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 顾执中与民治新闻专科学校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教育史上,顾执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还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教育家。由其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为现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顾执中其人
顾执中(1898—1995),上海人,1914年入教会中学,1919年毕业,升入东吴大学,后因父病辍学。1923年进入上海《时报》作记者,1927年起被聘为上海《新闻报》记者。工作之余,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1928年在上海创办民治新闻学院任院长。曾参加对日经济绝交大同盟,当选为常务理事及宣传部长,并与沈雁冰、乐嗣炳等组织教师救国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运动。1934—1935年出访欧洲及美、日等国,考察新闻及教育事业。抗战爆发后,参加支持新四军等工作,任上海人民赴第三战区第二次慰问团团长。前往皖南新四军总部慰问。1940年7月被敌伪“通缉”,同年8月遭到敌伪特务狙击,颈部受伤。9月逃出上海,经香港抵达重庆。1941年5月赴缅甸仰光向华侨宣传抗战,并为侨胞办新闻教育。1942年回重庆,创办重庆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44年2月到1945年冬,前往印度加尔各答任当地侨报《印度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46—1954年,在上海续办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54年,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停止招生,到北京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1963年退休,此后在家中写中、英文回忆录,并经常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撰写杂文及评论稿件,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并被聘为首都新闻学会顾问,中国新闻社理事等职。重庆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复校后任校长;1985年冬任北京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长。著有《西行记》、《到青海去》、《东北呼天录》及《战斗的新闻记者》等。
1995年4月16日,顾执中在北京逝世,媒体播发了“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家顾执中因病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学界、业界进行了一些纪念活动,认为他“致力新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投身新闻工作”、“在72年的漫长新闻工作道路上,他一直坚持真理、坚持进步”。
2.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教育实践
顾执中既是一个成功的报人,同时也因为创办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而享誉新闻教育界。
在民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等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较快,社会力量办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民国报人中感知到新闻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新闻教育的人在社会需要他们的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顾执中就是其中的一位。
民国时期的新闻教育是“多元呈现”,而且各具特色,存在有大学、社会团体、民间、新闻媒体、报业经营者、政党、中外合作组织等创办和运营的新闻教育。[62]
顾执中的新闻教育属于民间新闻教育,但也有“社会团体、报业经营者、政党合作组织”等成分寓其间,也是一个小范围的“多元呈现”。
民国时期的新闻教育机构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综合性大学新闻学系,一般采取四年制,如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等,师资力量强大、设备经费较多。第二类是新闻专科学校,采取两年制。如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上海法学院新闻专修科等,其中由个人创办的私立新闻教育机构为其亮点。第三类是函授学校,如上海文化函授学院、申报函授新闻学校等。第四类是暑期补习班,如上海远东通讯社开设的暑期演讲会、华东暑期大学开设的新闻课程等,为各界青年、学生补习、进修提供便利。[63]
