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 吴文虎与暨南大学新闻教育
吴文虎,广东中山人。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在甘肃省团报、团刊任记者编辑,在甘肃矿山、基建机构从事宣传工作。1981年调入暨南大学新闻系任教。1992—1997年,吴文虎老师正式担任暨大新闻系的第四任系主任。
1.人生经历
在吴文虎文选《拐点集》的序言中,宁树藩评价吴文虎为“从传播学到媒介经济,一直是先行者”,吴予敏也赞美他“您的思维与情感,时时显得比年轻人还要年轻”。凡与之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无论是穿着打扮、聊天话题还是使用的物件,他从来没有跟不上时代的时候。也因此,武老师和年轻人特别处得来,跟青年人一起吴老师很快能找到许多共同的兴趣,吴老师也因此有很多忘年之交的朋友。
吴文虎老师用“爱玩儿”评价自己,“有时候比年轻人还年轻,主要是自己贪玩,我超前是玩的超前”。“前段时间有个新加坡学外语的活动,我真的就是贪玩,报了名,后来打电话给我,说我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外语,我告诉她我贪玩,我觉得挺好玩的”,吴文虎老师风趣地说。在媒介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吴文虎老师仍然没有落后于“90后”们。微信、微博从刚出来就开始用,几乎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更新微信。由于自身患有白内障,吴老师每天只能上一个小时的网,用有限的时间来浏览最新发生的新闻,对网络流行语更是信手拈来。
这跟吴文虎老师的出生不无关系,他虽然祖籍为广东中山,却因父母工作的原因,出生在上海,人生的前21年也都在上海度过,这其中也包括在复旦大学本科四年时光,深受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吴文虎当时思想就很潮,很小就看过好莱坞的片子,很早就穿过牛仔裤,也是从那时候爱上喝咖啡。吴文虎老师边说边指着桌上的咖啡机,前几天吴文虎老师的儿子专门给他买了雀巢胶囊机。
吴老师时时显得比年轻人还要年轻人,也就不奇怪,当时吴文虎老师很多论题,都走在前面,都是新近的。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书总要一本本看的,理论也是要一点点了解的,吴文虎老师在繁忙的教学、行政工作之余,还能了解、掌握那么多新的东西,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1957年,吴文虎老师还是个21岁的毛头小伙,大学刚刚毕业。一毕业,他和一帮同学联名写信给《中国青年报》,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吴文虎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在甘肃一待就是24年。至今回想起在甘肃的那段经历还历历在目:“当时就是爱国,响应祖国号召,当然可能有盲目性,但我不后悔,没有甘肃这段经历,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我。”
24年间,吴文虎老师足迹几乎遍布整个甘肃地区,先后下去过40多个县,甘肃最穷最苦的地方他都呆过。在甘肃青年报社时,他作为报社唯一的大学生,迅速凭借清秀的“笔杆子”被领导重用,经过两年多时间,便成为报社的头牌。经常一个整版一个整版地报,当时甚至还出了自己的作品集——小册子。
吴文虎老师很快便被调到共青团甘肃省委,经常跟着领导下乡搞调查研究,深入群众,这段时间让吴文虎老师迅速成长,见识了很多未曾接触过的东西,也体味了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吴文虎老师回忆,记得当时在习仲勋搞运动的陇南市两当县,也是当时话说出土匪的地方,穷乡僻壤苦,全是石头窝子。就是这么地方养活了两万农民。期间,还认识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他的妻子,全玉门市的三八红旗手。
“活在高原腹地,甘肃父老乡亲的性格几乎和黄土高原一样憨厚、沉静而内敛,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想到西北,想到戈壁,眼前便会是腾起一轮苍凉的圆月、一柱傲直的孤烟、一片无际的瀚海——”说起在甘肃的这些年,吴文虎老师至今津津乐道,“毕业时,我对南方并不欣赏,我认为杭州太妩媚了。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这种东西很符合年轻的我。20年后我到杭州去开会,我觉得杭州也不错嘛”。岁月如歌,回首这24年,吴文虎老师刻满岁月沧桑的脸上依然流露着昔日奋战的笑靥。
吴文虎教授曾于1991年9月赴美国访问,历时将近一年。先是在美国南方绿树掩映、温暖宜人的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度过了秋冬,继而迎着风雪北上,在印第安纳的普渡大学落脚,逗留至初夏。抵埠后和寒假期间,还去过不少地方游览,足迹遍及美国的东西南北。
说起对美国的第一印象,吴文虎老师感受最深的是美国高速公路的观感。“记得当初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顿时感到视野开阔,路面平直,来去各有四股单向车道,公路上经常是三四辆汽车齐头并进,风驰电掣。”当时美国书商把许多文学名著和畅销小说都灌制成录音带出售。这样,驾驶者在旅途中就可以借此消磨时间。
