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辞海》、《中国新闻图史》、《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新闻事业与新闻传播学》、《大辞海·文化新闻出版卷》、《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等。
(96)黄合水,男,1963年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现任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1990年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从事广告教学工作,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4年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担任过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策略顾问、新华社中国新闻发展总公司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最佳品牌建设案例”评审委员、《现代广告》(学术刊)主编、《广告研究》副主任编委,是国内最资深的广告和品牌学者之一、广告实证研究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主要从事广告研究,讲授“广告心理学”(2007年福建省精品课程)、“市场调查”、“广告研究方法”等课程。2005年,参与项目“20年磨一剑——中国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推广”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著有《广告心理学》(“十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告调研方法》、《品牌学概论》、《品牌与广告的实证研究》、《市场调查概论》、《广告五字诀》、《品牌研究经典案例》、《广告研究经典案例》等著作。承担了几十项纵向、横向课题,如“台湾政治广告研究”、“中国广告教育现状研究”、“中央电视台传播优势研究”、“各品牌世界杯央视广告效果研究”、“2012中央电视台奥运营销效果追踪研究”、“CCTV移动传媒创新盈利模式和频道拓展研究”等。
(97)阎立峰,男,1970年2月生,文学博士,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2003—200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9月起就职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任副教授,200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目前承担的学术兼职有: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林白水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奖资格审核委员会委员、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
多年来从事影视戏剧和新闻传播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影视学、台湾传媒与文化。已出版专著《思考中国电视》、《台湾传媒与台湾文化研究》,并发表系列论文,担任《台湾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副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若干,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和福建省教改项目等。在治学上,倡导并实践一种将文本细读与文本的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98)董广安,女,1949年出生,祖籍河南伊川。郑州大学二级教授、曾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院长。1976年7月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新闻专业教师。曾为第二届、第三届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评委、河南省报纸质量综合测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科技影视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业务(实务),在都市报、晚报研究领域和穆青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力。
代表作有《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现代新闻写作教程(第二版)》(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和教育部精品教材)。作为主持人完成199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报舆论导向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研究”及其数项省级课题,在研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穆青精神的现实影响及其传承研究”。
(99)董伟建,男,1959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文化影像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理论。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余篇,撰写的论文《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防范》被《新华文摘》转载。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负责学院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积极推动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验为平台、以竞赛为契机、以实践为升华,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理念,在校内设置了一系列专业竞赛项目,提高了学生的业务能力。指导的学生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省级奖项。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围绕课题撰写了《拓展新闻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建构实践教学平台》等系列教研论文,最终成果“媒介转型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00)蒋建国,男,1970年出生,湖南东安人,历史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南大学“黄河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广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和先进个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对象、暨南大学首届“杰出青年学者”。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消费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新媒体、媒介文化与新闻传播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出版《消费文化传播与媒体社会责任》、《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1800—1911)》等学术专著5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月刊》、《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社会科学战线》、《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信息年鉴》全文转载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省部级项目7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当选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
(101)蒋晓丽,女,1956年12月出生。文学博士,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国专家组成员,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访问学者及客座教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专业学位委员,中国传播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理论)。长期从事新闻编辑、传媒与文化、文化产业等方向学术研究。
任教以来,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运用研究”、“从西藏‘3·14’事件看西方媒体的所谓客观公正”(特别委托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及其区域实现研究”(重大招标项目,负责第一子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项目,负责第五子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抚慰功能在西部地区的特殊作用”、“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媒在应对危机时的宣导抚慰功能——对西部地区的特殊作用”。曾撰写国家“九五”规划教材《现代新闻编辑学》、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网络新闻编辑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传媒文化与媒介研究》。参与出版著作近2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其《舆擎天下》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近代重庆城市史》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现代新闻传媒标题艺术》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编著的《报业通论》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传媒研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02)韩丛耀,男,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所长,百卷本《中华图像文化史》主编。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法国欧亚印象交流协会(ISASES)顾问、马来西亚韩新传播学院讲座教授。
从事新闻传播、图像史学教学30多年。曾多次进入西藏,穿越藏北无人区;走遍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的边境和海疆,拍摄了几万幅具有人文价值的影像。曾应邀在法国、美国、德国、英国、瑞士、南非、瑞典、以色列、马来西亚、日本,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海内外公开发表新闻学、传播学、图像学、艺术学、摄影学专业论文120多篇。公开出版著作35部,教材5部。代表作有《图像传播学》、《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及《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1840—1919》(6卷)、《中国影像史》(10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首席专家;以色列SIP研究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澳门“澳门视觉形象传播谱系研究”首席专家。独立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国际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曾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和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多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全国性优秀文艺奖项。教学成果曾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学术研究成果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一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103)韩立新,男,1966年12月生,博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新闻媒体工作,有过15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先后担任过报社多个编辑部门主任,创作了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其中有50余篇次新闻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后进入高校从事新闻理论和业务的研究工作,现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学位委员会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舆论学、新闻评论和媒介融合。近年来,出版著作有《新闻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研究》、《新闻评论学教程》和《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元表达环境下舆论和谐营造存在问题与对策》等30余篇。承担“互联网+:河北省媒体跨界融合研究”等省部级项目多项。2010年其担任辅导员的班集体被评为2009—2010年度河北省先进班集体,2014年度获宝钢教师奖。注重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开拓研究领域,一是基于媒介学的一些研究理论,提出了建构“跨代传播学”的设想,并组建了学术团队。二是注重新闻业务与信息技术物协同创新研究,组建了“信息技术与媒介协同创新学术团队”。
