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改革开放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复苏与初步繁荣

1.8 改革开放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复苏与初步繁荣

1978年以后,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复苏可分为1976—1978年和1978—1982年两个阶段。

1976—1978年是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和重整教学秩序。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和复旦大学新闻系都通过考试录取了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以及因上山下乡而失去念大学机会的往届高中毕业生为辅的本科生。不再以推荐和遴选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也一律改为4年。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新闻系随之恢复。并将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的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教师及图书资料归还建制。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停办,学生并入中国人民大学。这一阶段,全国新闻系(专业)只有北京大学(1978年9月以后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刚刚恢复招生的暨南大学、北京广播学院4家。

1978—1982年是恢复阶段。这一阶段除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两校新闻系外,又陆续增办了郑州大学、安徽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6个大学新闻系(专业),以及一所培训在职人员的全国记协职工新闻学院。大学本科和大专一级的新闻传播教育单位,达到12个。此外,还创办了一所中专——湖南广播电视学校。

在教学上,摆脱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影响,突破了一些禁区,澄清了一些被搅乱了的新闻学观点,教学计划参考了“文革”前的模式并稍有调整。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了改革和发展新闻教育的问题,提出《关于加强新闻教育工作的意见》并作为会议正式文件下发。该文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新闻教育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同时会议还就积极进行新闻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措施。在此次会议的推动下,出现了新闻教育的办学热潮。

1983年,吉林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厦门大学先后增设了新闻系或新闻专业。至此,全国设有新闻专业的院校已达21所,已提前实现了新闻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要求:“1985年原各大行政区至少应有一所高等院校设置新闻专业。”1983年,全国共有新闻系(专业)教员518人,在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共2814名,其中本科生1877名,研究生177名,进修生380名,函授生380名。为了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新闻教育实际上以报学为主的专业单一化状况,1983年除继续办好适应性较强的新闻专业外,有条件的院校已逐步增设或正在积极筹备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事业管理和广告等专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补充我对外宣传人才的严重不足,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从1983年暑假开始试办第二学士学位制的国际新闻专业和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加上北京广播学院已经开办的国际广播干部班,共招收学生176名。这些专业都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原则,分别为新华社、中新社、广播电视部、中国日报社以及文化部外文出版局、对外联络局等单位,培养了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了解中外历史、文化和现状,有坚实的中文基础并能用外语从事对外宣传的干部。

发展新闻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根据全国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3年开始举办“新闻理论”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两个教师进修班,共接受16所高等院校派来的进修老师25人,并已于10月开学上课。

在新闻教育改革方面,多数新闻院系按照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意见制订或修订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积极组织编写教材。

同年9月,杭州大学、四川大学、江西大学和郑州大学等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同志,还专门就如何办好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问题在杭州举行了新闻教学和科研研讨会。他们决定互相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及时交流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学术资料和专业教材,在校际建立专业教师相互应邀讲学的关系,并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这是在当时各校新闻专业师资配备不齐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

新闻教育单位和新闻单位的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是办好新闻教育的重要保证。1983年有关高等院校在校舍极为紧张的条件下适当扩大了新闻专业的招生名额并尽可能承担培训在职新闻干部的任务。同时,很多新闻单位也把培养和造就新闻人才看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力支持新闻教育。新疆、甘肃、湖北等省区的新闻单位都为新闻院系输送了一些水平较高、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师资,有些报社还派业务骨干去学校讲授新闻业务课。如新疆大学新创办的新闻专业,由于专业教师一时调不齐,业务课主要依靠新疆日报社原来干部培训班的教学力量。新华社也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了复旦大学试办的国际新闻专业。

这一年在职新闻干部的培训工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共中央党校举办了第二期新闻干部班,招收中央和省、市、自治区新闻单位以及新华社分社的业务骨干共135名。中国人民大学除继续在北京开办函授新闻专业外,还在西安和天津两地增设新闻干部函数班。中共新疆自治区委宣传部在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帮助下,在北京举办了一期新疆新闻干部进修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课,并请首都新闻界有关负责同志、专家作专题报告。课程学习结束后,还组织学员分组到16个省市的少数民族地、州、县报实习参观,为新疆新闻事业的发展培训了一批业务骨干,同时也为新疆各民族新闻干部训练了一支教学力量。华中工学院在批准成立新闻系后,根据湖北省各新闻单位的积极要求,立即首先举办了2年制的新闻干部专修科,在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和组织下,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第一期招收了100名学员。其他如郑州大学、广西大学等也都开办了新闻教育专修科。很多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都十分重视新闻队伍的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培训在职新闻干部。此外,中国记协在与工人日报社合作试办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1983年正式成立了中国记协职工新闻学院,为首都各新闻单位的在职干部举办3年制的新闻专修科,并开办了面向全国地方新闻单位的干部进修班。新华社成立了干部进修学院,人民日报社试办2年制的在职新闻研究生班。这些不仅符合党的两条腿走路,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而且符合党关于干部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战略精神。但是也应看到,在一个短的时期之内,新闻教育的规模、数量上的如此之快,势必导致诸如师资不足、教材缺乏、教学设备差,实践设施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以至于实际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感慨,这是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的。

