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2009—2014)
2009年6月7日,为期两天的“中国新闻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胜利闭幕。来自全国高校、新闻研究机构及部分媒体的近200名代表分为十个小组举行研讨,围绕新闻传播史专题展开热烈的交流。论题涉及:新中国60年与改革开放3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回顾,中外新闻传播史、中国地方新闻史志、媒介史与媒介制度、新闻人物与传播思想研究、新闻传播史研究方法等。会议期间,中国新闻史学会召开了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议和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员大会,进行了学会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组织机构。
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名单(2009—2014)
名誉会长 方汉奇 赵玉明
顾 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淦林 王强华 宁树藩 朱穆之 陈业劭 杜导正 邵华泽 范敬宜 杨兆麟
徐心华 龚学平
名誉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李瞻(中国台湾) 卓南生(新加坡) 郭振羽(新加坡)
会 长 程曼丽
副会长(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俊杰 王润泽(2012年增选) 尹韵公 吴廷俊 张 昆 陈昌凤 陈敏毅
秦绍德 顾勇华 黄 瑚
秘书长 赵为民
副秘书长 邓绍根(常务) 陈开和 李 磊
特邀理事(以姓氏笔画为序)
卫元理 马光仁 王大龙 王洪祥 王绿萍 白润生 乔云霞 刘建明 张之华
谷长岭 闵大洪 郑德金 胡太春 姚福申
名誉理事(以姓氏笔画为序) 李少南(中国香港) 彭家发(中国台湾)
常务理事(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俊杰 马 艺 万京华 方晓红 尹韵公 王润泽 田中阳 刘大保 刘 亚
刘家林 吴廷俊 张 昆 李 文 李 磊 李建伟 李润波 杜骏飞 陈昌凤
陈信凌 陈敏毅 单 波 郑亚楠 胡连利 赵为民 赵振祥 秦绍德 顾勇华
郭镇之 黄 瑚 黄菊芳 商娜红 程曼丽 董广安
《新闻春秋》杂志社
社 长 程曼丽(兼)
副社长兼主编 王润泽
二级分会和基地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会长 吴廷俊
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 郭镇之
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 杜骏飞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 赵丽芳
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传媒史研究委员会会长 赵振祥
中国新闻史学会教学研究基地——世纪阅报报馆馆长 李润波
中国新闻史学会教育实践基地主任 殷 俊
程曼丽会长向大会报告时阐述了第四届理事会以学术工作为中心的基本工作思路是:(1)推动新闻传播史的学术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史学会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巩固已有的研究阵地和阵容,继续发挥老一辈和中青年学者在新闻史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学术活动中的引领作用。(2)拓展学术交流平台。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和国际化的视野,通过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学会会刊、通讯以及二级分会的发展,完善新闻传播通史和类别史的研究和交流平台。(3)培育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年轻学者。通过培训、会议等多种形式,努力吸引和培养年轻学者,壮大新闻传播史研究队伍,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总之,我们的表态就是四个关键词:继承,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在名誉会长、会长和各位副会长以及诸位常务理事的指导下,在学会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第四届理事会顺利开展了各项工作。
1.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
1)《中国新闻史学会通讯》的编辑制作
2009年至今学会共制作了20期《中国新闻史学会通讯》。通讯对学会的学术活动、工作进展、各位理事和会员的最新成果等重要信息进行汇总,并以电子邮件等方式发送给全国各地的理事及会员们,以便大家及时了解并关注史学会的工作动态。《中国新闻史学会通讯》作为学会内部沟通的重要渠道,有效增强了会员的凝聚力。
2)电子邮箱与网站维护
秘书处有专人负责学会电子邮箱shixuehuipku@gmail.com的邮件收发,以及学会网站(http://xwsxh.pku.edu.cn)的维护和更新,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保障学会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各位理事与会员。史学会网站开设了“学会动态”、“学术信息”、“新闻史论研究”、“学者专题”、“新闻图史”以及“新闻史论茶座”等专栏,已成为广大新闻史论研究者与爱好者了解史学会动态与学术信息的开放性平台。
3)学会年检工作
自2009年以来,学会顺利通过了民政部2009、2010、2011和2012年度的年检,2013年度的年检材料已经上报教育部和民政部。自2011年起新增的财政部学会账号年检,学会也都顺利通过。根据主管单位教育部和登记机关民政部的要求,2013年6月学会顺利完成了第三届理事会在2004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史学会章程》的核准手续。
4)会员发展工作
学会会员数量稳步增加,学会队伍正在不断扩大。自2009年换届以来,截至2014年10月底,学会的团体理事会员单位由81家增加至111家;个人会员亦由198人增加至232人。新增加的个人会员多数都是国内各新闻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和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新增加的海外会员有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叶甫根尼·扎伊采夫教授、菲律宾《世界日报》总主笔侯培水先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院魏定熙教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陈细晶教授、新加坡学者舒圣祺以及台湾地区学者周庆祥等。