(104)程丽红,女,1967年出生,吉林大学博士。2006年被晋升为教授,200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9—2010年,赴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访学一年。曾为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社会舆论咨询组”成员,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等称号。2015年5月调入辽宁大学,现任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协同研究员等职务。
主要学术方向为中国新闻传播史,在清代、近代新闻传播史及媒介文化等领域有深入探究。力图突破以往媒介研究缺乏历史理性和理论深度的局限,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清代、近代的媒介现象,重点致力于清末社会变迁中报人思想观念的嬗变研究,同时关注清代新闻传播史研究比较荒僻的领地,如报刊之外的社会传闻、告示、宣讲与演说等传播活动,为建构系统完整的清代新闻传播史、媒介文化史奠定基础。著有《清代报人研究》等,在《复旦学报》、《现代传播》、《探索与争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明清小说研究》、《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论点摘编。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新闻传播史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清代新闻传播专门史研究”、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古代报刊研究”等科研课题十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以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105)程曼丽,女,1957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197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院)学习,1983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至1998年在职读博,1998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教授,同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9月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2013年担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社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社科学部大类平台课召集人、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后,担任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14年起担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2009—2014年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2015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公共关系。出版《〈蜜蜂华报〉研究》、《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公关心理学》、《国际传播学教程》、《对外传播及效果研究》等著作、教材,并担任《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主编。其中,《〈蜜蜂华报〉研究》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海外华文传媒研究》获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并参与“中国的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研究”、“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研究”、“中国对外传播效果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中国发展道路中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网络自由与网络管理研究”等研究课题。
(106)童兵,男,194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68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1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8年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学博士。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00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调入复旦大学,现为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志德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同年6月起,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至今。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教授、特聘教授,一些新闻学术刊物编委及顾问。
主讲“新闻传播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比较”、“大众传播与中国社会”。出版著作、教材、辞书共35部,其中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新闻理论》、《比较新闻传播学》、《中西新闻比较论纲》、《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新闻传播学名家自选本——新闻科学:观察与思考》等;主编《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中国监督学大辞典·社会监督卷》、《企业报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等;合著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新闻理论教程》、《新闻理论简明教程》、《新闻事业概论》等。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教委“七五”课题“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八五”课题“中西新闻比较研究”、国家教委“九五”课题“中西新闻理论与方法的比较研究”、教育部“新闻学与传播学科‘十五’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教育部“十五”重大课题“中国新闻传媒舆论监督历史使命及操作机制研究”等研究课题。现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完善舆论引导格局研究”、国家重点课题“新形势下我国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国家社科委托课题“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
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表彰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2003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导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中国人民大学指导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年主讲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107)曾建雄,男,1951年出生,新闻学博士,教授。1983年本科毕业于广西大学新闻学专业,留校任教;先后在广西大学、复旦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博士学位研究生;1994年博士毕业后返回广西大学新闻系任教,被聘为副教授;1995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1996年任广西大学新闻系主任,1997年被聘为教授。1997年、2001年受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第一届、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6年、2002年受聘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新闻类专业第一届、第二届专业委员。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荣誉称号。2002年7月由广西大学调入暨南大学,2005年获得广东省新闻教育最高荣誉奖“金钟奖”,200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2008年受聘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新闻类专业第三届和第四届专业委员。2008年担任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教学与研究工作内容侧重新闻业务方向,兼顾新闻理论和新闻史,具有较深的学术积淀;主持多项新闻传播类科研课题,如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已完成的研究项目大多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先后出版专著1部,编著、合著2部,发表论文几十篇;有数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代表作《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闻传播类二等奖”。
(108)强月新,男,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留校在新闻系任教;1989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部;2004年获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二级、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新闻学会副会长。
1995年之前曾在新华社广西分社、湖北分社从事新闻工作,曾任《湖北经济报》常务副总编辑。1995年调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实务和传媒经济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大众传媒合作竞争论》、《中国传媒市场研究》、《传媒改革:观察与思考》等。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多项。曾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新闻奖论著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称号,2009年被评为影响中国传媒思想年度人物。
