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初创时期新闻传播教育的代表院系——燕京大学新闻系
燕京大学新闻系于1924年初创,1929年正式建系,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经过了艰难曲折而又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长历程,时跨23年,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和新闻人才的培养诸方面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人所共知,世所称道。
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设立,是时势所趋,亦时势所需。它适应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发展的需要。燕京大学在建校之初即提出:“大学不仅应有文学院、神学院及医学院、并应努力建教育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农业及林业系。”1922年,燕京大学首度计划把新闻系列入学科建设日程,拟请时任美国合众社驻北平记者贝思(C.D.Bess)来校执教,未果。然后,燕京大学校长又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联系,想与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合作来完成燕大新闻传播教育的起步。
1924年,燕京大学新闻系正式创立,美国人白瑞华(RosWell B.Britton,音译名为布立顿)为系主任,蓝序(Veanon Nash,英译名聂世芬)等为教授。学系建制、设施均不完备,仅在文学院开设了用英语讲授的新闻学课程。计划4年修完16门专业课:报学原理(新闻学概论)、比较新闻、报纸采访、编辑、社论、特写、通讯、英文写作、报业管理、广告、发行、印刷与出版等。虽然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开始就有11人选修,终因经费支绌,教学设施和教学力量不足,又缺少这一应用学科必需的中外报纸、通讯社、电台、图书资料、实习资料、实习园地等,因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926年5月,燕京大学迁入尚未最后竣工的海淀新校址,百事待兴,校务繁忙,新闻系课程暂维持现状。这年10月,白瑞华教授离校回美国筹款,蓝序教授代理系主任。1927年,白瑞华因病辞职,新闻系课程暂停。
燕京大学新闻系当时提出:“燕大新闻系的目的,是借着鼓励许多受过良好教育,有理想的人从事新闻工作,以协助中国发展出高尚、富有服务精神及负责任的新闻事业。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得到初步的新闻训练,以期他们能把新闻事业树立成最有潜力的事业,成为促进公益及国际友好关系的砥柱。”[1]
借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教育经验,新闻系的《本系学则》指出:“新闻学乃多方面之学科,与人生任何部分均有关系。因此,新闻人才,不但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训练,对于各种学识皆宜有清晰之概念。所以本学系对于新闻的专门学识极为注重,而同时对于其他与新闻有特殊关系的学科亦为重视。”因此,要求主修新闻专业的学生,副修一门与新闻有特殊关系的学科,如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主张新闻系应培养“今日中国报界所缺乏的……有远见、有魄力、有主张……能负重大责任、有创见及改革能力的领袖人才。”[2]
彼时燕京大学新闻学课程,按这一要求分为四类:
必修基础课:国文一年、英文两年,16学分;法学院政治、经济、社会学基础课选读2门;理学院数、理、化、生物基础课选读一门;历史基础课一门;共20学分。并按全校本科生必修体育的规定,修完三年体育课,共6学分。
主修课:新闻专业课程,包括实习和论文,共44学分。
副修课:选定一门学科,不得少于20学分。
选修课:依本专业学习需要及本人志趣选修其他学科、约30学分以上,4年修满136学分。学生编级,按各人所得学分编定,大体是:
这样的课程安排和选课、学分制度,体现了燕京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训练要求与通才教育的特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发展的能力,又可以受到全面的基础教育,培养既有专业学识,又有较广泛的知识基础的新闻人才。《本系学则》规定:“本系课程理论与实习并重。实习共有三方面:一、本学系之刊物;二、报纸杂志之投稿;三、假期间及毕业后在报馆之实习。”
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合作,除了交换研究生和交换教授,双方承认本科学历,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两校的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这使得燕京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在那个时期就具有了国际合作的模式,具有了国际的办学思维,无疑是执牛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