民国时期新闻学研究成果丰硕,据《中国新闻年鉴》统计,1903—1949年,全国共出版新闻学著作317部,其中上海出版了205部,占64.6%。国内最早的两本新闻学译著,松本君平的《新闻学》和休曼的《实用新闻学》便是分别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上海广学会翻译出版的。1917年,姚公鹤编写的《上海报纸小史》开国内新闻史研究的先河。1927年,戈公振根据在上海国民大学授课的讲义编写《中国报学史》,成为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1935年,刘觉民编写的《报业管理概论》为国内第一本新闻事业管理学著作。此外,黄天鹏编写的《新闻与新闻记者》、《中国的新闻事业》、《新闻学演讲集》,任白涛编写的《应用新闻学》,赵君豪编写的《中国近代之报业》、《上海报人的奋斗》,谢六逸编写的《实用新闻学》、《新闻资料储藏研究》和《国外新闻事业》等,在当时国内也有较大影响力。这些新闻学研究专著,多以教学讲义、课堂内容为基础。以教学需求推动学术研究,以研究成果促进教学活动,是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的特点之一。[64]
那一时期的上海,是新闻教育的中心之一。报业发达,报人云集,研究成果丰硕,社会需求大,经济支持有保证等诸多的条件,支持了顾执中在上海创办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是由报人顾执中等6人与1928年在上海创办的一个以培养新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学校,到1953年最后一批学生分配完毕,历时25年。它的创办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初创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上海的中国报馆一般只有搞编辑工作的内勤,几乎没有搞采访工作的外勤。其时,《新闻报》和《申报》的外勤记者也不多,在顾执中就职的时报馆中,也只有他一个外勤记者。就此他认识到,由于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报纸必然需要大批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外勤记者。同时,中国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思想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当时政治上的急剧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急需要有新时代精神的新闻工作者。这种想法促使顾执中创办一所新闻专科学校。
1928年夏,顾执中、沈颂芳、沈吉苍、闵刚侯、范仁齐、葛益栋6人协商,大家一致同意在上海创办新闻学校。大家当时觉得中国的民主政治前途暗淡,遂商议定名为上海民治新闻学院,每人出开办费200元,个别人因经济不宽裕只出了100元。因为估计到学校在经济上难以独立生存,因此,他们又兼办了民治中小学及民治补习学校,以便分担房租水电及校工等方面的开支。新闻报馆的董事长美国人福开森个人捐赠500元。民治新闻学院开班时一共只有1600元。当时的上海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之下,因民治新闻学院在政治上不与他们合作而屡受国民党的刁难和打击。开始时有关当局称不配称新闻学院,不准立案,后来改为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仍不准立案。更甚者,在1948年冬,国民党政局竟下令上海市教育局来学校封门。
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因资金不足,校舍简陋,规模甚小。第一届只招了40多个学生,是在1928年冬经考试入学的,投考者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有一位甚至是留学美国回来的博士。以后一般也只招50人,最多时超过100人。第一届任教的有严独鹤、李中道、戈共振等。先后到这个学校任教或作报告的都是当时的正规院校不敢请,也难请到的名人,如郭沫若、翦伯赞、艾思奇、柳湜、田汉、舒舍予等。该校为2年制,开设的课程有采访、编辑、新闻写作、管理、印刷、摄影、外文、时事分析、历史、地理、国际公法、军事常识、哲学等。重点是采访、编辑、时事分析及摄影,每学完1个学期即进行实习。初创时只设夜班,以后才添办白天班。他们录取新生不注重资格、不讲究文凭,而以德才为标准,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录取与否。报考者大部分没有高中毕业文凭,但也有不少是大学毕业生。这样不拘一格取人才的结果,大大提高了新生的质量。1920年第二届学生,人数仍40人左右,“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治新专的教授和学生,多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政治方面更趋明朗,因此更为国民党所嫉妒。从1932年起,学校迫于国民党的压力,改名为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采访、编辑、新闻写作、管理、印刷、摄影、英文(或俄文、日文)、时事分析、历史、地理、国际公法、军事常识、哲学等,另外还有实习和实践。从1935年冬到1937年的短短两年中,民治新专为了客观的需要,放宽了招生名额,人数最多在100人左右,开两班,授课者,有不少是党的负责救亡的同志。1937年11月初,上海沦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在1938年招考新生,人数限制在20人以内,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课和实习,1940年8月15日,顾执中被敌伪特务击伤,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工作暂告一段落,这时第六届学生已毕业,学校便被迫停办。