(109)雷启立,男,1966年出生。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热风学术》执行副主编、Boardmember of Inter-Asian Cultural Studies、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编辑学会理事等职。曾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高级访问学者(2012)、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人(200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2007),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曾获得明德教育基金会“明德教师奖”(2014)、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申银万国奖教金”(2008)、“能达奖教金”(2012)、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新人奖(2012)、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编辑奖”等奖项。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国出版的现代转型研究以及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研究等方面。主要讲授的课程包括“传媒文化研究”、“传媒、文化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与研究”等。著有《传媒的幻象——当代生活与媒体文化分析》、《在呈现中建构——传媒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合著)、《苦境故事——周作人传》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CSSCI)30多篇,有多篇学术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发表在海外学术期刊。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以及多个上海市有关委办局委托课题研究项目,参与教育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多项上海市项目等研究工作。
(110)蔡尚伟,男,1970年出生。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曾获“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等称号。
近年来致力于文化产业、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研究,出版了《文化产业导论》、《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著作,在《光明日报》、《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刊物与重要报纸上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各种政府科研奖项。主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和业界委托的横向课题共有30余项,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等。2009年,蔡尚伟在全国率先开展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的系统研究,并提出“文化十条”、“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政策建议,国家文化部机关报《中国文化报》授予其中国“2009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的荣誉称号。其负责的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被国家版权局批准为全国版权示范基地,成为全国版权产业研究领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
(111)蔡敏,1963年出生,四川大学博士。现任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社科专家库首批专家。长期从事新闻传播教育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传媒与文化。主持有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广告学》,市级视频公开课程《媒介文化与媒介素养》,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广告学”专业负责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学科负责人,重庆市市级科研平台“重庆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出版《20世纪90年代传媒文化转型》、《策动传媒》、《媒介融合胜出战略》等专著,承担“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模式研究”、“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等国家部委课题以及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课题、一般课题、重点横向课题等多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现代传播》、《新闻界》、《当代电视》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被《中国新闻年鉴》摘录。
(112)廖声武,男,1961年出生于湖北潜江。新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湖北大学省级新闻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曾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他是湖北省省级资源共享课“新闻写作学”负责人、湖北大学省级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负责人、湖北大学教授委员会委员、湖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教授。兼职有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舆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记协理事、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理事、武汉市记协常务理事、湖北省新闻与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等。
为本科生开设“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节目主持人概论”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新闻报道研究”等课程,为博士生开设“新闻思潮研究”、“媒介经典文献导读”等课程。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记者》、《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有的获得全国性学术团体和省级奖励,有的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出版著作、教材8部。其中《节目主持人教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课题有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横向委托项目。教改项目“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奖(2013)。
(113)熊澄宇,男,1954年出生。美国杨百翰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媒体和文化产业学科创建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文化及传媒领域首位主讲专家。曾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业顾问、国家互联网发展与管理专家咨询委委员,现任财政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委员、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十三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曾任多所高校客座或特聘教授,多地省市政府决策顾问。
1995年在清华大学创建多媒体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创建传播系,主持工作;2002年参与创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副院长;2004年根据中央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创建了校级跨院系研究机构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被评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多次参与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委重大课题的组织和起草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高新技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软科学、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积极参加政府推动的中美、中英、中欧、中日等国际对话,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专著、译著有《世界文化产业研究》、《媒介发展史》、《信息社会4.0》、《新媒体百科全书》、《新媒体与创新思维》、《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熊澄宇集》等十余种。
(114)樊亚平,男,1969年出生。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分别就读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学位授权委员会主席,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有: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中外新闻传播史专题研究》等课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史论,尤其对新闻从业者职业化史、新闻思想史、新闻观念史研究情有独钟。
曾从事过高校校报编辑、学术刊物编辑、电视专题节目编导、都市类报纸编辑部副主任等工作。2009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依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从事交流与研究工作1年。2009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甘肃省领军人才”。迄今为止,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甘肃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各1项。专著《“消亡论”余波下的报业市场培育研究》和《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分别获甘肃省第11届和第13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一书曾被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评价为“一部早期新闻从业者的心灵史”(《新闻春秋》2012年第2期)。
(115)戴元光,男,1952年出生,江苏射阳人,先后在兰州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美国夏威夷大学大众传播专业学习,美国EWC访问学者。1984年起,先后任兰州大学新闻系教研室主任、兰州大学西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新闻系主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传播学会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全国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承担国家社科项目4项,国家教委、省部项目14项,主要有:“新闻与现代化建设”(子课题)(“七五”国家社科重点)、“社会主义传播道德研究”(“八五”国家社科重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媒体竞争力研究”(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新媒体法律与规制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先后出版专著(主编)16部,主要代表作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传播学通论》、《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中国传播思想史》、《超越传统》等;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国家高校人文社科奖2项(《撞击下的浮躁与选择》、《中国传播思想史》),国家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2项(《传播学通论》、《传播学原理与应用》)、省优秀图书奖(《传播学原理与应用》)、上海市社科奖(《传播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海市育才奖等。
(撰稿人 张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