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 学科建设和改革举措

4.9.5 学科建设和改革举措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拥有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新闻学,2003)、广东省重点学科(新闻学,2006)、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2007)、广东省名牌专业(新闻学,2007)、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2013)。优势学科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实务、传媒经营管理、数字营销传播、海外华文媒体等。在相关的专业排名中,新闻学排名全国第五,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排名全国第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位列全国前十。在教育部组织发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暨南大学在新闻传播学类高校排名中并列第八。作为广东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14年获批广东省华南新闻传媒协同育人中心,担负起推动广东省新闻传播专业建设的重任。同年,广播电视学专业获批广东省特色专业。

本科教育方面,学院目前设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国际新闻(全英)、网络与新媒体6个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广告学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本科教育以国家级教材和课程建设、各类专业训练营、大型暑期社会实践为特色。《新编中外广告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媒介管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入选“十一五”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微博:微写与博识”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4个科学学位硕士专业,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专业学位硕士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5个博士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以与传媒联合培养和开放共享为主要特色。学院研究生教育一直坚持面向媒体、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把为媒体和社会培养高端人才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先后与中央、省、市100多家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2008年,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共建广东省第一个文科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华南新闻传媒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2008年起,学院每年7月举办一期面向全国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学员的“传媒领袖讲习班”,邀请国内外传媒业领袖传经送道,共同探讨媒体改革创新的经验。“传媒领袖讲习班”至今已成功举办8期,在海内外的业界和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响。2011年,学院与多家单位携手共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2013年12月,学院成为全国首批“部校共建”单位。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广东省委宣传部与暨南大学签订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保障。学院在延安、井冈山设立了2个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训基地。学院是中国新闻奖推选单位,推选的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学院是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外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广州市记协副主席等职所在单位。

现代社会已进入泛媒体时代,任何机构都可以运用自建的平台或借用别人的平台进行形象传播,这就促使各类机构重视吸纳具有传媒素养的人才,传媒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越来宽畅。基于以上的判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要强化,努力将自己培养成能与业界匹配的人才。这种人才具备实操能力又拥有能启迪前瞻性思维的知识储备,不是消极地等着别人打造好了平台去坐享其成,而是准备去创业。无论到传统媒体还是泛媒体岗位就业都是如此。这些年,该院一方面抓好教材和课程建设,同时推进各类专业训练营、与业界联合打造创新基地、组织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与美国、英国、瑞典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多所高校建立良好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今后,将有更多的创新举措推进。尽管眼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遇到困境,但我们的传媒教育依然阳光灿烂。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大传播人才的需求在急剧增长。只要紧紧盯住人才市场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办学思路,传媒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作为。该院传媒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实践的创新能力在强化,暨南大学新闻教育的未来前景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撰稿人 邓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