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培养总体概述

5.3.1 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培养总体概述

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的培养经历过一个短暂的萌芽时期。在1997—1998年间,复旦大学在该校的中文系里设置了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培养的计划,根据博士后培养的要求拟定了培养的条例等,并聘请了该校新闻学院的丁淦林教授为博士后的指导老师。但是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并没有招生,属萌芽时期。

1999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新闻传播学的博士后流动站。陆地、吴水平2人进站学习与研究,他们成为我国第一批新闻传播学的博士后。他们的指导老师丁淦林教授,是我国第一个新闻传播学的博士后导师。以他们进站为标志,昭示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培养的正式起步。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一家独有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03年。从2003年开始,陆续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取得了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格,到2013年年初为止,全国已有12家单位设立了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的培养,详细情况见表5-7:

表5-7 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单位名录[2]

续表

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的目的是旨在培养、吸收和造就高层次的优秀新闻人才,为国家新闻领导部门、新闻决策部门、新闻管理部门、新闻业务部门、新闻教育部门及中国传媒和世界传媒业培养高级新闻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教育的过程是让那些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人员完成一个“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完全转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培养一般比较注重研究能力,对死记硬背书本、考试能力突出而实战能力比较弱的不大青睐。如博士后录用基本的条件是: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者优先、有两位以上的专家推荐、有明确的进站后的研究计划等。所有这些条件都是从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水平进行考量的,而没有也不计划以考试的成绩来作为录用的标准。从表5-7的信息来看,所有12家设站单位都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新闻传播教育中水平高、业绩优秀者,国内诸多顶级学者大多集合在这些单位,而且这些单位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也走在了前列,这也就从组织、制度、人才、落实等各方面保证了博士后培养的质量,使得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目的和实际的结果取得了比较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