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第一梯队

2.3.1 第一梯队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理工科大学所办新闻传播学院的第一梯队。在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各专业排名中,这3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均排在国内高校前十位,分别排名第5、6和第10位。

理工科大学兴办文科,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批教育家痛感工科大学人文气息缺失,认识到理工不与文科交叉,很难适应未来学科的发展。因此,纷纷创办文科专业。而第一个创办新闻系的,便是1952年成立的华中工学院(后改名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概况

1983年7月6日,华中工学院新闻系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工科院校成立的第一个新闻系。新闻系的成立,得力于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的极力申请和支持。而且,他是最早反思办学道路的教育家之一,“文革”期间即对全面照搬苏联单科办学模式产生怀疑。到了80年代初,他越发坚定了把华中工学院办成文理工管兼有的综合性大学的愿望。申办新闻专业也与朱九思的自身经历有关,他曾当过《冀热辽日报》和《湖南日报》总编辑,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新闻专业的创办,适应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1983年9月,首届新闻干部专修班开学,102名学员基本上是湖北省新闻界的业务骨干,学制两年,分为报纸班和广电班两个班。第一批任课老师申凡、程道才、汪苏华、程世寿等,都是从新闻业界进入高校首次上课的教师。1984年夏,华中工学院与光明日报社湖北记者站、中华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联合创办了《改革信息报》。该报公开出版发行,反响热烈,有多篇作品获奖。次年9月因为经费原因停刊。

1984年9月,新闻干部专修班迎来首届73名本科生。除了新闻院系传统的课程外,还开出了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及算法语言等必修课,及西方经济学等文理交叉的课程。为了适应现代记者的工作需要,新闻系要求学生对摄影、摄像、英文打字、开汽车等各种技能都要学习。新闻系系主任汪新源自信地说道:“和人大、复旦、武大办的一样,我们就不办了。”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初创时期,在很短的时间里聚集了一批受过新闻专业教育且具丰富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给中国新闻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开创了工科背景的大学创办新闻专业的先例,走出了一条“文理交叉”的办学之路。80年代末,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在管理方式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文科发展规律和现代文科发展趋势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还存在简单套用工科管理模式管理文科的问题,给新闻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进入90年代,在学校机构不断变动、青年教师流动性加大的不利情况下,新闻系苦练内功,把科研推上台阶,把教材配套,拓展对外交流,为自己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1992年至1997年为探索新特色阶段,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坚持“应用为主”,同时将前一阶段的“文理渗透”特色推向跨学科“远程交叉”、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结盟的新层面上。1996年,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招生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学生。

1998年4月,新闻系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并组建为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1998年至今,为学科建设大发展阶段。1998年初,学院正式提出“实行新闻学与传播学并重,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紧密结盟,培养既有扎实的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现代化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新思路,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转变:一是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二是从侧重技能训练转向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三是从廉价教育转向高投入教育。1998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理科二年级学生中选拔组成网络新闻本科班,1999年正式招生网络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学生,2000年开始招生广告学本科专业学生,2000年取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更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五家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院校之一。2011年开设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增强了学院的综合实力。

2.清华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概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2年4月21日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正值世界进入媒体作用日益显著和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也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的时候,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无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在实践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在1985年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基础上,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外多方资源,组建了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利用其国内顶尖高校的平台优势,先后调入学界和业界重量级人物,使之很快成为新闻传播学一方重镇。我国新闻传播界资深人士、《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担任首任院长。2011年3月,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先生受聘担任学院第二任院长。目前,郭镇之、陈昌凤、李彬在新闻传播史领域,崔保国在媒介经济与管理领域,熊澄宇、金兼斌在新媒体传播领域,李希光在国际传播与健康传播领域,尹鸿在影视与媒介文化领域,都能独当一面。

2014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部署下,清华大学决定与人民日报社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理论与应用兼顾、国际和国内学术背景融合,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具有国外长期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具有媒体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均名列前茅。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3.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2年9月。教学以文理渗透,手脑并重;技术、学术、艺术融合;国际化,数字化,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在学科建构方向上,新闻与传播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互补,融合创新,共同发展。学院下设新闻与传播系、电影电视系、设计系、文化产业管理系,现有数字新闻与传播、广播影视编导、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景观与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文化产业管理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5个硕士点;工业设计工程硕士、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工程硕士、传媒EMBA、MFA(艺术专业硕士)、新闻传播专业硕士5个专业硕士点;以及文化产业与媒介管理二级博士点。近5年来,出版论著300多部,发表论文500多篇,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课题100多个,总经费逾1500万元。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广电、摄影、设计、信息效果实验室,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媒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级研究院、设计管理研究所、美国电影研究中心、交互设计研究所、珠宝时尚产业研究中心、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新浪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交大—上海证券报联合实验中心、中国新闻发言人培训与研究中心、东森两岸四地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20多个研究机构,还有一个专业展览馆——程及(著名旅美华人画家)美术馆,以及三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文化部),两岸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部),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和一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学院首任院长张国良教授2002年发起成立中国传播学会(中国大陆传播学界第一个学术团体),被选举为首任会长。他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2006—2014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现任院长李本乾教授在媒介经济、葛岩教授在广告艺术,单世联、蒋宏教授在文化传媒产业研究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