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3 2015年
2015年,无论是在新闻传播教育组织还是在新闻院校中,新闻传播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新闻传播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成为2015年新闻传播教育会议讨论的重点和热点。许多新闻传播教育组织成立了二级分会,新闻传播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健全。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各分会也分别召开了年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及各分会也分别召开了相关会议。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史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研究市委员会也相继成立,这也意味着我国新闻教育行业组织建设更加健全和完善。
在新闻院校方面,新闻教育会议的数量不断增加,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许多高校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紧密合作,共同探讨新闻传播教育的相关话题,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重点院校也召开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相关会议。
1.新闻传播教育组织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015年3月21日,由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承办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召开,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4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上,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主持了2015年教指委工作规划的研讨。其后,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高晓虹教授作了“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调研工作报告;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倪宁教授主持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专项研讨;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瑚教授主持了“增设‘国际新闻传播’本科专业可行性”的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谭华孚教授作为教指委委员出席会议,并作了相关发言。
(2)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2015年12月19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广西大学召开。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国内28所高校的30名委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作了2015年新闻传播学教指委工作总结暨2016年工作规划报告。他指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在2016年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各高校要在“双一流”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加快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发展。
副主任委员、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主持2015年新闻传播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研讨,讨论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传统媒体的存活及转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课程体系改革、新闻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传播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师资双向及海外交流培训等内容。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黎明洁教授向会议汇报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广西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举措和成果,并介绍了以新闻传播学院为依托建设的“新闻出版总署西南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搭建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等相关情况。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2015年10月2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与会者包括来自全国各地新闻院校的代表120余人和来自七家媒体机构的代表。
此次会议中,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做了年度工作报告。高钢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新闻教育中瞩目前沿趋势、优化实习平台等特征,以“信息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为主题阐述了传媒生态的变革。
大会注重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特邀四所有特色的新闻院校分享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及做法。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广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杜建峰、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姚劲松、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柳邦坤四位老师作为代表分享了教学改革创新经验。
此外,大会通过了申请入会的六家新理事单位,即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
(2)2015年中国传播学论坛。
2015年10月16日至18日中国传播学论坛在重庆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传播学会(CAC)主办,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RCJSD)、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CICS)、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NCRTS)以及中华传播学会(CCS)、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等海内外著名学术机构与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学术研讨。此次论坛以“传媒业变革与传播学创新”为主题。集中研讨9个专题,分别为:新媒体发展与传媒业态变化;媒介法治与传播伦理;网络社会与社会治理;政治传播与民主建设;城市文化与城市传播;西方传播学研究前沿与理论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创新与重构;华人传播学术社群的治学经验;传媒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3)2015年中国广告教育学术年会。
2015年中国广告教育学术年会在青岛科技大学举行,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陈刚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由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姚曦主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高校的1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年会,是参会代表最多的一届。
此次年会由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联合承办,会议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的广告研究与广告教育”。随后,来自学界和业界的11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此外,此次会议还进行了广告教育转型与创新、大数据与数字营销传播、广告产业发展与理论建构三个分论坛的小组讨论。
(4)2015年编辑出版学年会。
“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与出版”高层论坛暨2015年编辑出版学年会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楼举行。此次年会由南开大学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学研究学科组、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编辑》杂志社、南开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出版社共同承办,会议围绕媒介融合与编辑学、媒介融合与出版业、数字出版研究、媒介融合与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研究等议题,安排5位专家进行主题学术报告和两个阶段的分组讨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编辑》杂志社等兄弟单位的几十位专家学者与会。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暨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于2015年7月29日至31日在山西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的59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姜钟松教授,副理事长冯培教授、彭向刚教授、鲍善冰教授、夏昌祥教授、高教公关专委会顾问邱伟光教授和秘书长陈家义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