(2)在重庆、仰光和印度加尔各答时期。1941年5月,顾执中经过多方周折,到了缅甸的仰光,在当地华人的帮助下,为《觉民日报》写社论,到华侨中学作时事报告,在这里,他办了3个月的民治新专短期班,学生有40人左右,功课大多由顾执中承担。1942年春,顾执中回到重庆后即着手筹备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正式迁渝复课的工作。1943年春开始正式上课,招收59人为迁校后的第1期学生。当时,抗日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上课采用1年分3个学期制,即9月10日至12月14日为第1学期,12月26日至来年4月1日为第2学期,4月4日至7月8日为第3学期。虞和瑞任教育主任兼教国际关系,舒舍予教新闻写作,冯玉祥教军事常识,陈翰伯教编辑,朱全康教报业管理,廖崇圣教经济学概论,普萨列夫教俄文,顾执中教新闻学概论,刘增华教心理学,陈尧圣教宣传,陆诒教采访,高集教编辑,勒吉甫教摄影,彭乐善教广播学。1944年2月,顾执中被派往印度,任华侨办《印度日报》总编辑,暂别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全体教职工以投票的方式公推陆诒为代理校长,陈翰伯为教务长,继续新专在重庆的工作。顾执中到印度后,在加尔各答办了一个民治新专短期班,为期3个月,每日上午上课,课程主要由顾负责。1945年10月,顾执中辞掉了在印度的工作回到重庆。此时,陆诒已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到了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由陈翰伯负责,加紧上课,提前结业,准备在上海复校。
(3)在上海和香港时期。陆诒1945年夏回到上海时,即恢复在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上课,先是只招了一个白班,约30人,1946年春;该校又招收一个夜班,学校共有学生80人左右。教师方面除了有顾执中、陆诒、陈翰伯,还请了郑振铎、彭文应、顾用中、董冰如等,第2个学期的学生全部参加民治通讯社工作,进行采访、编辑实习。该社学生采写的大多稿件,为上海诸多早、晚报所刊用。
1947年春起,民治新专分正、预科,内设编辑、采访、报业管理3系,夜班增至2个班、日夜班学生共160余人。在此期间,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还在香港设立分校,每期招收30人左右,这个分校一直办到1949年春天。
1949年后,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在上海复课,得到人民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支持。1951年改名为民治新闻学校,设报业、广播、新闻摄影3科,学年2制,以工农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入学考试分国文、政治常识和口试。这个时期的教学内容根据新时期的特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仍由顾执中和陆诒任正副校长。华东新闻出版局推荐上海劳动日报社总编辑秦加林为教务长,大部分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任课教师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民治新闻学校任教。工农学生上课学习十分用功、教学气氛颇为融洽。
1952年春,民治新闻学校招收了本科学生两级,每级45人,职工班一级50人,讲习班一级50人,全校有学生约有200人。1953年秋季,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停止招生。所有在校学生,分期分批由华东新闻出版局分配工作,不到年底,这批学生几乎全部分配。[65]
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创办,说明了在渐次觉醒中的国人已对新闻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中国人不仅可以办自己的新闻教育,也能办好。顾执中的办学风格是求实的。他不注重资历而注重实际水平,如第一届招生考试中,报考者不少是大学毕业生,有一位甚至是从美国回来的博士。求实风格还表现在开办夜班、白班,为不少学生听课提供了方便。顾执中的办学方向是进步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不设训育主任,对学生的政治活动不干涉,不压迫,使得不少学生可以参加进步的政治活动,出壁报、外出写标语等,“九一八”事变后,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教授和学生很多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0月,顾执中从国外考察新闻与教育事业后,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办学方向更为明确,他本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并积极聘请从事救亡工作的进步人士来校讲课。顾执中等不向国家要一分钱,靠自己的努力和灵活机智的工作,使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经历了28年的考验,为新闻教育留下了动人的传奇,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3.顾执中的新闻教育理念
作为一个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家,顾执中对新闻人才培养有自己的理解。其新闻教育理念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新闻事业是专业职业,新闻人才需要专门培养
