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在某种程度上讲,博士后不同与在校学生,他们必须完成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完全转变。
1.以研究者的标准进站
博士后的录用不是以考试的形式,代之以本人申请、专家推荐、设站单位考核、管理部门把关认定和批准等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能否取得进站的资格,申请者的研究成果、研究能力、研究潜力占相当大的比例。博士后期间已经没有具体的课程,也不再进行考试,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
为此,各个博士后流动站选择博士后的条件是:确有研究课题,有研究能力,有创造能力。
2.以研究者的要求做事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往往视博士后为学生的成分大一些,因为博士后在出站时如果考核合格的话,国家人事部要为其颁发有关证书。这和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时拿毕业证学位证没有两样。但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学生等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而博士后的培养则主要以成果为考核依据。博士后没有课,不必因循在校学生“三点一线”的模式,其管理也完全靠自觉。那么博士后在站期间到底做什么呢?做研究!每一个进站的博士后都知道,他们在写进站申请的时候,会填写一个十几页的表格,而其中的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你有什么研究课题,计划进站后研究哪个课题,或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给出你以前的研究成果,倒是在学生时期特别看重的学习成绩不是主要的取得进站资格的指标。在站期间,每一位博士后都要在国内或国际的核心刊物上发表4篇以上的论文,还要尽可能多地出成果。
3.以研究成果来考核
每个博士后流动站都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以评判每位博士后在站学习研究期间的优劣。进站资格的取得考核的是其有无研究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大小,开题和中期考核看重的是博士后在不同的研究阶段的工作业绩和研究成绩,博士后的出站报告以及出站答辩则是对博士后整个学习研究阶段的综合考核。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是申请博士后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它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4.以全面兼修来拓展研究的范围
博士后的研究没有了专业的限制,要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它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研究而研究,它的主要目的也由硕士、博士期间的学习和继承别人的知识而转移到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和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论的层面,是古人所言之“尽善”。正所谓“偏工易就,尽善难全”。在某一个方面达到“工”的水平是容易的,而要全面取得成绩,做全能运动员就比较难。博士后恰恰是要做全能运动员,要兼修而不是“偏工”。
5.以提高和超越来实现研究的主旨
在国家有关博士后培养的文件中有“博士后研究制度是人才开发的重要措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术交流,博采众长”,“创造、创新”等文字,通过对这些文件和文字的解读不难发现,博士后培养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超越。
据悉,国家在博士后培养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这既是学习借鉴了国外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从全面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水平出发作出的英明决策,更是保证我国各级、各类学科不断有新人出现,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良好态势的有力举措。国家的期望当然是博士后能在学习研究中取得突破,实现超越。同时这种期望也具体地体现在了设站单位的选择,培养和考核指标的设定,制度保证和待遇等几个方面。由此,“超越”是博士后研究的最终目标。博士后由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走来,上课和考试他们驾轻就熟,他们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但博士后如何完成由学习到研究的转变,完成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转变是实现超越的关键。
(撰稿人 李建新)
【注释】
[1]宋永琴:《国内高校推进媒介融合型教育的“冷”思考》,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2]该数据系综合各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博士后网站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