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师范院校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情况
专业是高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一般会对应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较为高级、复杂、专门的脑力劳动。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的表现形式。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学科的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依据。学科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是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学科发展的目标在于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即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科研成果一般又可分为科学型和技术型两种。学科建设一般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等内容。师范院校早年主要侧重于师范类的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重视不够。20世纪90年代后,在国内高校普遍重视科研、重视排名的大环境下,师范院校也奋起直追,并在文科科研方面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新闻传播院系属于师范院校非师范类的学术群体,多年来师范院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师范院校传播与传媒类研究生培养情况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专业学习后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教育阶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不仅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本科人才,而且还需要具有研究性、创新性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文革”后快速发展起来,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国内高水平大学都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都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师范院校传播与传媒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点分布情况如表2-10所示。
表2-10 师范院校传播传媒类硕士点分布情况表
续表
续表
师范院校中有211工程高校8所,其中华南师范大学没有传播传媒类硕士生教育,省部共建高校中广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没有传播传媒类硕士生教育。根据上表全国有29所师范院校的新闻院系进行硕士生教育,占88家拥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师范院校的33.0%。新闻传播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向传播传媒学演变。“传播与传媒研究至少需要三大学科集群的支持,一个是传播学科群(包括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一个是传媒经济学科群(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一个是信息科学技术群(包括统计学、信息技术、数据挖掘、视觉设计等)。”[7]从表2-10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师范院校传播传媒类硕士主要在新闻与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下面设置。目前拥有传播传媒类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师范院校有15所,有的高校是在相关学科中进行传播传媒类硕士教育,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工业设计工程学科下招收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媒体策划与创作、新闻实务等。
博士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博士生教育不仅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而且也是研究型大学的一支重要科研力量。国外一些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对学校研究成果的贡献率能够达到60%~80%。因此,抓好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既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保障。目前,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传播传媒类博士教育的单位如表2-11所示:
表2-11 师范院校传播传媒类博士点分布情况表
我国博士点设置主要采取专家评审制度。2005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博士点评审,一些没有申报成功的高校对程序提出了不少质疑。2010年博士点申报教育部采取配额制,部属院校博士点指标下达给学校,省属院校博士点指标下达给各省。2010年后博士点申报工作基本停滞,目前实行的是基本稳定、动态调整的政策。因为新闻传播学属于新兴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在校内、省内竞争时,一定程度上处于弱势,所以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类博士点不多,且以二级学科博士点为主,博士点基本是依托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学等博士点招生。真正拥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的只有两家,华东师范大学拥有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南京师范大学拥有新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2.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学科点建设与研究特色
相对于“985”高校、部属院校,师范院校的学术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在全国学科排名中不占优势。在2012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全国有48所新闻传播院系参加,其中包含7所师范院校,但排名结果并不突出(见表2-12)。师范院校目前较难获得国家级的学科资源,拥有的学科资源主要以“省级”为主。湖南师范大学拥有2个省级研究基地:中国传播与现代化研究中心、湖南省传媒发展研究基地以及省级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是省级重点学科;西北师范大学拥有“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2个省级重点学科。2013年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其后各地宣传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为新闻学院带来了较为丰厚的专业与学术资源。目前师范院校已有8所与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共建新闻学院可以发挥宣传部门的政治、组织优势,媒体从业人员的敬业、实践优势,高校的学术、科研优势,三方强强联合可以共同打造新闻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表2-12 师范院校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和部校共建情况
在学术研究方面,师范院校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渐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学术研究领域。如北京师范大学设有媒介文化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媒介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中华文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效果实验室等学术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设有教育新闻传播研究中心、视觉艺术与行为研究中心、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南京师范大学设有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民国新闻史研究所等;湖南师范大学设有文化与传播研究所、传媒伦理与法制研究所等;福建师范大学设有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影视艺术研究所、台湾传媒与舆情研究所等;西北师范大学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契机,设立了甘肃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西部戏剧与影视文化研究所、影视策划与制作中心等机构;云南师范大学设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建有安徽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设有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天津地方新闻史研究所、天津市社会心理学会宣传与传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等。
近年舆情监测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也是新闻院系与党政部门合作的重要领域,因此全国师范院校新闻院系先后成立了舆论研究与舆情监测的相关研究机构,积极为党政部门、社会各界打造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大数据舆情分析基地、社会化媒体舆情监测基地、舆情议程设置研究基地等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建立了湖南省社会舆情监测与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引进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和WO(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以提高舆情采集与数据分析能力;西北师范大学拥有甘肃省教育厅设立的甘肃省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建立舆情研究中心,自2013年以来连续出版《江苏政务舆情》,每月定期向省委省政府报送江苏政务舆情;重庆师范大学在共建后将舆情研究作为重点教学与研究方向;西华师范大学建立舆情调研实验室,并招收网络舆情应对与危机传播方向的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