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高校公关教育论坛。鲍善冰副理事长作了题为“公共关系教育挑战与对策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此次论坛上,缪春萍教授作了题为“公关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术报告、马自强教授作了题为“公共关系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学术报告、庄莉红副教授作了题为“汉字笔迹分析与公关人才的选聘”的学术报告。本届学术的第二个阶段为“优秀微课作品评奖”和“说课交流”,由冯培副理事长主持。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于2015年12月8日在重庆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传承·颠覆·升级——中国高等广告教育体系(内容)的完善与重构。
上海奥维斯市场营销服务公司首席创意长林展贤作了如何对未来广告从业人员的进行通才化教育的演讲。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博导许正林教授作了题为“近十年来西方广告学术研究的基本走向与主流问题”的演讲,许正林教授梳理了19世纪西方广告学研究的起源、20世纪西方广告理论的流脉与基本问题、近十年西方广告学研究的基本走向与主流问题。中国传媒大学马澈博士作了新媒体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与一种跨界探索演讲。中国传媒大学丁俊杰教授从广告教育的实践挑战、广告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广告教育的变与不变、广告教育的未来可能四个方面对广告教育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5)中国新闻史学会
2015年10月31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主办的“2015年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术年会暨‘互联网+’时代传媒创新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蔡红生,中央网信办传播局副局长陈云峰,中国报业协会秘书长胡怀福,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网信办主任王中桥等出席并致辞。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发布了《传媒经济学:中国的学科构建》一书。此外,大会还进行了颁奖环节,其中,喻国明教授获“中国传媒经济年度观点奖”、“中国传媒经济学科杰出贡献(个人)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中国传媒经济学科杰出贡献(机构)奖”。
“互联网+”时代传媒创新主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丁汉青主持,在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深入探讨了如何创新管理体制、内容生产模式、运营模式、人才培养等问题。
会议还举办了“‘互联网+’时代传媒产业创新研究”、“‘互联网+’时代传媒价值链重构研究”、“传媒从业者与媒体角色管理研究”3个圆桌论坛,10多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6)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
2015年6月27日上午9时,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工商大学厚德楼2017会议室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主办,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会议开幕式由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近40个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近80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由上午的“主题报告”和下午的“分组研讨”两部分构成,内容紧紧围绕“中国大陆新闻院系教育改革探索”、“中国新闻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国外新闻教育改革的经验”、“当代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坐标”、“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新闻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六个议题展开。
2.新闻教育院校
1)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5年10月1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实践”分论坛在新闻与传播学院107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著名学者、教授出席分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吕艺主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来源应该多样化的问题作出探讨。随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赵振宇就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记者的问题发表了讲话。他表示,要从实践上落实校部共建,完善学校与媒体的合作机制,在中宣部框架下拿出学校特色,有所目的、有所侧重地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记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与传播学院院长罗自文教授指出了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课在师资、教学内容与方法和学生认同上存在的困难。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詹续武教授结合本院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际经验,总结了引进业界专家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一套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015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教育6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和各界人士千余人齐聚一堂。原河南省委书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原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徐心华,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梁衡,原经济日报社总编辑艾丰,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胡福明,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潘岗,全国文联副主席李前光,于庆田少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百多家兄弟新闻院系的代表,人民大学各学院、部处代表出席纪念大会。
在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回溯了60年来新闻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新闻学院一直保持着干劲和优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郭庆光教授表示,60年来,人大的新闻教育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和中国新闻教育事业休戚与共,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他就学院的一些具体改革思路和措施,即学院的“十三五”规划进行了简要汇报。
3)中国传媒大学
(1)国际传媒教育论坛暨数据新闻奖学术沙龙。
2015年6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与中美教育基金会联合承办的2015年国际传媒教育论坛暨数据新闻奖学术沙龙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论坛期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奖记者,美国外交关系协会、财新传媒、中国日报代表,以及清华大学等国内30余所高校代表,共同探讨大数据时代面向全球的数据新闻中国报道,梳理30年中美元首峰会新闻报道,以及媒介外交发展经验策略。此次会议推动落实了中国传媒大学英文权威期刊的编辑出版,并基于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合作传播学本科的中外办学,探索数据新闻学的教育创新。
(2)2015年广播影视远程学历教育暨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会议。
2015年6月12日,中国传媒大学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在广西南宁联合召开“2015年广播影视远程学历教育暨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推进中国传媒大学与总局人事司合作开展的“广播影视远程学历教育项目”。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张宏在讲话中总结了广播影视远程学历教育的意义、成效与经验,并对2015年工作做了部署。
(3)中国传媒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
2015年6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全校各个教学单位近90位教师参加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服务教师成长、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旨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探索高等人才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人事处处长夏丹向大家介绍了教师发展中心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未来的工作计划,努力为老师的成长发展和教学提升做好服务,将中心打造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共同体。