2.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自2009年6月至2014年10月,中国新闻史学会共主办、参与主办了35次学术会议、研讨活动等。其中有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史学者的一系列常规性研讨会,也有与国内新闻传播业界联合举行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如与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联合举行的中共党报史研讨会、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新华社80年历程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等;以及国际学术会议,如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院和中国台湾舍我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中国新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菲律宾《世界日报》社等联合举办的“华文传媒与海外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等。参与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扩大了史学会与国内新闻传播业界和国际学界的学术联系,提高了学会的社会影响。此外,为加强新闻史论年轻学者的培养,中国新闻史学会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联合办了三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共培训了100位年轻学员,他们分别来自3个国内新闻机构、1所海外大学和64所国内高校。
3.公开出版会刊《新闻春秋》
2010年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携手推进《新闻春秋》纸刊的正式出版及数字刊的探索和实验,共同打造中国新闻史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自2011年起,学会会刊《新闻春秋》以电子刊及纸质版形式出版,并于2012年初获得CN刊号,由学会内部刊物转为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新闻春秋》现已建立了专门的网站(http://xwcq.zlzx.org)以及网上投稿系统,并自2013年起每季度出刊,内容全文上网,读者可通过《新闻春秋》网站免费下载电子版全文。在中国记协名誉主席邵华泽、学会常务理事顾勇华书记的关心下,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刊《新闻春秋》已覆盖记协全体常务理事。
4.组织出版新闻传播史系列著作
五年来,史学会与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合作,参与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新闻传播史著作。2012年起,学会参与了由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编写工作,该丛书遴选出近代以来400位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著名记者,从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的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开始,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选登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并加以评析。计划出版20卷,目前已经出版了两卷。2013年9月,《中国新闻史研究辑刊》(初编)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此辑刊是中国新闻史学会与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的长期合作项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任主编,现任会长程曼丽教授和副会长王润泽教授任副主编,以出版中国大陆优秀新闻史博士论文为主。该书共12册。此外,由程曼丽会长和乔云霞特邀理事主编的10卷本《中国新闻人物志》已经完成编写,下月即将正式出版。在刚刚过去的10月26日,学会举办了《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出版座谈会。该丛书由国内18所高校及媒体单位近70位研究人员参与编写,历经三年完成,选取了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100多位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每位人物配以照片、评传等代表作品等,在很大程度了弥补了国内新闻传媒人物研究的不足。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先生、赵玉明先生,会长程曼丽教授等一批成员参与了这套丛书的策划、编写工作。
5.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开展合作
2012年7月24日,经程曼丽会长与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协商,中国新闻史学会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合作正式推出“新闻史上的今天”专栏,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供稿,在之后的约一年时间内每日定期发布与当日日期相关的中外新闻史内容一篇。专栏微博首发当日被转发百余次,收到近百条评论,并得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学界好评,最多时转发量达上千人次,成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品牌专栏。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的一批史学会年轻学者参与了该微博专栏的内容制作。
6.加强二级分会及机构建设和管理
2009年第四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学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至今已召开七次。自换届以来,学会新成立了两个二级分会,即设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和设在厦门大学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此外,根据2012年第四次常务理事会决议,学会新设立传媒教育实践基地,即重庆工商大学传媒发展中心。学会秘书处和各分支机构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和联系,相互支持和配合,推进了学会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全体会员和理事的共同努力,中国新闻史学会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史学界温暖的聚会、交流平台,我们期待着学会未来有新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