据统计,我国设有新闻传播系、专业的院校,1978年只有8所,到1992年,全国设有新闻学类专业教学点的普通高等院校有52所,共设新闻学类专业77个,其中包括新闻学专业39个,国际新闻专业6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9个,广告学专业21个,播音专业1个,体育新闻专业1个。全国在校生的情况:共有1.719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5人,双学士生274人,本科生6026人,专科接本科生407人,专科生2418人,函授生7430人。新闻院系培养的这些毕业生,有力地支持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函授、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专业等培养新闻人才的方式,也成为这个时期高等院校新闻教育的一个补充。在职新闻干部的培训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82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职工新闻学院成立,主要培训在职新闻干部,使他们经过3年业余学习,取得大专学历。1984年,安徽日报社开办新闻刊授大学,近2万人报名。1985年,全国省市以上13所新闻刊授、函授学校在学学员达23万人。同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始设立新闻专业并着手招生,当年招生近2万人。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新闻专业委员会,制订新闻学专业自学考试计划。职业培训缓解了新闻事业发展中新闻人才奇缺的状况,从1984年到1988年,经过自考和培训取得新闻专业大专文凭的人数达2万人。总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已经形成了多种层次(研究生、本科、专科)、多种形式(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函授、自学考试等)和学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全国新闻专业教学点不多,在校学生少,新闻师资队伍人数偏少,估计在100人。到1978年为止,全国从事新闻教育的教师约为170人,1989年年底达880人。新闻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到90年代初中期,全国在职新闻学教师共有1011人。其中教授132人,副教授352人,讲师358人,助教137人,其他32人。1999年初则更增加为1600多人,相当于解放初期的16倍。这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和在新闻理论、新闻史及新闻业务的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师队伍。

新闻教材建设进展较快。1983年以前,公开出版的新闻学教材仅4种,至1989年增加到近百种,列入国家教育委员会“七五”教材编写规划的新闻教材和参考资料共40种(其中由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有22种,由复旦大学编写的有16种),并以陆续出版。新闻学专业主要课程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已相继配套,还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和译著。据资料介绍,从190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年底,由中国人撰写、出版的新闻学教材、专著共446种,平均每年只出版新闻类书籍9种。全国解放后这类书籍的出版数量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85年的35年中,我国大陆共出版各类新闻教材和专著774种,平均每年20多种。1986年以来,新闻教材,专著出版的增长势头更盛,截至1999年年底,共出版近千种,平均每年在70种。这类教材、著作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新闻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媒介发展史、新闻务实、边缘新闻知识等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这类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对于促进新闻教育、普及新闻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孙中山先生1923年在为伍超所著的《新闻学大纲》撰写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它们“立论本于国情,举例由于实践,直接裨益于新闻事业,间接有造于国家社会,亦可谓应时势之需要者矣”。

新闻教育改革在改革开放以后也迈出了新步伐。为适应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的需要,各新闻院系调整了培养目标,拓宽了专业口径,开设了一批新课程,如“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新闻美学”、“新闻管理学”、“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电视新闻摄影与编辑”,以及“经济”、“法律”、“自然科学基础”等课程。广大教师还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各新闻院校根据自己的条件,探索不同的办学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培养的新闻专业学生要“政治嗅觉灵一点,知识面宽一点,动手能力强一点,适应面广一点,后劲足一点”。在办学中“强调基础、重视实践”。注意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互相渗透、文史功底好的优势。华中理工大学(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提出“打好专业基础,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动手能力,造就全能记者”。发挥本校文、理、工、管多学科优势,使传统的新闻文科型人才向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闻复合型人才发展,造就一批懂科技、管理、经济,掌握现代化技能,会摄影、能开车的“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北京广播学院提出“拓宽知识面、加强口头表述训练,增加相关学科、文理渗透、力求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挥本校广播、电视多学科的优势,使学生由“编、采”向“编、采、播、评、控”多功能发展。中国新闻学院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根据社会的需要招收经济、法律、科技、体育、军事、民族等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班,提出“在系统传授新闻理论基础上,强调新闻采编实践”的教学方针,发挥新华社名记者、名编辑多,师资力量强、外语好,设备先进的优势,采取边学习、边实践、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新闻实际工作者为主,而不是专门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人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江西大学等都努力发挥各自的所长,办出自己的特色。加强对在职新闻干部的培训,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仍是我国新闻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上海在1985年成立的上海新闻广播电视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教学设施比较齐全的新闻广播电视培训基地,中国记协职工新闻学院与工人日报社联合举办企业报主编新闻研修班,中国新闻学会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联合举办了以地、市报纸总编为主要对象的高级新闻研讨班。中国各级各类的新闻教育以此为标志开始复苏。