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军事新闻传播教育主要办学经验
1.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解决好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提升学员理论思维层次,增强发展后劲
不论是创系伊始的大专班,还是后来的本科学员、硕士、博士和任职班次,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军事新闻教育一直坚持的一个重要传统。内容层次有深浅,涉及范围有宽窄,但最基本的原理,最重要的原则,最核心的命题都教给了学员。本科阶段,教员讲解多一些,举例分析多一些。研究生阶段,自主研读多一些,经典文献阅读多一些。
从多年的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对于学员成长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可以激发学员从事新闻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学员从学习中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领袖,都有着崇高的新闻理想信念,十分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理论观点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教员都要给学员讲一讲这些历史故事,让学员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先行者大量艰苦卓绝的新闻实践,蕴含着新闻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对于青年新闻学子来说,这些史实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可以帮助学员提升理论思维层次,增强发展后劲。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是解决“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有了正确的新闻观,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果新闻传播教育仅仅强调技术性和操作性的技能培养,忽视理论素养教育,忽视“立场、观点、方法”方面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员在新闻观方面容易走偏,发展后劲不足。因为,完整的新闻传播教育不仅仅是“技”和“术”的教育,更是“道”和“本”的教育。
2.引进来、走出去,开放办学,搞活军事新闻教育
军事新闻系创系伊始,教员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系领导决定从全国、全军新闻单位聘请、选调专家、教授来为新闻系学员开课。例如,聘请邵华泽先生来为学员讲《新闻评论学》,聘请丁淦林教授来为学员讲《新闻事业史》,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记者、编辑为大家讲新闻采写和编辑。
尽管现在的新闻系拥有一批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员队伍,但开门办学的传统依然未变。新闻系每学年都要聘请几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来讲学;聘请著名校友为年青学员讲采写体会,讲心得,讲人生,讲未来。在课程体系上,适应部队院校教育实际,开设了军事、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历史、心理、文学、艺术等丰富多样的专业基础课程,拓宽了学员知识面,强化了军事政治素质。在专业课程方面,也没有闭门造车,除了自编教材,也大量采用了国内最新统编教材。与此同时,鼓励青年教员到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地方大学新闻院系进行短期培训,甚至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教员深入基层部队、新闻媒体单位代职锻炼,到地方大学参加学术活动。在教材、师资、信息、思想等方面尽力搞活,引入源头活水,吸收八面来风,吸引各路英豪。这样将看似较为专业、神秘和封闭的军事新闻教育推向了一个较为开放,较为广阔的新闻教育天地。
3.注重实践,强化学员素质训练,突出能力本位
回首30多年军事新闻教育,突出实践、抓能力是一条重要的经验。首任系主任郑旷提出:“扎扎实实打基础,勤勤恳恳练笔头”,这一做法成为一项重要传统。
第一届新闻大专班毕业实习组织了赴云南前线战地采访小组。采访小组由余琦教员和一名队干部带队,他们冒着炮火到第一线采访。学员吴国雄为采写一组稿件,在连指挥所蹲了三天两夜。余琦到了“八十年代上甘岭”,同写信要求学习军事新闻的战士见面,并赠送专业书籍。余琦和战士一起蹲在猫耳洞里坚守阵地,并利用时间在野战帐篷给战士们讲课。
1987年6月,第二届大专班学员贾永在《中国青年报》实习。贾永在记者雷收麦、李伟中、叶研带领之下,共同采写了一组“三色”报道,把大兴安岭火灾报道引向深入,轰动一时。“三色”报道成为深度报道和灾难报道的经典案例。
后来每届学员专业实践热情都很高,采访的范围也很广。南京的鸡鸣寺、戒毒所、监狱都有人去采访过。通讯、消息、特写、纪录短片,写出来的东西体裁丰富,内容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学员队一个月统计一次发稿情况,发出去的稿子登了没有,在哪一天哪一版。学员队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员勤奋练笔,有些学员中午从来不休息,持续写作,有的利用寒暑假采访,有的到偏远地区搞社会调查,有的到基层连队蹲点。这些学员,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新闻采写和报道,能力素质发展很快。
因此,不论是当年的大专生,还是后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闻稿件和评论文章发表在全国、全军各大媒体上。除了勤写勤练之外,还组织学员广泛开展“读报、评报”,“看电视、评电视”,“建网站、评网站”等新闻实践活动。学院和系为学员开展新闻实践提供广泛的平台,例如,院报、院电台、电视台、网站,系里承办的《新闻实习报》、《双拥报》以及学科专业网站等。在2110工程建设中,改建和扩建了6个标准较高的专修室,可以满足军事(战时)新闻采集发布、媒介素养情境训练、数字新闻编辑出版等专业实践需求。
每届学员毕业前要集中半年时间到军事新闻媒体进行毕业实习(大实习),每门实践性课程结束时要进行课程实习(小实习),不论毕业大实习,还是课程小实习都有相应的考核要求。新闻系毕业实习曾采取小分队形式,深入祖国的边防基层部队。曾经组织过西北边防行、东南海防行、东北边境行、红色寻根行等不同类型的小分队,把学员组织起来,到这些地方进行采访,写出了很多质量很高的稿件。除此之外,每年组织一次摄影大赛、一次DV大赛,一次“解放军报奖学金评奖”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上鼓励专业实践优秀的学员。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实践跨越媒体边界,走向更加鲜活的创新局面。2016年两会期间,解放军报融媒体携手军事新闻传播系,组成了“南京政治学院两会评论团”,王传宝教授领衔,中青年骨干教员刘大勇、李习文、陈飞、于夕红以及在读博士、硕士、本科学员共同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话题设置具有针对性,讨论深入,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关注、转发其评论文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实践基础上,甚至有学员通过总结所学、所思,出版了专著。蔡惠福教员在1990级大专班学员班上讲“军事新闻采访”课时,提出了550多个问题,供学员思考,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最后,大家提炼了88个问题,由班上74位学员结合新闻采访实践,集体讨论,分头写作,反复修改打磨,写成了一本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书《采访释疑88》,1993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从做中学,在做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到任职岗位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他们在专业成长快,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只要去部队,一提到南京政治学院,人们就会讲到军事新闻传播系。30多年来几代师资的辛勤耕耘,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新闻人才,也提升了军事新闻传播系在军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撰稿人 周伟业 宋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