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 科研情况
1.科研工作概况
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素来重视科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们投身科研工作,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20世纪80年代,办学伊始,四川大学新闻系就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并支持老师们著书立说,逐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系统。新闻系还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千方百计为教师提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在学校文科学报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辑出版了《新闻学论丛》6辑,收录本系教师论文200篇;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研究》两期,收录本系教师论文40余篇。
20世纪90年代新闻学院成立前后,科研方面成果更为突出。凝聚学院教师共同智慧的《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学改革途径》荣获1993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开创密切联系社会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荣获1997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30万字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1998年出版并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近五年来,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在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传媒与文化产业、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符号学等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91篇,出版专著43部,先后获得部省级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排名全国第五。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的科研成果不仅赢得了学界的认可,还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多次被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和单位采纳或批示。
此外,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还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等在内的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40多项部省级项目。近五年来共获得纵向、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研究经费总额近千万元。
近10年来,学院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个:
欧阳宏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新闻发展走向研究(13AXW014)
王炎龙:微博公益传播的机制、效果与规范研究(13BXW040)
赵毅衡: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13&ZD123)
曾娅妮:我国儿童电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12CXW 012)
罗 鹭(兼):元代印刷文化与文学研究(11CZW036)
赵毅衡:一般叙述的符号学研究(11XWW001)
刘 肖(兼):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11XGJ008)
徐 沛:图像与启蒙:清末民初画报研究(10CXW050)
黎 风: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诗学(10BZW034)
蔡尚伟: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09AZD032)
吴 建:汶川地震重灾区灾后信息传播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发展研究(09BXW009)
操 慧: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理论、测评与对策(09CXW005)
蒋晓丽: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08&ZD060)
蒋晓丽:中国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运用研究(08BXW002)
赵毅衡:符号学理论研究:近年发展与模式更新(08BWW001)
李 苓:传媒使用与西部汉藏羌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系统研究(08XXW003)
蒋晓丽:从3.14事件看西方媒体(社科规划办通字[2008]12号)
曹顺庆(兼):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07AXW003)
欧阳宏生:电视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07BXW015)
李春霞:中国西部彝族新农村建设中传播系统的研究(06CMN008)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个:
黄顺铭:中国新闻从业者的“阐释共同体”:对于当前几种主要新闻话语的研究(13YJA860011)
李建华(兼):中国网络传播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13YJC860016)
彭 虹:三网融合时代重大灾害中的科学传播及其机制建设研究(12YJA860011)
欧阳宏生: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客体界定及侵权界定(11YJA760054)
王炎龙:公益性出版的制度化创新研究(10YJC860044)
张 放:移动互联网应用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影响研究(10YJC860060)
刘 肖(兼):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的国际舆论表现形态、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10YJC860026)
蒋晓丽: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09JD710034)
杨效宏: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动漫内容产业的互动研究(06JA860007)
徐 沛:图像与现代化:1884—1945中国画报中的视觉文化研究(06JC860004)
蒋晓丽: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抚慰功能在西部地区的特殊作用(05JA860009)
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兼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05JC860013)
在学术交流方面,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近十年来不仅举办了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2007年度系列报告会暨2007中国电视传媒年度报告会、第四届中国广告趋势论坛暨成都品牌峰会(2009)、“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危机传播与中国经验高峰论坛”(2009)、“2009中国电视传媒年度报告会”、“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高端论坛(2011)”、“首届中国美丽乡村论坛(2015)”等一系列高水平、高规格论坛及研讨会,还举办了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世界华人传播学学术研讨会”、“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等,有效地扩大了新闻传播学科在国内外学界的影响。
2.研究所、实验室设置情况
新闻研究所:成立于1994年12月,其学术特色重在研究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方面的实际问题,紧密为新闻实际工作服务并在报业研究方面颇具特色。首任所长为邱沛篁,现任所长为欧阳宏生。
广播电视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它为高校师生科研、实践作品成果提供及时发表、出版的机会,在“教学、科研、实践”上开创了一条社会与高校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路子。首任所长吴信训,现任所长蔡尚伟。
广告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旨在形成广告学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良性发展,已初步形成实践性、文化性、前瞻性的研究特色。首任所长为李杰。
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创办于2003年12月,是集研究、咨询、培训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活动于一体的学术机构。中心的宗旨在于综合发挥四川大学的学科优势,联合国内外有关学术力量,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面向地方与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文化研究。现任所长为王炎龙。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四川大学所属的从事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决策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跨院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心的宗旨是发挥各学科综合优势,深入研究世界文化产业特别是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走向,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与方案,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服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任主任为蔡尚伟。
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2008年12月创立,隶属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由赵毅衡教授主持。该研究所系统把符号学方法扩展至传媒学、文化研究、叙述研究,以及中国典籍研究,拓宽了符号学运动的封面。(1)出版专业辑刊《符号与传媒》(Signs&Media);(2)建立网站“符号学论坛”,编辑电子刊物《符号学—传媒学研究动态》;(3)编辑《符号学丛书》、《符号学开拓丛书》;(4)出版《当代符号学译丛》;(5)开设符号学与符号叙述学课程,并招收硕博士。
除上述研究所之外,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还建有一批教学实验室,如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传播分中心,拥有广告效果测试实验室、电视演播厅、一体化广播电视演播室、广播电视编导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微机局域网实验室等;还在筹建新媒体实验室、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全媒体演播实验室、语义出版实验室、传媒与舆情调查分析室等传播技能与研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