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 科研改革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历来十分注重创新与发展。已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关注现实并服务于国家新闻传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科研思路,注重整合配置学术资源,开创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领域,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从创办之初便十分注重创新与发展,努力探求、解决新闻传播事业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夯实自己的学科优势。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新闻学原理研究、新闻传播实务与文化研究、台港澳新闻研究、中西新闻比较研究、新闻传播思想发展研究、广告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我国著名新闻教育家何微教授编撰的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多卷本资料汇编,开创了该领域的研究之先河;樊凡教授、单波教授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是国内最早涉及新闻学比较研究的论著之一;吴肇荣教授著的《作家型记者》,罗以澄教授著的《新闻采访学教程》、《新闻采访学新论》,吴高福教授著的《新闻学基本原理》等一批专著、教材,或具有开拓性,或在学科体系上有新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上的特色和功力。“七五”期间,新闻系就承担了当时国家教委组织的新闻学基本原理、新闻写作学统编教材的编写任务;“八五”、“九五”期间,学院又获批承担了6项国家及部委重点课题的研究任务,并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同时还十分注意科研为实践服务、为现实服务,切实加强与新闻媒体的科研合作,先后进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电视受众、武汉地区改革开放与传播关系的问卷调查等研究活动,为媒介发展出谋划策。
现有1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1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社会转型与中国大众媒介改革;一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2个CSSCI收录源刊:《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国媒体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根据2012年第三轮国家学科评估结果,该院学科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三(得分第三)、位次第四。
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共同举办过学术研讨会;不定期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和新闻单位进修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当时还聘请了一批知名新闻学者和资深新闻工作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如吴冷西、徐铸成、陆灏、李普、杨伟光、范敬宜、方成等。逐步建立起了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光明日报社、湖北日报社等一批媒体的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武汉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2001年来,学院共举办各类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21次,其中2004年6月和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中心联合举办的“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举办的“中美媒体生态与媒介改革学术会”、“两岸传媒迈向21世纪学术研讨会”和2006年举办的“武汉中国光谷国际动画沙龙年会”,以及2007年举办的“政治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2008年的“广告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的“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等,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境内外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现今学院每年要主办一到两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传播学院、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中心、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研究中心、新西兰坎特布雷大学政治学与传播学院、韩国成钧馆大学放送学院,以及我国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台湾文化大学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传播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3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