吴文虎老师喜欢饮茶,在美国每一次饮茶,几乎都留下了一小段难忘的回忆,仿佛饮茶时茶香在口,回味无穷。正宗的粤式早茶、中西合璧的早茶、美式夜茶,或苦或甜、或清或淡,味道也大相径庭。前几年,吴文虎老师每当和亲友在广州茶楼饮早茶时,便会想起在美国饮茶的种种经历,想起在天之涯、海之角的祖国亲人给予他的温暖和关照。
秋日映照下的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校园里充满了动和静的和谐之气。然而,对吴文虎来说,更感兴趣的是分布在一些主要街口上的自动售报机。它们呈一字排开。每天早上,当人们来到校园时,售票机早已放好了当天出版的各种重要的报纸。售票机几乎遍布大小城镇的主要街区。有了这种使用方便的自动售报机,专门零售报纸、杂志的报摊或报亭在美国也就几乎不复存在了。
2.教育理念
暨南大学新闻系于1978年复办,当时的暨南大学几经分割,人才四散飘零,复办艰难重重,师资紧缺。1981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吴文虎在复旦大学陈韵昭教授的推荐下,前往广州暨南大学教书,从此开始了漫漫20年的教师生涯。暨南大学学新闻学系具有外向型、应用型的特点,也是暨南大学学科建设中独有的特色之一。80年代初期,新闻系总共有十几位老师,他们并非都是新闻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大多数有过新闻实践经验,都是来自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的。除了教授专业课程之外,暨大新闻系还办了一系列有关的学术讲座,经常会邀请报社、中国新闻社等业界的记者来上课,学科建设粗具规模。
1982年春天,吴文虎老师开设了他的第一门课程——“新闻学概论”,在经过不断地摸索、论证和实践检验后,他明确了新闻专业学生应该具有采、写、编、评、摄的专业技能,最终确定了“新闻学概论”、“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一系列学科课程的设置。1982年,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传播学正式引入中国。时任新闻系主任的马戎有意让吴文虎老师继续开设传播学课程,然而由于当时传播学尚属新兴学科,吴文虎老师并没有急于开设,而是花了一年的时间选择去北京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上海复旦大学访问,向张黎、郑北渭、陈韵昭等著名学者学习请教,在1984年访问结束后,吴文虎老师返回暨大第一次开设了“传播学概论”课程。而当时在全国的院校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开了传播学课程,在吴文虎老师的带领下,暨南大学成为国内第三家开设传播学课程的高校。有一次恰逢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批研究生来暨南大学访问,他们在半个月的访问期间听了两次吴文虎老师传播学课程,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从此传播学作为外国“舶来品”,也成为暨南大学新闻系的特色学科。
暨南大学新闻系复办以来,经历了第一任系主任周冷、第二任系主任马戎和第三任马彦珣,1992年,吴文虎老师正式担任暨大新闻系的第四任系主任。上任后,吴文虎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提出了“外求团结,内求发展”的八字口号,以作为整个暨南大学新闻系发展追求的内在精神。
他首先从课程建设抓起,从基础做起,要求每一个老师的每一门课都要有教学大纲,没有大纲就不能上讲台。从前一些老师上课没有教学大纲,在课堂上吹牛,没有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因此首先应该有教学大纲。
其次是召开了很多学生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所学课程的看法和意见。吴文虎老师并不要求学生对“暨大”新闻系歌功颂德,而是要求他们多挑毛病,多提意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老师改进教学,另一方面也能指导老师该怎么改。当时的“暨大”新闻系还处于重建阶段,吴文虎老师不求名不求誉,一心想先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只有把教学的基础工作做好,才能让暨南大学新闻系这样有着历史渊源百年大系立足于不败之地。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新闻系的老师多来自报纸、电台等媒体机构,进入高校后并没有搞科研的传统,都专注于教学工作。于是吴文虎老师就带头自己开始搞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编撰了多部专业著作,受到了学校的赞赏。在吴文虎看来,新闻系不必追求名扬海内外,整个暨南大学新闻系的学科建设主要就是抓两件事:科研和教书,只要这两件事能站稳脚,就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在吴文虎的带领下,当时系里的大多数老师开始在这两方面狠下工夫。他在任期间还引进了刘家林、黄匡宇等知名学者,这些老师都具有自身明显的学科优势,如研究新闻史的刘家林老师学术功底深厚,对于历史文献逐页研究;黄匡宇老师在广播电视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人才的引进使暨南大学新闻系中国传媒教育“华南重镇”的品牌更加响亮。