在主题报告环节,林杰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大学教师发展的国际趋势”的主题报告,针对当前国际的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国外著名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教育形势下,教师如何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以及教师发展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随后,陈巍教授作了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报告,陈教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和社会发展形势,向老师们讲解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融合起来。
(4)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本科教学教法研讨会”。
2015年12月2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召开由全体教师参加的“本科教学教法研讨会”,这场围绕改进新闻传播学本科教学的认真思考和互动交流的学术活动。
此次研讨会由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主持。副院长丁迈教授首先就最新版的本科评教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针对学生反馈信息,总结了当前学院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应邀与会的胡正荣副校长在介绍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趋势之后,还详细解读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在经验介绍环节,专程应邀与会的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专家邢红军教授就如何获得令学生满意的课堂效果,与新闻学院全体教师进行了交流。新闻学院全体教师就课程建设、教师梯队培养、推进教学国际化等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4)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第三届“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高峰论坛。
2015年3月28日,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和武汉大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闻传播学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主办的第三届“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高峰论坛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广州、深圳、上海、长沙和武汉等28家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和工商企业的近40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问题,并就学界的人才培养与业界的人才需求如何实现对接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论坛上,有13位参会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为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业界青睐具有创意思维和一专多能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2)“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讨会。
2015年12月5—6日,“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所高校、57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冲击与挑战、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型的路径选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玉兰教授、武汉大学吕尚彬教授等人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及其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湖北大学廖声武教授、深圳大学王晓华教授、暨南大学莫智勇博士等人对目前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与“教”、“学”、“业”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并进行了反思。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强月新教授梳理了我国正在尝试转型的几种代表性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陕西师范大学李文教授、大连民族大学于凤静教授、清华大学戴佳博士等人也对当前形势下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他指出面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挑战,一方面各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不同高校千万不要“定于一尊”,一定要张扬自身的特色,走自己的路。他还强调新技术的出现永远是未知的,但高校教育“探讨人类真理、传播人类知识、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则是永恒的。
5)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2015年5月9日,由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和汕头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媒体大变局与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楼举行。会议就“新闻教育宏观改革”、“新闻教育理论探讨”、“新闻教学方法探讨”3个主题进行了探讨。
此次研讨会与会人员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研讨会共进行了两场大会发言和六场分会场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专题发言。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如下:如何真正以互联网思维改革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融合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互联网思维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自媒体包围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碎片化时代的新闻理想和使命培养。针对这些议题,与会人员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设性的建议。
6)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2015年4月24日,上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基地建设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举办。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数字时代下传播教育的困境与创新”。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博士主持研讨会。
台湾政治大学钟适芳教授探讨了数位时代下传播教育的大破、大立与坚守。复旦大学黄瑚教授介绍了新闻学院“大新闻传播”的教学理念以及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思路,分享了新闻学院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的“2+2”跨专业培养改革和实践效果。武汉大学肖珺教授和澳门科技大学章戈浩教授就自己在教学实践经验如何贯彻这种教育改革呼声和理念,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收获。在研讨互动环节,传播学院聂欣如教授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张小琴教授展开讨论。
综上可以看到,2013—2015年这3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学界和业界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形成。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传媒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进程中,新闻传播教育的组织和队伍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的平台也在稳步拓展。对于今天的新闻传播业来说,新媒体、自媒体的崛起等实践界的纷繁变化给新闻传播教育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单,在以媒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生态下,我们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个拐点,这需要大家一起积极推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夯实基础,把握长效,突出重点,找准抓手,使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开创出新的佳绩,创造中国新闻教育事业更美好的未来。
(撰稿人 李文 苏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