顾执中认为:“新闻事业既成为专业职业,新闻工作员也需要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是新闻工作员的教育问题,目前世界各国新闻教育已有相当发展。我国大学设立新闻学科的也很普遍。但是新闻学的体系尚未建立,新闻教育的基础也尚未巩固,以前一般人认为新闻学就是研究新闻纸的学问,而在新闻教育上也以新闻纸理论为中心,现在由于新闻事业领域的扩大,新闻教育的范围也随着广泛起来,新闻学不只是研究新闻纸的理论,而是研究整个新闻事业理论和实际,所以新闻工作员的教育,可以分为新闻教育的理论和新闻教育的实际两项分别讨论。”[66]
2)新闻学校是培养新闻人才的良好途径
顾执中说:“不进新闻学院,也能干新闻工作,因此,就不需要新闻教育,今显然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比如,虽然人不进农业学校仍能耕田,然而我们还是需要农业学校,虽然人不进师范学校仍能教书,然而我们还是需要师范学校,虽然人不进工业和技术学校仍能在工厂或矿山里工作,然而我们还是需要各种不同种类的工业和技术学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以彼例此,足见反对新闻教育的理由是肤浅的,不能成立。”[67]
顾执中及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学生在长时期的学习中,把报纸通讯社和新闻工作者是为人类求幸福求和平的任务,清清楚楚地作为新闻教育的理念和信念,日积月累地把这一个崇高圣洁的宗旨,灌输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使每一位学生的在校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
3)新闻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
顾执中及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坚持在教学中把跟新闻工作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像编辑、采访、管理、印刷和发行等,有系统地传授给新闻系学生。由于新闻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重要,这些有关新闻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前先行学习,并且要学习得非常之好,是必要的。他认为把从未学习和研究过新闻的人当做新闻记者,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因为报社和通讯社在新闻方面所犯的错误,有时竟会严重得不只是经济方面的损失,同时也是政治方面的对人类和国家极为不利的损害。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顾执中认为新闻记者的情操、态度、方法、思维等,与专业知识及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广博的知识一样,对新闻记者工作的成败构成重大的影响。因此,顾执中在教学中坚持新闻教育的综合性,尽可能多地把相关的知识与做记者的基本要求传授给学生。
顾执中还认为:“新闻教育的另一种作用,是要把现在正在工作着的新闻工作者的各种先进经验和错误教训拿来放在学校中,分析研究,做出结论,以教育未来的新闻工作者。”[68]
顾执中这样说,也是这样教育要求他的学生,他的这些新闻思想为民治新专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顾执中是活动在采访报道一线的记者,他对新闻教育的理解和认知是出于长期新闻工作中的实际经验,而非“学院派”的师承,因此他在设计民治新专的课程时,纯粹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不受西方模式的影响。
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办学特点为:(1)一视同仁。他们在录取学生时不看资历,只以考试的成绩和文笔为判断是否录取的标准。(2)重视国文写作。顾执中强调国文写作的重要性。招生广告上特地说明:“入学考试,特重国文,国文无根基者,概不录取。”(3)师生关系亲密。顾执中除了在报馆的工作外,其他精力和时间全部花在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上,他常在课余之暇常与学生接洽谈心。(4)对政治活动不指导、不干涉、不压迫。民治新专不设训育主任,不压制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学校师生政治觉悟较高,与共产党联系紧密,心系国家安危,也因此遭到国民党迫害。
4.对顾执中新闻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评价
顾执中是中国民间新闻教育的创首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成功运作,是他对中国新闻教育的最大贡献,他的“新闻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的观点不仅应时,而且也超越了时空界限,可以视为他的代表性观点。
他认为,“新闻事业既成为专业职业,新闻工作员也需要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是新闻工作员的教育问题……新闻学不只是研究新闻纸的理论,而是研究整个新闻事业理论和实际,所以新闻工作员的教育,可以分为新闻教育的理论和新闻教育的实际两项分别讨论”[69],很有真知灼见。
顾执中把综合性教育的理念贯穿新闻教育的始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完善了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教学体系,而且也构建了相应的学术和理论体系,使报学成为了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对于报业的改进有重大的学术贡献。
(撰稿人 李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