1994年的一天,一个厦门大学广告系的学生赴广州找吴文虎老师,希望能够成为他的学生并想在广州找工作。这件事情对吴文虎老师触动很大,他突然意识到厦门大学已经先暨南大学一步办起了广告系。当时全国有一些专科学校开始培养广告人才,而有广告专业的本科学校并不多,只有北京广播学院和厦门大学两家,但吴文虎老师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抓紧办起广告专业,才能让暨南大学新闻系有更长足的发展,并且要办就要立足于更高的起点,不办大专,直接申报本科点,这样四年以后就可以快速发展起来增办硕士点,培养研究生。
当时全校申办的新增专业大概有十几个,广告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在吴文虎老师慷慨陈词的演说和各方专家的专业论证之下,评委全票通过了对暨南大学新闻系新增广告专业的评定,广告专业在1994年迅速创办起来。第一届广告专业的学术并非全都会写会画,为了让广告学子迅速成长,扩大广告专业影响力,吴文虎老师四处奔走,最终联系到暨南大学图书馆,找来一些板子将学生的作品做成展板,在图书馆举办了第一次广告专业学生作品的小型展览,为广告专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很缺广告专业的师资力量,1994年吴老北上在北京参加出国访问前的培训,碰到后来到暨南大学新闻系任教的涂虹老师,他向涂虹咨询有没有能够胜任广告教学的教师人选,涂虹第一个推荐的就是她的同学李苗。回到暨南大学后,吴文虎老师开始招兵买马,也自然将李苗老师招致麾下。在吴文虎老师的带领下,暨南大学广告专业师资力量逐渐壮大,课程设置也更加合理,广告专业按照常规办学路线发展起来,迅速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生源从未间断,报考人数逐年增多。
吴文虎老师十分重视新闻传播理论走出国门,与世界对话,同时也非常重视将传播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实现本土化。他认为,想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首先应该向国内学术界的大家虚心请教学习,如果有条件更应该出国去学习,国外的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学术氛围也更为自由,因此出国学习主要得靠自己,要打好扎实牢固的外语功底。他经常鼓励系里的年轻老师去国外继续深造学习,也很鼓励青年学生走出去,拓宽自己的眼界,不管是美国实证学派还是欧洲经验学派都应该择取自己感兴趣的去学习更加原汁原味的东西,去挖掘、去深造。他还认为要多建立新闻系学生的海外实习基地,到目前为止,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已与美国、欧洲、东南亚地区等世界多国媒体建立了学生合作实习项目。
吴文虎老师于1992年开始担任硕士导师,直至2002年退休。在他看来,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方法问题。本科生主要应该着眼于学习方法,掌握吸收前人总结得来的知识精髓,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研究生更应该注重研究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要能够标新立异、讲究创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走出新路。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吴老师是非常自豪的。对他而言,大学就是培养学生自由思想和塑造人格的地方,而老师就应该在做学问上下工夫,开拓新的学科,寻找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彻底的解放。新闻学科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而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培养,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理论高度。
3.学术思想
吴文虎老师主要从事新闻学、传播学、公关关系学、广告符号学以及媒介产业经营管理等教学和研究工作,从他的个人学术足迹来看,1985年以前主要研究新闻理论,1986年开始涉足传播理论,90年代中期则又扩展到媒介经济的相关研究,吴文虎老师的个人学术历程也是跟随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前进的,他学术研究的很多论题都是走在时代前沿的。
在新闻理论方面,吴文虎老师认为新闻真实是如实反映客观事实,不必也不可能纳入“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客观报道才是新闻工作所应追求的原则,也是新闻业的伦理底线。他主张客观对待西方新闻学,西方新闻学对真实性原则的阐述尽管由于出发点不同,受到世界观和阶级偏见的影响,但其理论基本是正确的,观点也是鲜明的,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普遍伦理。
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从新时期以来有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传播学的崛起。这门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传入国内的时候,其价值还并未在学术圈内达成共识,吴文虎老师较早肯定传播学的学科价值,是最早介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传播学中的信息论是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提倡着力于研究和发现传播学的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然后再聚沙成塔,尝试把各种相关理论整合成一种更完整、更高层次的理论。虽然传播学起源于西方,但他建议中国的传播学一定要结合本土形成跨学科研究,改变单一的新闻学科背景状况;否则,本来就是由多学科构成的传播学就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吴文虎老师这些关于传播学的观点、思想汇编成《传播学概论》一书,即使在今天,仍未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1991年春天,吴文虎老师赴北京语言大学出国培训部学习英语,为后来为期九个月的美国访学做准备。同年秋天,他以暨南大学新闻系主任身份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和普渡大学访问。访学期间,吴文虎老师开始将研究兴趣转移至广告学和符号学。1992年6月,吴文虎老师返回暨南大学,开设了广告学相关课程,并带领暨南大学新闻系成为全国最早开办广告学专业的一批高校院系之一。他撰写的《广告的符号世界》一书,将广告学与罗兰·巴特、索绪尔等符号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相结合,从符号学角度去分析广告现象,很早就为广告学在国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媒介经济方面,吴文虎老师也是先行者之一。他很早就注意到改革开放对新闻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思索关于新闻事业发展变革的问题,主要立足于广东地区新闻改革的经验总结,从广东地区的文化传播传统和市场格局中看到了本土传媒的生机与活力,由此上升为新闻传播理论的思考,涉及传媒生态和市场竞争问题、舆论导向与新闻趣味性问题、地区媒体市场定位问题、媒体与市场及受众的关系问题、传媒经济和新闻体制改革问题等。他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媒体是社会的一种客观评价,而并非是自封的。1999年,吴文虎老师主编《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教材,从新的视角构建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学科的理论框架,用经济学、管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角度研究我国新闻媒介实行企业化管理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特点和规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介产业经营管理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显示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先进的新闻传播理念,获得当年教育部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老一辈从事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学者,吴文虎老师十分重视培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生力军,特别是那些有着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责任感的中青年学者,鼓励他们的创新之作。现在活跃在新闻学术前沿领域的郭庆光、李彬、张咏华、吴予敏等学者专家都曾得到他热情的鼓励与支持,并与他成为关系极好的忘年之友。他指出虽然传播学是国外传来的学科,但研究传播学的青年学者首先应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和新闻传播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用本土化的视角研究社会科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2006年,退休后的吴文虎老师将自己多年学术研究的精髓集结成文集,命名为《拐点集》出版,不断反映着他求新求变、趋时趋势和开放进取的治学态度。吴文虎老师个人学术路径的延伸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和研究的历史变化的缩影,是复兴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建设的重要拐点。
(撰稿人 张晋升 刘蓓 马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